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市是孟姜女傳說發源地、車胤故里,深厚的歷史底蘊孕育出獨特的家風文化。近年來,津市深度聚焦家庭這一社會基本細胞,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傳統家風家訓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以點帶面,營造出以家風帶民風、以民風促鄉風的濃厚氛圍,有力助推全市民風鄉風持續向好。
尋根:從文化底蘊汲取向善力量
“敦孝悌" 明禮讓" 勤耕讀" 學好樣”“戒賭博" 戒淫惡" 戒犯上" 戒輕譜”……走進津市市白衣鎮白衣庵社區,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一塊精致的牌匾,上面記錄著戶主姓名和“家訓”。這些家風家訓牌上寫的大多是村民立身處世、持家修身、勤勞致富的警句,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充滿傳統文化韻味兒。
白衣庵社區地處津市西南部,由原蒲山村與原白衣庵社區合并而成,近年來該村下大力氣建設文明鄉風,勤勞致富、互助共進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外化于行。2018年,津市被確定為湖南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市,一場以“家風家訓聚文明鄉風”為主旋律的文明提振行動拉開序幕,將“宗族文化”淳厚的白衣庵社區打造成“家風家訓”示范基地。
在津市市文明辦統籌下,白衣庵社區從挖掘和整理家風家訓入手,征集全村200則家規家訓制作成牌匾,依照專門儀式掛入村民家中,作為村民學習的“活教材”。深度挖掘“仁義敬誠孝”優良道德傳統,結合當地特色加以復興,打造“五德禮堂”作為“紅喜事專辦”公共文化場所。圍繞本土家風文化、鄉賢文化,打造家風家訓宣傳欄,搭建議事宣講“實踐亭”,廣泛開展“傳家訓、揚家風”主題活動,推廣“家風治鄉”的文化治理新模式。
通過在白衣鎮白衣庵社區先行試點,成功培育出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文明新氣象,助推白衣庵社區在鄉村振興中一躍成為全國森林鄉村、湖南秀美村莊、常德美麗鄉村和文明社區。在白衣庵社區的示范帶動下,津市市目前有5000余戶村民家有了屬于自己的家訓,76個村(社區)全部完成了村規民約的修訂。
鑄魂:讓優秀家風融入日常生活
在白衣庵社區文化廣場的一面宣傳欄上,“最美農家·五比五看”季德榜總能吸引不少村民駐足品評,通過“評比”,村里28戶村民在環境衛生、和善友好、勤勞致富、誠實守信、文明舉止方面的情況一目了然。
家風家訓歸根結底需要融入日常生活,讓村民設計,為村民所用,才能潤物無聲滋養人,潛移默化影響人。白衣庵社區率先探索“家風建設+鄉村治理”模式,開展“五比五看”最美庭院評選活動,將抽象的文明鄉風、村規民約逐條細化,用積分標準量化道德元素,把家庭美德指標納入積分或評選范圍,讓文明鄉風建設可觸可感,營造了良好社會風氣。
據白衣庵社區黨支部書記劉康波介紹,自2019年開始,白衣庵社區便開展各類文明評選表彰活動,通過村民自薦、互評以及村“兩委”評選等多種方式,評選表彰出在家風傳承、鄰里和睦等方面表現卓越的家庭和個人。6年來,累計評選表彰“文明家庭”“五好家庭”100余戶,“好兒媳”“好公婆”“好鄰里”200余人。現在大伙不比誰家“闊”、誰家物質條件好,而是比誰家“榮譽多”、誰的“獎狀多”。
隨著試點的順利進行,津市陸續推廣“愛心存折”積分制度、村規民約“紅黑榜”、“五戶一家”“津市好人”評選等做法,讓村民在“比、學、趕、超”中,構建起鄉村德治的根基。在榜樣示范引領下,村民在農村環境保護、矛盾調解、助老愛幼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實現了優良家風帶動鄉村治理的良好局面。
傳承:以宣傳引導浸潤文明鄉風
“我家祖祖輩輩都誠實做人,踏實做事。”“我家幾代人都孝敬老人,關心他人”……在藥山鎮楊壩垱村綠島藍灣景區重陽節活動現場,300余名村民共聚一堂,分享自家家風家訓和言傳身教培養后人的故事。
自2018年起,該地每年都會在重陽節舉辦“傳承好家風 點贊好鄰里”主題活動,邀請周邊村民一起講述家風家訓的故事,交流講述鄰里間好人好事的典型案例,引導廣大村民孝親敬老、與人為善、誠實守信。綠島藍灣景區負責人羅鑒遠介紹,經過連續6年的精心策劃和組織,這項活動已經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活動品牌,在發揚和傳承當地家風民風方面發揮著一定作用。
近年來,津市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圍繞“傳承好家風 點贊好鄰里”主題,廣泛開展家風傳承潤心、家庭文明樹人、家庭教育強基、兒童關愛逐夢等各類活動100余場,以家風宣講、家風伴讀、點亮讀書微心愿等方式講好家風故事,帶領全市廣大家庭生動實踐“大家”與“小家”同心相應、家運與國運緊密相連的時代課題。
今年,津市策劃推出紀錄片《我和我的日子》,讓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傳遞向上向善的溫暖力量。來自文藝、教育、醫療等各行各業的群眾,在鏡頭下將他們的家風故事娓娓道來,目前已播出7期,播放量超4萬,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家風好則民風淳,民風淳則鄉風正。如今的津市,五德禮堂成為農村居民的精神家園,傳統民居喚起鄉愁,身邊好人可親可學,鄉賢回歸延續村莊文脈,家規家訓涵養道德情操,移風易俗引領文明鄉風,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畫卷正在沅澧大地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