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已數日,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蘭溪鎮的萬畝良田里,綠芽冒尖,生機蓬勃。走進蘭溪糧食產業園,機器轟鳴聲與物流車輛的汽笛聲交織,奏響一首充滿希望的 “春播序曲”。
五鑫米業的自動化生產線上,稻谷經過篩選、去殼、碾米,化作晶瑩的米粒傾瀉而下,工人們裝袋、封箱。“深圳客戶臨時加訂40噸大米,生產線24小時連軸轉!”公司總經理張玉華一邊盯著控制面板,一邊介紹,“3條自動化線單日產能900噸,春節期間訂單比去年多了三成!”
蘭溪米市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1994年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十大米市”之一。如今,這座千年古鎮的米香愈發濃郁。全鎮69家大米加工企業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1家、市級8家,年加工大米超300萬噸,產值突破百億元,產品遠銷廣東、福建等十余省市。
在蘭溪河畔的糧食交易市場,滿載稻谷的貨車排成長龍。米業協會會長徐建軍感慨:“以前米廠分散經營,如今產業園集聚了36家骨干企業,統一質檢、共享物流,品牌越擦越亮!”
轉過熱鬧的交易市場,雙橈龍舟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易國保家的三層小樓飄出臘肉香。老人放下正在扎制的龍舟骨架,指著屋后連片的稻田:“早些年種三十畝地,全家累得直不起腰,現在有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我當‘甩手掌柜’,年入8萬元。”順著他手指方向望去,田間矗立的傳感器如同忠實的衛兵,將土壤墑情實時傳回鎮農業服務中心。
蘭溪鎮黨委書記鄧凱兵透露,全鎮通過“小田改大田”數字化改革,建成高標準農田2.35萬畝,水稻全程機械化率達95%以上。省農科院專家駐點指導,病蟲害防治效率提升60%,稻谷品質連續三年獲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去年更躋身世界稻米地理標志品牌百強榜第55位。
在蘭溪,一粒粒稻谷被“吃干榨凈”。世林食品公司的車間里,碎米被加工成米粉,谷殼制成生物質燃料。“過去這些邊角料只能賤賣,現在深加工后附加值翻番!”技術員小王介紹起身邊的生產線,滿是自豪。目前,全鎮每年30萬噸副產品已實現循環利用,帶動就業超萬人。
村民劉嬸在糧企當質檢員,丈夫跑運輸,兩口子年收入超12萬元。她指著新建的聯排小樓說:“村里八成人家買了車,大家都富起來了,真是米市旺,日子甜!”
暮色漸濃,蘭溪河畔亮起點點燈火。各大項目工地上,打樁機歡快轟鳴。張玉華在辦公室鋪開糧倉擴建圖紙,徐建軍正與電商團隊策劃“年貨節”直播,而河對岸的蘭溪鎮智慧指揮中心里,30多名青年農民正跟著VR設備學習智慧農業操作。
晚風拂過萬畝稻田,這片沃土在等待新一輪春耕號角。
(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