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幽深陡峭的巖洞,高達一百多米。洞內絕壁聳立,深達60米的暗河靜靜流淌,氣氛有些許詭譎。
我站著,等。
不旋踵,“蜘蛛人”便出現了。
他身穿一件火紅的上衣,配搭黑色褲子,劃著一葉小舟,慢慢地靠近險峻的巖壁,停泊。接著,赤著雙足,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和輔助配備的情況下,徒手攀爬那高聳入云的巖壁。陡直的巖壁長滿苔蘚,又濕又滑,卻絲毫難不倒他。他動作利落,在山崖絕壁間攀爬自如。大家還在鼓掌的當兒,他沒有歇息,又從108米高的地方往下爬。俗語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倘若一個失足,后果不堪設想。他以比猴子更為矯健的身手,輕快地向下“滑落”。沒多費勁,就已安全地回到了原點,滿臉笑容地向游客揮手致意。
這兒,是格凸河風景區,坐落在貴州省安順市。上述巖洞,有著成千上萬的燕子棲居于密集的巢穴里,因而被稱為燕子洞。
在苗語里,把“蜘蛛人”稱為“戈若”,意為“攀巖的人”。明確地說,攀巖對于聚居于此的苗族人來說,和他們古老的殯葬風俗與營生方式是息息相關的。
在古代,懸棺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埋葬方式之一。家中或族里有德高望重的人去世,他們會把棺材板分散,一塊一塊地背到懸崖去,然后,再組合成一口完整的棺材,穩妥地放置于釘在懸崖的木樁上。最后,抬尸人才把死者的遺體背上去,安放在棺材內。鑒于此,徒手攀巖是每個苗族人必須掌握的技藝,而技法都是在不斷攀爬中訓練出來的。代代如此,已成傳統。
自從懸棺埋葬式微之后,時序移轉,村民現在已終止了這樣的營生方式。
隨著旅游業的興盛,蜘蛛人神秘獨特的攀巖活動,也就成了為游客呈獻的表演節目。由于難度大、危險度高,年輕一輩都不愿意學。老一代蜘蛛人漸次離世,如今村里只剩下寥寥幾個蜘蛛人。
我和一名被譽為“絕壁舞者”的蜘蛛人攀談,現年58歲的他熱愛攀巖,15歲開始進行自我訓練,經過艱苦的三年,終于練成了一身絕技,在嶙峋峭壁上如風般來來去去。他每天攀巖三次,別人為他的表演捏一把冷汗,他卻風輕云淡地說:“熟能生巧,沒啥危險呀!”
與其說他把這項活動當作表演,不如說他在挑戰自我的能力、毅力、耐力和體力,展現苗族與天地斗爭那不屈不撓的頑強個性和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