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河西走廊北端、石羊河尾閭的甘肅民勤縣,如楔形綠洲嵌于沙海,東臨內蒙古阿拉善,西控巴丹吉林與騰格里沙漠交匯要沖,形成“沙海鎖鑰”的地理格局。
這片曾因生態惡化引發國際關注的縣域,以“綠進沙退”的奇跡完成生態蛻變。橫貫北緯38°的黃金農業帶,在年均3100小時日照與18℃晝夜溫差的淬煉下,鑄就“沙海金腰帶”的傳奇——沙質土壤通透潔凈,大漠戈壁天然隔離,地表徑流滋養潤澤,孕育出羊肉、蜜瓜、茴香、人參果,四大地理標志瑰寶。從“沙逼人退”到“沙里生金”,民勤以生態修復重構農業基因,讓每一粒沙都成為孕育風味的搖籃。
近年來,民勤縣立足地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優勢,以打造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示范區為目標,深耕農業發展潛力,重塑產業發展格局,通過特色引領、產業融合、科技賦能等多維度發力,加快實施規模種養增量、精深加工增值、良種良技增產、提質樹牌增效的“四增行動”,推動農業產業向現代化、高效化、多元化方向邁進,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民勤大地徐徐展開。
“農業新業態”
破解資源型缺水之困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為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民勤縣精準把握本土資源優勢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通過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縱向延伸產業鏈、橫向拓展價值鏈,積極培育鄉村振興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活力。
陽春三月,民勤縣三雷鎮三管日光溫室產業基地內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番茄、沙蔥、人參果等特色作物郁郁蔥蔥,長勢喜人,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希望。種植戶王兵元輕點手機,棚內的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隨即精準啟動,根據作物生長需求自動進行灌溉施肥。與此同時,溫濕度自動調控裝置同步運行,為作物營造最佳生長環境,展現出現代農業的科技魅力。
“同樣是一畝地,種玉米一年收入不過幾千元,可要是蓋上科技大棚種人參果,一年就能產生5萬元的效益。”王兵元介紹道,從激光燈、透光“棉被”、水肥一體化系統,再到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在一系列科技裝備的加持下,“智慧農業”讓越來越多的農民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實現了增產增收。
在民勤縣紅旗谷現代農業產業園,溫室大棚內春意盎然,桃花、李花、櫻桃花競相綻放,花團錦簇間盡顯勃勃生機。明媚的陽光透過棚膜輕撫花瓣,為這片花海增添了幾分夢幻色彩。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或漫步花間感受春的氣息,或舉起相機記錄美好瞬間。歡聲笑語在花海中蕩漾,勾勒出一幅現代農業與休閑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動畫面。
“我們著眼農旅融合發展,圍繞農村鄉土特色、田園風光做文章,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經濟,持續打造集旅游觀光采摘于一體的‘生態休閑農業’產業集群,推進優勢產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促使田園向景點蝶變、農村向樂園躍升,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相互賦能、協同共進的良性循環。”民勤縣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英多介紹說。
近年來,民勤縣緊扣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以產業振興為突破口,聚焦特色農業和關鍵環節,深挖農村多元資源要素潛力,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打破傳統產業邊界與業態模式,提升全環節、增值全鏈條、融合全產業,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實現生態改善、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民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芳介紹,民勤屬于資源型嚴重缺水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曾一度制約著當地農業發展。為破解缺水困局,民勤縣集聚科創要素,厚植生態本底,深耕文旅資源,通過將物聯網智控技術、鄉村體驗式旅游、生態系統性保護等要素植入農業產業發展,探索創新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等多樣農業模式,多維度驅動農業產業發展,實現農業高效與生態節水協同互促,推動“三農”收獲“三增”碩果。
“從目前運行狀況來看,民勤縣三管日光溫室產業基地、紅旗谷現代農業產業園等農業新業態表現出強勁的發展韌性,正持續釋放現代農業發展潛能,全方位輻射帶動周邊農業轉型升級。”陳芳介紹說。
優勢農業“破圈”
老口味領跑新賽道
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民勤縣跨界配置農業與商貿、文旅、物流等現代產業要素,推動優勢農業“破圈”發展,讓老口味成為市場“流量密碼”,實現了從單一生產向多元價值創造的轉型升級。
近日,民勤縣東壩鎮連豐村日光溫室基地內一片繁忙景象。備受市場追捧的“老味道”西紅柿——普羅旺斯迎來了豐收旺季。日光溫室里,紅彤彤的果實掛滿枝頭,果香彌漫,吸引了蘭州、金昌、張掖等地的大批采購人員紛至沓來。他們爭分奪秒,將一箱箱精心分揀、品質上乘的西紅柿快速搬運并裝載至大型卡車,一車的采購量約一萬斤。
“讓‘老味道’重返餐桌,需要從育種到種植再到銷售等諸多環節投入更多的成本進行流程再造。”東壩鎮連豐村黨支部書記張虎青介紹說,為了給消費者原汁原味地呈現普羅旺斯的獨特風味,他們嚴格遵循科學的標準化種植流程,從精選優質種子,到依據土壤狀況精準調配水肥,再到運用生物防控技術、施行科學栽培手段,標準化操作貫穿產前籌備、產中培育、產后處理的每一個環節。
同樣在這幾天,民勤縣收成鎮泗湖村,“90后”瓜農唐星正全身心投入到“收成1號”蜜瓜種子親本的精選工作中。民勤縣享有“中國蜜瓜之鄉”的美譽,其中收成鎮更是民勤蜜瓜的核心產區。“收成1號”蜜瓜,作為這片土地孕育出的獨特品種,承載著當地人深深的眷戀,每一口都飽含著濃濃的鄉愁滋味。
“我們借助科學手段,從多個維度著手,對傳統優勢蜜瓜品種進行全方位優化升級。通過嚴謹的防雜保純與提純復壯工作,篩選出基因最為優良的種苗,繼而開展擴繁推廣、規模化培育,并實現產銷聯動。如此一來,那些曾在市場上頗具影響力的蜜瓜品種,得以重新展現優良特性,果實更大、口感更甜、品質更優,也讓這些帶著鄉愁的特色農產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唐星介紹說。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民勤縣深耕高寒干旱特色農業發展潛力,以戈壁生態農業產業為依托,從頂層設計、實際運作、市場對接等多層面發力,精準聚焦市場需求導向,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著力構建“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集群,有力推動了特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歷經多年精心布局與培育,以蜜瓜、茴香、果蔬、葵花和肉羊為主的‘4+1’主導產業優勢突出,在區域農業發展中嶄露頭角,成為推動民勤經濟增長與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力量。”陳芳介紹說,為了讓優勢更優,讓特色更特,民勤縣瞄準消費升級新需求,培優做強精品農特產品,通過“產品抓產業”“產業抓鏈條”“鏈條抓體系”促使優勢農業全鏈出海“加速破圈”,有效應對消費多元化、多層次需求,更以地道的風味留住舌尖的鄉愁。
此外,民勤縣聚焦產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相結合,圍繞服務大灣區,找準短板,精準發力,引導存量冷鏈設施資源集中,優化冷鏈基礎設施布局和冷鏈體系建設,強化產地預冷、延伸冷鏈末梢,發展“平臺企業+農業基地”“生鮮電商+產地直發”等新業態新模式,暢通高品質農產品上行新通道,助力地道民勤味領跑“新賽道。”
“智慧引擎驅動”
現代農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農業要發展,必須融合科技創新。
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部署,民勤縣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引領,推動特色農業成果轉化應用,不斷提升農業科技研發平臺效能、加快集聚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優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為全縣乃至周邊地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助力賦能。
春寒料峭,騰格里沙漠腹地乍暖還寒、微風似剪。但民勤大漠田園寒旱農業公司的日光溫室基地卻暖意融融、生機盎然,與外界形成鮮明對比。走進大棚,溫潤果香撲面而來,如臨春日。一排排水果西紅柿植株整齊排列,扎根在經過改良的沙質土壤中,盡情“吮吸”著精準滴灌技術帶來的豐富養分,茁壯成長。
“沙質土壤含沙量超80%,雖具有質地疏松、透氣性好、耕作阻力小等優勢,但其保水保肥能力差、養分易流失等特性嚴重制約作物生長。”民勤大漠田園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員許爾會介紹道,針對這一難題,公司創新采用“有機改良+物理調節”的綜合治理方案,通過增施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提升保水保肥能力,同步實施黏土添加工程,精準調控填充比例,在增強土壤膠結性的同時,科學把控用量閾值,有效平衡了土壤改良與透氣排水的關系,實現了沙質土壤的可持續改良。
在民勤縣蔡旗鎮管溝村的韭黃種植基地,一片繁忙景象映入眼簾。“韭”農們彎下身子,雙手輕輕揭開蓋在韭黃之上、宛如黑色“面紗”的覆蓋物。緊接著,熟練地拿起特制鐮刀,沿著溝槽,手臂發力,猛地一“拉”,新鮮“軟黃金”便探出“腦袋”,在日光下閃爍著溫潤光澤,莖白如玉、葉黃如金,煞是喜人。
“韭菜的遮光栽培法,是培育韭黃的關鍵所在。在栽培過程中,需精準調控環境,營造出黑暗且溫濕度適宜的條件。在此環境下,韭菜植株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轉而依靠自身儲存的養分生長。由于缺乏光照,植株體內無法合成葉綠素,最終呈現出莖稈瑩白、葉片金黃的獨特模樣,成為餐桌上別具風味的佳肴。”蔡旗鎮管溝村黨支部書記朱慶介紹,村集體組織村民在集成推廣遮光布遮光軟化栽培新技術模式的同時,加強田間水肥管理,既確保了韭黃產量大幅度增加,又全面提升了韭黃產品的品質。
近年來,民勤縣明確農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定位,探索符合區域特點和地方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加快推進農業轉型步伐,制定了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在“糧豐”工程實施過程中推廣轉化科研成果,催生了韭黃“遮簾子”、蜜瓜“坐凳子”等一批新技術、新模式,建立了農產品全程可追溯系統,促進了農產品生產能力和品質的大幅提升。
同時,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成立了中國工程院吳明珠院士工作站、甘肅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民勤綜合試驗站、民勤縣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研究中心及蜜瓜、蔬菜、林果、土肥、節水等農業科研所,大力開展農業關鍵技術科研攻關,集中突破農業發展技術“瓶頸”,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的產量與產值,進一步推動生態綠色農業朝著科學化、規模化、集約化、效益化的方向發展。
“我們以農業科技項目為引領,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激活全鏈條創新動能,有效促進了科技資源向特色產業精準導入,助力現代農業發展跑出‘加速度’。”陳芳介紹,2024年,民勤縣創新“技術單位+企業+基地”模式,引進93個新優特品種,開展96項新技術示范,累計認證“三品一標”產品113個,認證面積達48.38萬畝,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和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沙海披綠裝,沃野譜華章。甘肅民勤這片昔日的“沙海綠洲”,正以智慧物聯重構沙漠農業基因圖譜,用創新思維編織綠洲產業融合紐帶,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闊步前行,生動詮釋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民勤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