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時節,百里西河,近水含煙,遠山如黛,宛如一幅美麗的“富春山居圖”。這條因盤繞郴州西部而得名的西河,全長142公里,經桂陽,過北湖,下蘇仙,注永興,把4縣9個鄉鎮(街道)串在一起,串成各美其美、共富共美的鄉風文明新樣板。
近年來,郴州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推進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以點帶面、城鄉共建,傾力打造西河沿線鄉風文明建設示范長廊,不斷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塑”村貌
鄉風文明煥新顏
一灣碧水潤鄉村,百里西河促振興。
“樂隊、夕陽、枝青的光與影。”西河畔,北湖區華塘鎮塔水村,49棟老屋被施以“魔法”,變身為枝青鄉村度假酒店。
“枝青”與“知青”諧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眾多知青住進老屋,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魔法”就是“老屋喚醒”行動。“以前,老屋老村,又破又舊。現在,通過政府引進投資將老屋‘喚醒’,老屋變新屋,老村變新村,村莊環境好了,村民收入多了!”今年55歲的塔水村村民張文花感嘆。
鄉村振興,既要擦亮鄉土底色,又要扮靚鄉村顏值。
郴州注重發揮鄉風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以西河文明實踐示范帶為引領,積極爭取省文化事業專項資金100萬元,創新開展西河沿線文化長廊項目建設,全面提升郴州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水平。
與此同時,以“倡導鄉風文明、促力鄉村振興”為主題,以人居環境整治提質為切入點,大力推進“一村一特”和“老屋喚醒”,深化“美麗屋場”“美麗庭院”建設工程,全域推動“四小園”(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游園)建設提質工程,持續開展規范村民建房、河湖“清四亂”等專項整治行動。
近年來,西河沿線拆除雜房危房空心房2.3萬余間,建設“四小園”等950多處、25萬余平方米,沿線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7.27%;沿線34個美麗屋場、30個綠色村莊建設全面推進,成功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20個。
“魅力塔水”“醉美吳山”“竹韻板屋”“魚粉香瓦灶”……百里西河,一步一景,一村一特,串點成線,串珠成鏈,形成“一村一處景、一鄉一幅畫、一縣一風光”格局。
“聚”力量
鄉風文明激活力
桂陽縣正和鎮和諧村,有“鷺山戀”,還有“彩虹橋”。2022年11月19日,首屆西河鄉旅游文化節在和諧村啟幕,奏響“醉美西河、浪漫村約”的強音。
鄉風文明,潤物無聲,這是西河打樣的里子,也是西河打樣的力量。
郴州持續深化西河鄉村文明提升提質工程,出臺《西河鄉村文明提升提質工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在西河沿線的52個村精心策劃開展“建西河文明實踐站”“講西河文明故事”“看西河文明風景”“吃西河文明一桌飯”“做西河文明事”“當西河文明人”六項活動。
與此同時,舉辦“詩畫西河”“西河鄉村振興”主題文藝作品征集活動,開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主題活動,每年舉辦西河鄉村旅游文化節。志愿者常態開展“家書傳遞愛·把愛帶回家”家風家教鄉村行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
百里西河,不僅有波光粼粼的絕美風景,還有鄉村善治的文明新風。
作為“崇德向善積分銀行”試點村,郴州市蘇仙區棲鳳渡鎮瓦灶村對村民守法、誠信、勤勞等7個方面的40種行為賦予不同分值,計入村民“積分儲戶一本通”,倡導積德行善,帶動鄉村文明。
在永興縣湘陰渡鎮松柏村,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各負其責,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寫入村規民約。
郴州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指導各村建立健全“一約一隊一榜五會”,實施鄉村“自治德治法治善治”,以自治發動廣大群眾、以德治厚植教化底蘊、以法治化解矛盾糾紛、以善治激勵文明踐行。
目前,西河沿線已成功創建省級以上文明村鎮、民主法治示范村、鄉村治理示范村14個,縣級以上文明村38個;2個村規民約獲評全省“最美村規”,1人獲評“中國好人”,2人獲評“郴州好人”。
“促”融合
鄉風文明增動能
“夢回鶯轉,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在桂陽縣黃沙坪街道大溪村駱氏宗祠古戲臺,鑼鼓一響,戲曲演起,村民過足“戲癮”。
駱氏宗祠古戲臺始建于清順治十年(1653年),由駱氏后裔駱文洪發起興建。近幾年,通過以獎代補,駱氏宗祠古戲臺得以重新修繕,多元戲曲文化重回百姓身邊。
西河畔,桂陽縣正和鎮朝陽社區李家自然村,紅軍“夜宿梨山,秋毫無犯”的故事經年傳唱,通過精心打造梨山長征文化公園,有力助推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建設。
文化賦能,古綠相融,紅綠相融,這是西河打樣的新動能。
郴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注重保存古色風貌,修繕提質湘昆古戲臺、駱氏宗祠等10余個市級以上重點文保單位。實施文化祠堂鄉風文明建設新陣地打造工程,舉辦“百座戲臺千場戲”“書畫進萬家”“四季村晚”“吳山夜話”等群眾文化活動。
與此同時,充分挖掘西河沿線紅色文化資源,講好“夜宿梨山” “插標分田”等紅色故事,建設“村史館”等,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和研學基地。
歷史變講史,祠堂變課堂,戲臺變講臺。截至目前,西河沿線共打造文化祠堂26個,2025年還將繼續打造6個文化祠堂。
郴州大力開展文明實踐“五有五好”提升行動,建強用好管活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進一步整合農村公共文化設施、鄉村學校少年宮、農家書屋等陣地資源,不斷鞏固深化拓展“文明實踐版圖”,拓寬鄉村文明實踐的廣度和深度,提升農村群眾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風成于上,欲化于下。百里西河,鄉風淳韻,新風泱泱,正努力打造鄉風文明的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