
近一段時間,國家和本市有關部門多次強調“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將消費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然而,面對當前消費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年輕人的消費觀呈現出鮮明的矛盾性與復雜性——他們既愿為興趣一擲千金,又精于比價“摳細節”;既追求品質與體驗,又警惕品牌溢價與過度消費。如何理解這種“精致且精明”的消費觀?又如何激發年輕人的消費潛力,使其成為提振消費的“生力軍”?這需要深入剖析年輕人消費行為的底層邏輯,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政策與市場的協同路徑。
當代年輕人的消費觀,可謂是感性與理性的“雙重奏”,本質上是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和個人價值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一,體驗至上與悅己消費的崛起。《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超七成受訪者每年至少旅行一次,自然探索、非遺體驗等深度游成為主流。大量的滑雪愛好者每年奔赴不同雪場,民宿愛好者更愿為“沉浸式旅游”支付溢價,這種“為體驗買單”的傾向,折射出年輕人對精神滿足的重視。
其二,務實主義與質價比優先的理性回歸。“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成為年輕人消費的潛臺詞,不少90后在社交平臺上積極分享通過多平臺比價買到同源低價商品的經驗。這種“該省省、該花花”的消費邏輯,既是經濟下行壓力下的被動選擇,也是對消費主義的主動反思。
其三,可持續消費與價值覺醒的深層轉向。Z世代將碳足跡計算納入消費決策,二手平臺閑魚年度交易額突破5000億元,“自帶杯減5元”成為咖啡店新規,豆瓣“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聚集35萬成員倡導“清醒消費”。這場靜悄悄的消費革命,標志著年輕人正從“擁有什么”轉向“如何選擇”,通過消費投票重塑商業倫理。
因此,要激發青年消費潛力從而令年輕人“舍得花”,就需要兼顧其理性訴求與情感需求,在政策引導、市場創新與社會保障層面協同發力。
首先,提升收入預期,夯實消費信心。北京大學蘇劍教授指出,提振消費的核心在于“穩預期”。當前,青年群體面臨就業壓力、房價高企與社保不足等多重制約,儲蓄傾向上升、負債意愿下降。對此,需優化收入分配機制,探索國企盈余向居民部門轉移等增量改革;同時完善社保體系,擴大保障性住房與醫療覆蓋,緩解“不敢消費”的后顧之憂。
其次,創新消費場景,激活情感共鳴。國家發改委王琛偉研究員強調,傳統商場、餐飲模式已難以滿足年輕人需求。政策應鼓勵城市打造沉浸式文旅綜合體、主理人品牌聚集地等新場景;企業需挖掘圈層文化,通過IP聯名、社群互動建立情感聯結。B站“Z100好物榜”中,齊天大圣機甲樂高等品類上榜,印證了“興趣驅動消費”的潛力。品牌唯有以創新品質替代價格內卷,方能贏得青年青睞。
再次,強化權益保障,優化消費生態。年輕人既是消費主力,亦是維權先鋒。監管部門需規范“種草經濟”、直播帶貨中的虛假宣傳,建立“政府—平臺—消費者”共治體系;同時完善二手交易、會員服務等新興業態的監管框架,打擊大數據殺熟、臨期商品欺詐等亂象。唯有營造公平透明的消費環境,方能釋放年輕人的消費活力。
我們應該意識到,年輕人的消費觀,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轉型。他們既追求“詩與遠方”的體驗,又精打細算每一分支出;既渴望個性表達,又秉持社會責任。破解其“舍得花”的密碼,不僅需要短期政策的刺激,更需從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創新消費供給、筑牢社會保障網等長期制度方面進行設計。唯有如此,方能讓年輕人的消費活力從“矛盾中”迸發,真正成為提振消費、驅動內需的強勁引擎。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智多互娛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