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海外的《匹茲堡醫護前線》,還是國產劇集《仁心俱樂部》,“醫療劇”在2025年又一次出圈,愈發成為影視生產當中不容忽視的“賽道”。
然而這條“賽道”算不上新鮮。盡管時常因為專業性被醫療人士吐槽,但沒有妨礙國內影視圈近年來不斷涌現爆款醫療題材的作品。從早先的熱播劇《心術》,到被網友排進豆瓣電影Top250榜單的《我不是藥神》,再到最近的《仁心俱樂部》,這些年來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出圈,除了部分明星的加持,制作的進步,以及對不同時期現實醫療制度的呼應,都是吸引觀眾的加分項。

近日《仁心俱樂部》編劇翁海鑫、王歡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未來醫療劇將在政策引導下,持續探索 “行業真實”與“藝術虛構”的黃金分割點,通過技術創新與敘事突破,成為社會情緒的調節閥與公共討論的催化劑。
醫療劇作為“舶來品”,在中國的生產制作主要都集中在近30年。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劇領域中,醫療劇與警匪劇、律政劇和媒體劇并列為最受關注的四類行業劇。在中國,盡管1986年已經有了第一部醫療劇《希波克拉底誓言》,但討論比較成熟的醫療劇,應數2001年鄭曉龍導演的《永不放棄》。
諸如《甄嬛傳》,鄭曉龍導演的代表作有很多,但許多觀眾不知道,他早在距今24年前已經執導了一部醫療劇。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李幼斌在《永不放棄》中飾演了一位身穿“白大褂”的急診科主任李大明。如今因為抗戰劇《亮劍》當中的“糙漢”表演而被年輕網友做成表情包的那個男人,當年也演過如此溫柔的形象。
2017年,鄭曉龍和劉雪松合作,又執導了一部醫療劇《急診科醫生》。當時鄭導表示,拍了許多劇集,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仍然是當年執導的《永不放棄》,“因為這是有情懷有意義的作品”。
翁海鑫告訴記者,國產醫療劇的演進,目前看來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其中專業啟蒙期是2000-2010年。這一時期的醫療題材作品以《永不放棄》《無限生機》《醫者仁心》為代表,創作聚焦醫療行業本身,強調專業性與行業真實。例如《無限生機》通過北京協和醫院的真實案例改編,展現急診室的生死時速;《醫者仁心》直面醫患矛盾,塑造了鐘立行等理想主義醫生形象。這一階段的醫療劇以 “職業紀實”為核心,奠定了行業劇的基礎范式。

除了上述提及的《永不放棄》取得了良好口碑,2005年播出的《無限生機》雖然在當年尚屬小眾題材,但同樣得到了觀眾的喜愛。這部劇的豆瓣詞條下,有一條高贊評論寫道:“感謝這部劇讓我踏上了學醫的道路。那時我才上小學,對蘇虹醫生非常崇拜,所以從小立志成為一名醫生。也希望我長大能像她一樣成為救死扶傷的醫生。”
不過這一時期的醫療劇,對于美劇的模仿痕跡很明顯。2001年《永不放棄》編劇點點在接受《北京晨報》采訪時對此更直言不諱:“故事是抄的,真話。”
當時點點表示自己邊看美劇,邊替國產劇有點著急。“塑造的人物不現代,節奏太慢。當我看了美國電視劇《急診室的故事》時,便產生了創作的沖動。他們對醫生這個職業反映得很職業化,卻又不讓觀眾感到是一部行業片。”此外也有觀眾表示,《無限生機》不僅片頭模仿了《急診室的故事》,其中的病例和人物關系也與上述美劇很接近。
這些創作的路徑和當時的影視生產市場化有直接關聯。21世紀前十年,正是國內劇集市場生產思路轉變階段。不僅僅是醫療劇,這一階段的多數國產都市劇,都離不開學習和模仿美劇的快節奏情節和多面人設。
在翁海鑫看來,經歷了最初的專業啟蒙之后,國產醫療劇在2010年至2020年間,進入了“偶像化迷途”時期。他表示,受市場流量邏輯驅動,一些作品將醫療場景簡化為戀愛背景,醫生形象被“霸總化”“完美化”,專業細節被邊緣化。例如某劇中出現“用手機燈光做開顱手術”等違背醫學常識的情節。
“醫療劇‘偶像化迷途’時期的爭議,促使行業反思:醫療劇的核心價值究竟是職業真實還是娛樂消費?”翁海鑫說道。
在這一階段,盡管也出現了《心術》和《我不是藥神》等出圈的醫療題材作品,但總體上看,專業性缺失,以及過于偏向人物情感糾葛,醫療劇的整體水平難以令觀眾滿意。
而從2020 年至今,醫療劇當中的現實主義回歸了,《問心》《關于唐醫生的一切》《仁心俱樂部》等作品標志著行業覺醒:“創作者通過‘醫學現實主義’方法論,重構了創作邏輯。醫療劇呈現出專業細節、社會議題、人性深度的三維敘事特征。”翁海鑫說。2023年,更是醫療劇創作的豐收之年,先后有《白色城堡》《問心》《歡迎來到麥樂村》《非凡醫者》《后浪》《赤子之心》等劇集在衛視或網絡平臺熱播。
《醫者仁心》的制片人兼編劇徐萌曾經在采訪中表示,“醫療劇是電視劇皇冠上的明珠,全世界的影視人都以能拍攝醫療劇為職業最高榮耀”。
醫療劇,并不好拍。國內的影視從業者努力了20多年,依然在摸索醫療劇能夠取得“本土化”成功的路徑。
在觀眾的想象中,醫療劇的劇本就離不開海量的專業名詞和病例呈現。而在實際拍攝時,對道具、置景乃至演員表演都有很高要求。《外科醫生》導演李雪在接受采訪時曾說,當面對醫院這個拍攝場景時,他發現幾乎所有工作人員都是蒙的,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這在之前拍攝年代戲和古裝戲時都是沒有出現過的。翁海鑫也告訴記者,近年來專業性已經成為國產醫療劇的一道準入門檻。
一方面,醫療劇因為與現實貼近,生老病死,每個人都要面對,情感濃度高,其對現實生活的影響甚至更大;另一方面,醫療劇很考驗專業性,一部專業又好看,叫好又叫座的醫療劇,需要極高的“建構現實”和“反映現實”的能力。對成熟的劇集市場來說,醫療劇的地位不容忽視,因為其能夠直接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劇集行業水平。

文娛產品是現實的鏡像。一個時代的劇集,多多少少會折射出這個時代的樣貌。從海內外的創作經驗看,醫療劇的描寫重點,隨著社會對醫療事件和醫療制度關注方向的變化而不斷調整。醫療劇能否拍得好看,拍得深入人心,除了專業性做足功課,能否和現實呼應,也考驗著創作者。“社會鏡像功能的強化,也是國產醫療劇發展趨勢之一。”翁海鑫說道。
21世紀以來,隨著醫療市場化程度增加,社會新聞中有關醫療黑幕的報道層出不窮,這也影響到了電視劇的創作。2005年播出的醫療劇《背后》,就在劇情中呈現了醫藥代表通過錢色交易賄賂醫生、患者因貪慕錢財敲詐勒索醫院等劇情。
《心術》播出的2012年,“醫患矛盾”開始在網絡引起熱議,劇中也有女主角為了保護被毆打的同事沖上前的劇情。這一現實問題,至今依然在醫療劇中有所體現。
2014年國家開放二胎后,產科醫生成為醫療劇熱門的創作對象,接連出現了兩部劇集——《產科醫生》《產科男醫生》,后來又拍了《愛的婦產科》。
被視為2019年“年度港劇”的《白色強人》,核心內容圍繞中國香港的醫療體系改革。在圍繞醫療改革方案的斗爭中,這部劇穿插了很多相關的醫療案例。醫療問題和社會議題,在劇中緊緊捆綁,節奏令觀眾“上頭”。《白色強人》在2022年推出了續集,依舊保持著對現實的呼應。彼時罕見病開始得到公眾更多的關注,郭晉安飾演的楊逸韜在劇中表示,政府應當給罕見病患者提供兜底保障。
2020年以來,國產醫療劇逐漸在“去偶像化”,試圖擺脫過往觀眾的一些刻板印象。
2023年,時值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醫療劇也出現了相應的致敬作品——《歡迎來到麥樂村》——這部劇講述了以馬嘉、江大喬、武梅等為代表的中國援外醫療隊在非洲救死扶傷、與當地人民建立深厚友誼的故事。
隨著越來越多醫療劇出圈,這一類型劇集的受眾也引起了市場好奇。精準把握受眾的喜好,會影響創作者下一步的考量。
在2010-2011年的播出季里,美劇《實習醫生格蕾》總收視率在全美所有節目中僅居第31位。但它在18歲至49歲年齡段的觀眾群體中,收視率高達第9位。連續播出近20年,《實習醫生格蕾》深受美國青年觀眾喜愛。
如果按照美國人的經驗,年輕人應是醫療劇主要受眾。但是在中國,近年來醫療劇主要受眾年齡,呈現出不一樣的格局。2023年趙又廷主演的《問心》,在播出第一周,央視黃金時段收視率接連破1,連續多天蟬聯全頻道收視冠軍。但這部劇在當時的網絡熱搜中幾乎沒有存在感,貓眼平臺數據與同時期的熱播劇相比也顯得平庸。《問心》在電視播出和網絡播出的效果差距不小,意味著這部劇獲得了更多“客廳觀眾”的青睞。換句話說,中老年群體比年輕人更愛看這部醫療劇。

《問心》熱搜表現和實際收視率的明顯反差,并不是孤例。2023年5月播出的《白色城堡》,拿下多個衛視直播關注度日冠,可貓眼熱度始終在榜單第十名徘徊。《關于唐醫生的一切》《親愛的生命》《謝謝你醫生》,收視率均破1,但網絡平臺熱度數據都一般。
2020年以來,國產醫療劇逐漸在“去偶像化”,試圖擺脫過往觀眾的一些刻板印象。沒有了流量演員和甜寵情節,也就失去了相當一部分粉絲基礎。這一創作定位的轉換,隨即帶來了主要受眾群體的變化,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