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蘇州,實在讓人有太多味蕾上的牽掛。蘇州人對待飲食,既尊重傳統,又樂于創新,他們將美食視為生活藝術的一部分。
蘇州美食圈里,熟食鹵菜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說到這,一定繞不開杜三珍。作為掌門人的周斌,如今不光把這一招牌打造得風生水起,還演繹了一出“老字號大戲”,恢復了那些蘇州人塵封已久的美食記憶。就拿“嘿啰面包”來講,光聽名字,就能讓老一輩蘇州人想起那個年代的潮流。周斌兒媳陳澄是這家面包店的主理人,這位年輕的蘇州小姑娘,科班出身,頗有想法和韌勁。她在烘焙領域深耕許久,一直保持學習的態度,保持自己的個性與判斷。
從“橙子醬”到“嘿啰”,復原103年前的面包潮流
凌晨3點,嘿啰面包主理人陳澄已經開始新一天的工作。推開店門,撲面而來的是面粉與黃油的芳香,這是她熟悉的味道。揉面機發出的轟鳴,烤箱的指示燈閃爍,面包師傅各就各位地忙碌著。
初次見面,“95后”的陳澄那可愛的外表和大大咧咧的性格,讓人感到親切。在店內二樓的一角,在愜意的氛圍中徐徐展開對話。陳澄從小就特別喜歡蛋糕和面包,也很喜歡自己動手制作各種甜品。她原先是美術生,之后再報考了西點專業。畢業后,她在幾家大型酒店當過糕點師、面包師,那時候上班很辛苦。為了擺脫現狀,2016年辭職后,她去了王森學校參加西點培訓,又去各地深造進修,提升烘焙技藝。其間,她還認識了一位創意蛋糕做得超贊的姐姐,讓她學到了真才實學。
2017年,陳澄開啟創業之路。她先是在葑門橫街開了私房蛋糕店,取名“橙子醬”。店面很小,從原料采購、制作,到配送、售后,她一個人全包了。之后她一步步做大,在東環路、干將西路開了更大的蛋糕店,當時店內的一款蜜瓜蛋糕還成為爆品。
2023年6月,十全街上的嘿啰面包開張了,陳澄又一次踏上新的人生旅途?!昂賳币幻?,源自1922年觀前街上家喻戶曉的傳統點心店——馬玉山糖果餅干公司(廣州食品公司的前身)。其生產的一款奶油面包成為一代蘇州人的甜蜜回憶。當時,廣州食品公司售賣面包的方式很特別,小販們穿著定制馬甲,胸前背著盒子,盒子里擺著面包,他們走街串巷地叫賣,說著“Hello面包!”久而久之,人們便誤會其為“嘿啰面包”,漸而流行開來。而陳澄老公的爺爺周巧官當時也在廣州食品公司上班,是生產車間技術主任,長輩的故事一直讓她銘記于心。
時隔100多年,嘿啰面包又與大家見面。如今,店內的一款奶油老面包,正是復原了當年的樣子。陳澄根據現代人的口味做了改進,特別是把人造奶油變成動物奶油,加入自制醬料,讓面包口感更好,也更健康。隨著產品增加,原本的空間已容納不了新品上架,2024年她又重裝擴店。陳澄將匠心與情懷注入品牌,守正創新,制造潮流并引領潮流,為古城帶來新生機。
好店需打磨,好面包需發酵
這家面包店,兩開間門面,上下共兩層,總面積約400平方米。復古式的裝修,寬敞明亮的格局,不定期主題櫥窗的更換,讓人一走進就十分傾心。
“每一款面包都蠻好吃的,口味與眾不同。”“露臺上經常舉辦音樂會,之前還有人工降雪,太浪漫了!”店內一樓是各種面包、蛋糕,二樓有飲品吧臺及休閑座椅,還有一個正對十全街的花園陽臺,氛圍感拉滿?!爸挥斜3謩撔禄盍?,才能牢牢鎖住年輕人的目光,才能變‘網紅’為‘長紅’?!标惓握f。
制作面包是一門需要耐心的藝術,從和面、揉面、發酵到烘烤,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小店需要用心打磨,店內40多名員工實行三班制,所有面包都是當天現烤,沒有隔夜面包。陳澄認為,作為一家成長型的面包店,最要緊的就是學習。有時間,她就帶著研發團隊去全國各地“取經”,研究大城市熱門面包店的產品、設計和管理。遇到瓶頸期,她要么去旅行,要么去上課,從中尋找靈感,回來后一刻不耽擱地研發新品。
好的產品需要經得住考驗。陳澄堅持用好的原料和工藝制作,永遠把品控放在第一位。店內的面包和蛋糕品種繁多,最受歡迎的飛魚籽法棍,現點現做,一份四個?,F烤的法棍外脆里韌,切成段的法棍上,涂著四種顏色的魚籽醬,一口下去無數飛魚籽在口中爆裂,迸發出強烈的鮮甜滋味,絕了。超人氣法式甜品布甸包,外層是烤到金黃酥脆的法包,內里是布甸,比蛋撻更綿滑,比奶油更清爽。這款面包是陳澄去香港旅游時吃到的,回來后她研發了小半年,把外層原本較硬的法式面包,改成現在綿軟的狀態,并開發了原味、焦糖、濃情巧克力、芋泥麻薯四種口味。還有酥脆到掉渣的現烤可頌,咸中帶甜的瀑布芝士豬扒包,鑲嵌南瓜泥和麻薯的日式南瓜面包,以及堿水面包、貝果等,每一款都讓人好愛。
“我比較注重新式與傳統的結合,接受新口味新事物的不斷發展,也不丟棄傳統工藝的傳承。我還請了原廣州食品公司的老師傅當技術顧問,想要復原一些老式面包?!标惓沃铝τ谧鲆患矣衅焚|、有堅持的面包店,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她都堅持用優質的材料,提供專業的服務,從始至終,堅守初心。
每晚關店時,她望著空蕩蕩的櫥窗,想著明天要嘗試的新配方。在這座城市的一角,她用面包傳遞溫暖,用堅持守護夢想。平凡卻意義非凡。
【后記】“打撈”文化印記,非遺美食煥新
烘焙與熟食,二者看似無交集,實則都體現蘇州飲食文化的多樣和包容,也深諳著蘇州飲食潮流和文化賦能的價值。
對美食同樣有著追求和擔當的,還有蘇州杜三珍的掌門人周斌,他也是“姑蘇區蘇式茶點非遺傳承人”。始創于清朝光緒年間的杜三珍鹵菜,歷經波折歇業后,直到2005年周斌注冊商標,重開門店,重溫蘇州人的杜三珍之夢。現在,杜三珍擁有的門店在蘇州鋪天蓋地,貨源全部由總企業統一加工、統一配送。一塊老字號招牌比以前更朝氣蓬勃。懷揣著對老字號文化的尊重和情懷,周斌又從蘇州餐飲檔案里恢復了趙天祿、六宜樓等字號,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市場動向,找尋老字號的新活法。周斌就像一臺大戲的導演,按照心里寫好的劇本,不慌不忙地讓各路角色次第粉墨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