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培育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湖南是農業大省、文化大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湖南堅持以文明承續推動事業發展,以文化振興帶動和支撐鄉村振興,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以農耕文明傳承發展提升,助力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三湘大地上,鄉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鄉親們精氣神進一步提升,精神文明之花處處綻放,不斷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培育社會好風尚。
農耕文化是湖南的一張重要名片。從道縣玉蟾巖遺址,到澧縣城頭山、雞叫城遺址,湖南先民們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創造和進步的印記。新時代的湖南,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跡、農業遺址的保護力度,著力講好農耕文化故事,打造“大湖之南”農耕文化名片,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除了有形的鄉村文化,以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為代表的“非遺”,也在湖南活態傳承。在益陽市安化縣沙田溪村黃自元書法陳列館,人們可以沉浸式參觀、研學、休閑;有40多個“非遺”登記注冊的常德河街,木雕、麻質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做文創、搞活動,“圈粉”無數;湘西州的不少農家餐館里,游客邊聽民歌邊品美食,置身其中,有滋有味。
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思想道德建設一定要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創造實實在在的載體,寓教于樂,潛移默化,深入人心。
不離鄉就能看“春晚”,莊稼人也能演“村晚”。2025年1月23日,邵陽市隆回縣灘頭鎮沐仙湖“村晚”現場人頭攢動,鄉親們自編自演的節目正式亮相,群眾熱情高漲。這些年,隆回縣鼓勵“村晚”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發展,政府推出系列獎勵示范措施,全縣各鄉鎮每年舉辦“村晚”300余場,推出一批具有濃郁鄉村特色、充滿正能量、深受農民歡迎的文藝作品,“村晚”成為當地群眾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放眼整個湖南,“村晚”活動從零星試點發展為常態化品牌。文化和旅游部1月公布的2025年全國“四季村晚”主場和示范展示點名單中,湖南有13地上榜。
“村晚”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促進了鄰里和諧,增強了凝聚力。岳陽市張谷英村“村晚”帶動村民組建3支文藝隊,麻將館客流量下降70%,參加“村晚”演出的村民李阿姨表示“跳舞比打麻將有意思多了!”
農家書屋是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也是家門口的“致富學堂”。常德市鼎城區三角堆村依托農家書屋這一平臺,組織理論宣講、政策解讀、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村民凝心聚力,短短幾年,從相對落后村蝶變成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在張家界市桑植縣李家莊村,村民劉朝吉通過在農家書屋自學,成為村里木瓜基地的技術員,憑借技術服務,劉朝吉一年能增收3萬元。在桑植縣,像劉朝吉這樣通過農家書屋成為“土專家”的有1200多人。目前,湖南農家書屋已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并通過特色農家書屋建設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讓鄉村振興之路書香四溢。
從鄉村“村晚”到農家書屋,從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到“新春走基層”,從“門前十小”工程到“戲曲進鄉村”行動,湖南堅持“送文化”和“種文化”相結合,著力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富足。
鄉村是有人情味的地方,但不能背人情債。針對天價彩禮讓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讓人“還不起”等不良風氣,湖南旗幟鮮明反對天價彩禮,旗幟鮮明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抵制封建迷信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傳統禮俗和陳規陋習之間劃出一條線,告訴群眾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對的,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
2024年2月14日,常德澧縣100多對新人參與婚禮簡辦活動,在工作人員見證下領證、合影,完成一場簡樸而莊重的婚禮。“沒有彩禮反而更光榮,這才是新時代的婚禮!”一位參加集體婚禮的新娘這樣說。近年來,澧縣投入300萬元打造國家3A級婚姻登記處,舉辦300余場集體婚禮,倡導“零彩禮”,婚俗改革經驗獲民政部肯定。在文明婚俗帶動下,澧縣的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群眾參加其他“無事宴”的比例較往年下降超80%,每個家庭用于人情往來的支出不超過年收入的7%,家庭負擔明顯減輕。
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已經成為湖南鄉風文明的行動自覺。全省各地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對紅白事的辦事標準和流程作出統一約定,推動風氣更加清朗。岳陽市通過“限宴令”和村規民約,累計減少“無事酒”4萬多場,農民人情開支減少60%。永州市零陵區巋山村村規民約對村民辦紅白事的規模、流程等作出具體規定,并鼓勵簡辦、不辦。懷化市辰溪縣傅家灣村村民傅圣智為孫子辦喜事,取消樂隊、縮減宴席,花費從數萬元降至7000元,“省下的錢給孫子買農機,種田更有奔頭!”
讓人情負擔減下來,不但要靠“內驅力”,也要借助“震懾力”。近年來,湖南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縣市區協同,多方配合聯動,高價彩禮、人情攀比等得到有效遏制,婚喪嫁娶簡辦新辦已經蔚然成風。
以文化浸潤鄉土,以美德滋養人心。今日之湖南,“和美湘村”展現新風新貌,文明鄉風正成為賡續千年文脈、守護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力量!
(執筆: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政策法規研究室鄧小東、羅云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