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定去中東后,我選的第一站是離中國比較近、在中東相對安全的伊朗。之前我對伊朗的印象是,這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新聞里的伊朗看起來宗教氣息濃郁、社會氛圍保守。只要是女人,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國人,在伊朗都要遵循當地的著裝規范,穿長款衣服、戴頭巾。我在抵達前很緊張,害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結果一到伊朗首都德黑蘭“沙發主”的家里,那個女孩一開門,我就看到她一頭鮮紅的頭發。
我當時很震驚,那是我第一次在動畫片之外看到真人有這么鮮艷的紅頭發。正是因為她要戴頭巾,才會在頭巾之下染這么夸張的顏色,因為頭發的顏色是她的自由。
第二天,我在德黑蘭坐公交車,因為售票廳沒開門,我沒買到票,公交車師傅直接招手讓我上來,也不肯收我錢。我上車后,坐在前排的伊朗女生立刻特別興奮地回頭問我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我回答說中國人。她興奮地坐到我旁邊,問了很多關于中國的問題。我之前出國旅游,在任何地方都沒有碰到過這么多熱情友好、渴望交流的人。
去過伊朗的人可能會有一種共同的感受:這個國家跟我們預想的非常不一樣。伊朗對人的規定和限制有很多,也有宗教警察在街上盯著,但我在這里遇到的人非常樂于告訴外國人他們如何反抗這些規定,特別渴望跟你講述他們的真實生活。
“沙發主”的哥哥很詳細地告訴我,他在家怎么用葡萄一步步釀出葡萄酒。以及,因為美國的制裁,伊朗市面上看不到美國電影,但年輕人會通過地下渠道購買資源,自己選好想看的電影,讓老板下載。他們(尤其是年輕人)也非常想告訴外國人,人們在伊朗擁有一種秘密的生活。
在伊朗旅行時,我經常遇到很多陌生人來跟我聊天。在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上,曾經出現很多人排長隊來跟我聊天的情況。而且這些交流都帶著明確的目的,他們知道自己想跟我聊什么,比如聊信仰、聊美國等。這明顯是他們平常一直思考的問題,突然見到一個老外,就想把平時的思考跟我交流。這個是伊朗人最有意思的地方,他們不僅渴望交流,而且特別有想法,一開口就是很深度的交談。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從伊朗離開后,對伊朗還是非常感興趣。這是一個自古以來擁有很強哲學思辨傳統的國家,擁有不朽的詩歌、文學和藝術。去完伊朗之后,我才理解伊朗電影的批判性為什么這么強。
(摘自微信公眾號“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