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家文物局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檢察官辦公室接收其向我國返還的41件文物。由于正值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之際,且美國對華政策仍以遏壓為主,所以,此次文物返還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
" 此次返還的41件文物藝術品在2024年11月由美國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辦公室繳獲,包括玉器、陶器、瓷器、青銅器、木雕造像、石雕造像等,種類豐富、材質多樣、時代跨度大,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這41件文物返還的順利實現,得益于中美兩國在文物追索返還領域建立了堅實的國際法律合作機制。中美均為相關多邊國際條約的締約國,包括《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等。這些多邊國際條約為兩國在本領域建立雙邊立法、司法和執法合作關系奠定了基礎。
尤為重要的是,中美兩國于2009年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之后,該備忘錄分別于2014年、2019年和2024年三次成功續簽。由于美國是當代中國文物流失的首要目的國,該備忘錄被視為中國在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簽訂的最重要的雙邊協議。自該備忘錄簽署以來,包括此次返還在內,我國已實現16批次545件/套流失美國的中國文物成功回歸。
" 近年來,美國政府采取了全面遏制打壓的對華政策,導致中美關系摩擦不斷。在此背景下,兩國在文物追索返還領域依然保持良好、順暢的執法合作關系,實為不易,也為復雜嚴峻的雙邊關系和紛雜多變的國際秩序注入了寶貴的建設性和穩定性。
二
"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各國面臨許多共同威脅和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或獨善其身。由于文物的稀缺性和世界各國發展的不均衡性,跨國走私文物犯罪長期構成對各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嚴峻挑戰。進入21世紀以來,跨國走私文物犯罪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高智能化、鏈條化、有組織化的特點。從文物在一國遭盜掘到走私出境,再到出現在外國的交易市場,整個環節往往只需要幾天時間。這種態勢使得打擊跨國文物犯罪的難度越來越高。守護文化遺產、保護文物免受犯罪之害,僅靠文物資源國一己之力顯然已難以為繼。打擊文物跨國販運,越來越需要各國通力協作,也越來越需要國際法律網的加速編織和不斷完善。
" 從中美兩國在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成功實踐來看,雙邊合作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多邊國際條約往往需要調和眾多國家的利益和國內法律規則,因此不僅制定難度大、締約過程漫長而艱難,且即便成功制定也往往存在核心條款措詞模糊、實施機制難以落地等難題;此外,一些國家還可能單方面對某些重要條款予以保留,從而導致公約體系事實上陷入支離破碎的境地。因此,展開一對一的雙邊談判,簽署針對性和可實施性更強的雙邊協議,是現階段突破多邊條約困境,破解打擊文物跨國犯罪難題的務實做法。從中國追索流失文物的實踐來看,我國已與包括美國在內的27個國家簽訂了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雙邊協議。在這些雙邊協議機制下展開執法合作,是近年來中國實現流失文物“加速回家”的主渠道。
" 不僅如此,從長遠看,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在該領域簽訂和實施雙邊協議,防范和打擊文物犯罪、促進流失文物返還原屬國必將獲得越來越廣泛的國際共識,這將為改革和完善現存多邊國際條約、制定新的多邊國際條約營造有利的國際法律和道義環境,從而促成本領域國際法向著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加速演進。
" 文物不僅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防范和打擊文物跨國販運、促進流失文物返還原屬國,是維護文物安全、尊重各國人民文化權益和民族情感、守護人類文明成果的正義之舉,需要世界各國摒棄分歧、共同努力和協同推進。中美在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合作實踐不僅有利于促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也為世界各國加強國際合作、守護人類文化遺產開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摘自《環球時報》霍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