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郭靖初遇叫花子打扮的黃蓉時,慷慨程度讓黃蓉大吃一驚。
黃蓉在酒樓里點了一桌昂貴的菜,讓店小二驚訝得嘴巴都合不攏,郭靖對此卻毫不在意。他又見黃蓉衣衫單薄,當下脫下貂裘,披在她身上,還把身上剩下的四錠黃金取出兩錠,送給了眼前這個剛剛認識的朋友。
靖哥哥揮金如土也就罷了,黃蓉繼續提出了過分的要求——自己喜歡郭靖的那匹汗血寶馬,沒想到郭靖毫不遲疑地答應了。
郭靖之所以眉頭都沒皺一下,就把自己的黃金、貂裘、寶馬送給了別人,這固然和他在蒙古草原養成的重友輕財的豪爽個性有關,而另一部分,也是行為經濟學家們一直所關注的內容。
鄧恩與諾頓在《科學》發表的一篇名為《花錢給別人能促進幸福》的文章中,初步證實了人們的消費方式和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即人們怎樣花他們的錢對于他們幸福感的重要性,或許和他們掙多少錢對其幸福感的重要性一樣大。進一步講,就提高幸福感而言,為別人花錢也許是比花錢給自己獲得幸福感更有效的一條路徑。

人們常常會說,“我從前太虧待自己了,以后要好好心疼自己,給自己多花錢,不能只是給配偶或者孩子們花錢”,事實上,給配偶或者孩子們花錢所帶來的幸福感,可能比給自己花錢帶來的幸福感更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中,德拉把心愛的長發賣了,買了送給吉姆的表鏈,這件事情雖然讓德拉有些不舍,但是能夠給吉姆送上禮物這件事能給德拉帶來深深的幸福感;而吉姆也一樣,雖然賣了自己心愛的掛表,但是想到能給德拉送去禮物,他也有深深的幸福感。如果兩人都只想著給自己買禮物,那他們就無法體會到彼此深愛的那種幸福。
鄧恩和諾頓的另一個實驗也得到了幾乎相同的結論,也就是當得到意外之財后,將其花給別人比花在自己身上能體驗到更大的幸福感。
他們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在某一天的早上,每位實驗者都拿到一個裝有數十美元的信封,他們被要求在當天下午五點前將各自信封里的錢花出去。一些實驗者被隨機分到個人消費組,這一組的實驗者被要求將錢花在為自己付賬單、給自己付日用品花銷或者給自己買一件禮物等方面。而另一些實驗者則被隨機分配到親社會消費組,這一組的實驗者被要求將錢花在為別人買一件禮物或者進行慈善捐贈等方面。
當天下午五點之后,所有實驗者都被電話訪問,并報告他們的幸福感狀況。研究者對他們的幸福感進行了評定,實驗的結果直接支持了研究者的因果判斷:花錢給別人對幸福感的提高遠高于花錢給自己對幸福感的提高。
鄧恩和諾頓的這些實驗,證明了郭靖如此慷慨的一個原因——給別人花錢能帶來更大的幸福感。這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將傳統研究中聚集于收入本身對幸福感影響的觀點,轉向了探討消費方式的選擇對幸福感的影響。
金錢的獲得并不能帶給我們幸福。來自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羅拉·帕克認為:當一個人把自我價值建立在金錢之上時,那么便有可能在對金錢的追逐中變得消極不安。當人們把自我價值建立在經濟成功的基礎上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感到孤獨。
所謂把自我價值建立在金錢之上,是指個人的價值和價值感取決于實現經濟上的成功的能力,即賺到自己滿意數量的金錢的能力,這種外部的、有條件的來源又構成了自尊,它反映了一種渴望,即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以作為自尊的基礎。
那些把自我價值建立在金錢之上的人,會承受更大的壓力與困擾、更少的自主性、更多的負面情緒,面對問題變得更加消極,想著逃避。而不被金錢奴役,不看重金錢,不把自己價值和金錢捆綁的人,則表現出更大的自信和滿足感。
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與金錢無情地聯系在一起時,他們會把經濟上的成功視為自我價值的基礎,這些人在經濟上的成功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當他們做得好的時候感覺很好,但是如果他們在經濟上沒有安全感,就會覺得自己一文不值。所以在生活中,那些時時努力表現出自己很有錢的人,自尊心其實是很脆弱的。
研究者克拉克、格林伯格等人在201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增加財富積累或看重財富擁有主要是為了增加自身的安全感,而提高人們的人際支持系統或提高人們的人際交往安全感,則可以降低人們對財富擁有的積極評價。簡單地說,堅實的親情和友情才是最可靠的財富,它們可以降低人們對金錢的依賴性。
在小說中,郭靖一定覺得黃蓉更需要錢,于是慷慨解囊。他的這些舉動也深深打動了黃蓉。她本是隨口開個玩笑,心想郭靖對這匹千載難逢的寶馬愛若性命,自己是存心要瞧瞧這老實人如何出口拒絕,哪知他豪爽答應,不禁愕然。
黃蓉心中感激,難以自已,忽然伏在桌上,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在黃蓉的內心,已經深深認定眼前這個人是可以依靠終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