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是實現我國城鎮化水平提質增效的關鍵任務之一。“三生融合”理念在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三生融合”理念,結合我國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川主寺鎮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從產業、文化、生態三個方面,提出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多項優化策略,旨在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進一步推動特色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問題的提出
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推進小城鎮建設,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與綜合效能尤為重要?!叭诤稀备拍钭钤缭从邳h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增強生產空間的集約度、改善生活空間的舒適度、提高生態空間的宜人度”[1]。黨的十九大以來,促進城鎮化建設,實現城鎮化水平提質增效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建設任務之一[2]。2017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特色小城鎮的概念:特色小城鎮是具有明確的產業、環境、交通、文化、歷史等特色資源、有明顯的發展潛力,且有一定人口、經濟、空間規模的現行行政區劃內的建制鎮[3]。作為我國城鎮化的主要推動力量,特色小城鎮在加速發展階段面臨諸多挑戰,如產業、特色及政策等核心問題。由此看來,“三生融合”已成為貫穿于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全過程的重要理念。相較于特色小鎮,特色小城鎮主要針對我國中部較發達或西部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大部分小城鎮缺乏產業支撐或產業體系單一零散,同時面臨生態破壞嚴重,人口大量外流等問題。當前這些地區急需一批有特色、成規模的小城鎮解決“三生融合”問題,為區域小城鎮建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4]?;诖?,在“三生融合”理念指導下,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川主寺鎮為具體案例,深入分析其存在的“三生問題”,并構建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策略,可對全國特色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中的現實挑戰
特色小城鎮憑借其特色資源,成為展示地方文化和經濟特色的窗口,然而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存在一些普適性困境。
產業發展滯后
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中面臨產業發展滯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自產自銷能力有限且缺乏完善的物流體系。產品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控制,且供應鏈不穩定,增加了產業運營的風險。部分優質產品無法有效地進入市場,限制了產業發展潛力。第二,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龍頭企業能夠引領產業集群發展,促進資源整合和技術創新。由于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技術創新驅動力明顯不足,許多企業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復生產上,利用效率低,無法形成產業協同效應,從而難以在市場中脫穎而出。第三,盡管在文旅融合和農旅融合方面,這些小城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商業化進程的加速也導致文化原真性受到威脅,削弱了特色小城鎮原有的吸引力,制約了其長期發展潛力,造成產業發展滯后的局面。
人文特色不足
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過程中缺乏人文特色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缺乏對本土文化系統性和深入性的研究。小城鎮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往往未能充分融入其獨有的歷史文化元素,導致建筑風格、街道布局乃至整體景觀風貌趨于同質化,難以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辨識度。第二,缺乏有效的文化保護措施與傳承機制,許多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風險。傳統的手工藝、民俗活動、民間藝術等沒有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導致技藝失傳、文化斷層。第三,快速城鎮化與現代化進程中價值導向的偏差。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部分小城鎮過度關注即時經濟效益,忽視了本土歷史記憶、民族文化及民俗風情的保護與傳承。這種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使得小城鎮在快速發展中逐漸剝離其深厚的文化根基與特色標簽。
生態環境受損
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中導致生態危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相關規劃不健全與區域聯動缺失。在特色小城鎮的建設過程中,規劃的制定只注重與城鎮化總體規劃的銜接,沒有充分考慮其與主體功能區、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的有機融合,忽視了所在區域的環境承載力以及與周邊區域的協調發展。第二,招商引資門檻低,商業開發過度。在吸引外來投資的過程中,特色小城鎮缺乏對相關產業及企業的嚴格篩選。這導致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入駐,從而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例如,一些企業未經嚴格環保審核即入駐小鎮,給當地河流帶來嚴重污染。第三,環保意識薄弱與環保資金投入不足。部分特色小城鎮只關注經濟發展指標,在規劃建設和政策制定過程中缺乏對環保因素的充分考量。一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于城鎮發展速度,尤其是污水處理、垃圾收集等環保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阿壩州松潘縣川主寺鎮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
川主寺鎮基本概況
川主寺鎮,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城北部,距縣城17公里,距省府351公里,是多民族聚居地[5],西出若爾蓋、北上九寨溝、東達綿陽、南抵松潘,九寨黃龍機場坐落于鎮區。川主寺鎮是松潘通往九寨溝、黃龍風景區和川西北大草原的必經之地,作為川西北眾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四條旅游干線的十字交匯點,被譽為“高原明珠,度假天堂”[6]。作為《阿壩州州域城鎮體系規劃》確定的“東北部旅游經濟區”,川主寺鎮是九環沿線上的重要城鎮和全州旅游服務及空港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旅游航空口岸及旅游服務基地。2023年3月,筆者單位赴川主寺鎮開展系列調研活動,所參考的相關資料數據大多為實地調研和查閱政府官網公開數據及相關文獻所得,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川主寺鎮發展現狀
1.生產基礎
川主寺鎮的生產基礎主要依托農業、畜牧業和旅游業。農業以種植高原特色農作物為主,如青稞、小麥、馬鈴薯等,并積極推進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充分利用高原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高原特色果蔬產業。憑借高海拔與優越生態條件,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率低,綠色安全,且富含營養,展現了其獨特的生產優勢。畜牧業則以牦牛、藏羊等高原特色畜種為主。這些特色農牧業產品在滿足當地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市場前景。川主寺鎮位于九寨溝與黃龍兩大世界自然遺產之間,旅游業以承接“九寨溝—黃龍”經典旅游線路上的團體游客短期觀光服務為主,輔以地方特色餐飲體驗與購物消費等。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作為全國極其少有的景鎮一體化示范鄉鎮,川主寺鎮的旅游接待能力不斷提升,旅游收入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2.生活文化
川主寺鎮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小鎮,在這里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當地居民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慣和節慶活動,如藏歷新年、羌族火把節等。2020年9月,依托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紅軍長征紀念碑的紅色文化、成都平原岷江的江源文化及茶馬古道的馬幫文化等,川主寺鎮被授予“四川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鎮”。在建筑風格上,因其氣候特點以冬季漫長且寒冷干燥,晝夜溫差大為主,川主寺鎮傳統民居具有濃厚的高原特色,采用石木結構,達到了保暖、防風等效果。當地的民間藝術也十分豐富,如唐卡、刺繡、陶藝等,這些民間藝術作品體現了當地居民的智慧和技藝。
3.生態本底
川主寺鎮地處岷山山脈中段,青藏高原東南緣,為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是岷江流經的重要地區之一,屬寒溫季風氣候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這里的空氣清新、水質優良、森林覆蓋率高,是避暑勝地。川主寺鎮境內地下礦藏主要有金、錫、錳、大理石、花崗石等。該鎮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如珍稀動物黑頸鶴、牛羚、巖羊等,以及多種珍稀植物,盛產冬蟲夏草、雪蓮、川貝母等名貴中藥。其自然景觀十分壯觀,包括雪山、峽谷、瀑布等,這些自然景觀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川主寺鎮存在的“三生問題”
1.生產問題
川主寺鎮的生產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失衡、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等方面。第二產業發展相較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比較滯后,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農業和畜牧業仍以傳統方式為主,缺乏科技支撐和品牌建設,導致產品競爭力不足。旅游業的發展也存在著同質化競爭、缺乏創新等問題,亟待開發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產品。
2.生活問題
川主寺鎮依山沿江,境內地質地貌復雜,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鎮內及周邊未開發區域較多,一些地方位置偏僻,道路交通條件和通訊條件較差?;A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相對滯后,公服設施和文旅服務體系有待完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川主寺鎮面臨著人口流失、老齡化加劇等社會問題。
3.生態問題
川主寺鎮的生態環境面臨日益加劇的壓力。一些旅游景區的過度開發和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導致當地自然景觀的原始風貌遭受破壞,生態平衡受到威脅。畜牧業的發展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植被退化、土壤侵蝕加劇、草原荒漠化問題嚴重,進而削弱了草原的生態服務功能,如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凈化空氣、固碳釋氧、維護生物多樣性等。
基于“三生融合”理念構建川主寺鎮規劃建設策略
產業融合,創新驅動
川主寺鎮應積極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將第一、二、三產業有機結合,形成互補共生、協同增效的產業生態。通過實施稅收減免、財政激勵等相關政策,培育并扶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產品附加值,有效延伸產業鏈。同時,強化區域間的協同合作與交流,構建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空間結構?;谖幕囆g、自然風光、農耕體驗等元素,創新設計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線路,進而提升川主寺鎮的品牌知名度、市場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作為文旅特色小城鎮,川主寺鎮應在“數智時代”背景下向“智慧化”旅游轉型,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挖掘技術等,構建智慧旅游平臺,優化智慧管理,通過信息化手段,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智慧化文旅特色小城鎮[7]。
文化傳承,凸顯特色
川主寺鎮應注重保護和挖掘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將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相結合,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品牌,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在城鎮景觀空間和公共空間設計上,保持建筑整體風格和諧統一,注重視覺標識設計。通過建造民族文化博物館、打造濱水風情街、開設特色民宿客棧和手工藝品工作坊等,展示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江源文化以及馬幫文化,規劃設計出沿岷江河畔的慢行游覽線路,以及連接松潘縣城與川主寺鎮的騎行體驗線路等。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旅游產品的多樣性,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還會為游客提供親近自然、體驗地方文化的獨特視角,進一步完善文旅服務體系。此外,還可以通過文藝創作、影視制作等方式,推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精準對接游客和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川主寺鎮應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推動綠色發展。為避免特色小城鎮建設中出現的生態危機,需要從規劃設計、產業布局、生活營造等方面入手,加強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居民等多方合作,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機制,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制定并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加大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監管力度和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積極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推廣科學養殖模式,實施輪牧、休牧等管理措施,促進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推廣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廣低碳生活理念,倡導綠色出行、節能減排、垃圾分類等環保行為。通過生態旅游和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游客和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
特色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許多挑戰,如產業發展滯后、人文特色不足、生態環境受損等。在“三生融合”理念指導下,結合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川主寺鎮作為案例,從產業、文化、生態三個方面,提出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的多項優化策略,旨在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進一步推動特色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本研究在“三生融合”理念的應用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之處,并且鑒于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問題的復雜性,相關領域的后續研究可采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期提供更全面的視角、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有效的實踐指導策略。
參考文獻:
[1]黃佳.三生融合視角下鄉村振興策略探析——以咸祥鎮蘆浦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0(06):234-235.
[2]劉阿麗,李忠斌.價值鏈視角下民族地區特色小城鎮核心競爭力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10):214-217+223.
[3]馬程.南通特色小城鎮空間形態類型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9.
[4]陳磊,曹小練,晉天智.基于“三生融合”的山西省大同市古店特色小城鎮規劃設計策略研究[C]//江西師范大學城市建設學院,《規劃師》雜志社.小城鎮,大夢想——中國特色?。ǔ牵╂傄巹澙碚撆c實踐.桂林: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8.
[5]陳卯軒,管艷萍.西部民族地區法制政府建設的基層實踐——以四川松潘川主寺鎮“法治示范鎮”工程為例[J].民族學刊,2020,11(04):32-42+125-126.
[6]張江峰.岷江上游民族地區旅游小城鎮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學,2020.
[7]劉阿麗,李忠斌.民族地區文旅特色小城鎮建設動力機制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4,37(02):45-50.
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阿壩州汶川縣城市韌性評價及其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為2023SYJSCX45);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項目“數字治理賦能四川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為SHZLQN2401)。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