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牛是最累的、最苦的。它們要跟人一起參加“雙搶”,起早摸黑地忙收忙種:要在曬谷場上拉石磙子碾稻谷,要在水田里背犁拉耙。
在我兒時的家鄉,一家是買不起也養不起一頭牛的,都是好幾家共養一頭。因此“雙搶”時,牛根本沒有休息日,干完第一家,馬上干第二家,干完第二家,接著干第三家……

農事一天都不可耽誤,各家各戶都排隊等著用牛,哪里會想到讓牛歇一歇啊。有時活兒多,牛要披星戴月,干到深夜。更糟的是,除了累苦外,牛還很遭罪,蚊虻會沒完沒了地叮咬它們。牛只能用尾巴不停地拍打著。可尾巴很短,只能拍打到后半身,頭部、前半身,則絲毫顧及不到。白天,牛被叮咬得受不了,就去泥塘里打個滾,把身上弄得臟兮兮的。通過這種方式,給自己穿一件不透氣的“泥衣”,讓蚊虻不好叮咬它們。
兒時,每晚看到穿著“泥衣”站在牛棚里的牛,在不停地拍打著尾巴,我就覺得牛太可憐了,白天要辛苦干活,晚上還無法好好休息。一開始,我在牛棚里燒艾草,想用艾煙熏走蚊虻。它們的確被熏走了一些,可牛也受不了,被熏得直流眼淚,要朝外跑。我常常想,牛那樣沒完沒了,拍打一晚上尾巴,能有什么用呢?蚊虻還是會叮咬它們,作用微乎其微啊。長大后我才明白,除了拍打自己的尾巴,能驅趕一些蚊虻外,牛還能做什么呢?它們總不至于什么也不做吧?
也許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能做一些,是一些,能有一點作用,是一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