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蘇洵三十九,蘇軾十二,蘇轍十歲。
父親蘇洵制科落第而歸,時任監裁造務一職之兄長蘇渙賦詩相贈:“人稀野店休安枕,路人靈關穩跨驢。”
元豐年之1080—1084年間,蘇渙之孫,蘇不疑之子,侄兒蘇安節到黃州看望當時尚處人生極低時蘇軾。
離開前,蘇軾贈詩十四,其第十一首有句,“莫謂無車馬,含羞入劍關”。
當年之蘇洵,入劍門關,直馳眉州,蘇軾隱晦地進行解釋,伯父蘇渙曾經誠懇告訴父親,行路需要小心謹慎。
到家后蘇洵,不日再行出發。
這一次,前往廬山,“投身入廬岳,首挹瀑布源……”
置身于廬山群峰間,首先揖禮瀑布源頭。飛流直下,其時二千,氣勢強烈,不可阻擋。余下之水汽散落成雨,使得整個山間充滿寒意。緊接著,進二林寺,有幸聆聽高僧教誨。
問此絕美勝境。
僧俗者兩,圓通禪院訥禪師、景福順公。陪同蘇洵,三人一起,攀緣探訪。前后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絲毫沒有感到疲憊和厭倦,幾乎走遍匡廬全部山山水水。
訥禪師,梓州人,姓蹇,天生聰穎非凡,過目成誦。熟讀《法華經》,終得大悟。來到廬山,入圓通寺,弘揚佛法。作為詩僧,樂天之才,盡情創作。聲名顯赫,驚動仁宗。
皇祐初年(1049),仁宗下詔,請訥禪師住持十方凈因禪院。但訥以眼睛有病為由,表示不能奉詔?;实圻w就,下旨讓訥舉薦,能夠替代者也行。于是,推璉禪師。
璉禪師,法號懷璉,俗姓陳,字器之,漳州龍溪縣永寧鄉新恩里青礁,今廈門海滄區海滄街道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正月初一,享年八十三歲。
璉禪師是北宋禪宗云門宗僧人,泐潭懷澄弟子,云門文偃四世孫。少年出家,聰慧絕倫,工翰墨,聲稱甚著。曾游方參尋,投泐潭懷澄座下,得法后執侍請益十余年。后游廬山,投圓通居訥座下,充當書記,負責寺院文案。
仁宗皇祐年間(1049-1054),得薦后,奉詔進京,懷璉住凈因禪院。后兩度于化成殿與趙禎對論佛法大意,得賞識,被賜號“大覺禪師”,世稱“大覺懷璉”。
一生對佛法有深厚造詣,蘇軾與大覺懷璉交往甚篤,民間留有諸多幽默故事。懷璉主張調和儒、釋、道,認為三教同源,有返本合一必要。深深地影響了蘇軾。
元豐五年(1082),景福順公不遠百里,前往拜訪因被貶謫而居高安之蘇轍。親口相告,以前,跟隨訥長老在圓通禪院,與蘇洵相見。時間上,已經相隔三十六年。訥長老已經去世十一年了,順公也已七十四歲。談吐中,蘇轍認為,順公精神飽滿、氣息充足、聰明豁達。
面對順公,惆悵感懷,念起過去,蘇轍作詩相贈:“念昔先君子,南游四十年。相看順老在,想見訥師賢。”
作為北宋時期文學代表人物,雖然身處不同歷史背景與政治環境,尋山問道,匡廬以及佛界僧俗都與蘇門有著千絲萬縷之不解緣分,對父子三人產生了深遠影響。最具成果,尤為蘇軾。
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開黃州,由九江至筠州,五月,作別蘇轍,四十九歲蘇軾來到廬山。如同當年父親,蘇軾立即被山谷奇景震撼。秀麗非凡,平日里所未曾見識,目不暇接。起初,萌生了不想作詩念頭。然而,不久后遇到山中僧俗居然紛紛說出了“蘇子瞻”名字,不覺慨然。不由自主,佳句脫口:“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晒稚钌嚼铮巳俗R故侯?!彪S后,又開始嘲笑自己先前想法太過謬誤。連續噴涌:“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鼻嗌饺绻麤]有素雅之美,就算再高,我也不會與之太過親近。“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之行,時間上距離父親蘇洵之行相去幾近四十,但是,對蘇軾之影響,可以這樣說,雖然出得黃州,心情時有郁結,但是,廬山之自然景觀與文化氛圍使他真正忘卻了政治上所帶來煩惱,重歸寧靜。更有廬山之人文,幫助他徹底走出了精神上不時困頓。
獲此慰藉,從此,蘇軾之文學創作又開始進入了人生全新高度,融入了更多哲學思考,進一步體現出自然人文情懷。
心境釋然,超然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