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暮色漸近。晚飯剛過,他慢條斯理地披上外套,找來老花鏡,打開臺燈,在柔和的燈光下端正地坐好,展開手中的考卷。
見他認真的樣子,老伴將收拾碗筷的動作放輕,笑著說,好好作答,考官嚴得很。
考官是他年僅9歲的孫子,考卷自然是孫子的杰作,每月一考,美其名曰“月考”。孫子的字顯得稚嫩,內容卻古怪刁鉆。
孫子出生后不久他就退休了,他和老伴到城里給兒子和兒媳搭把手,等孫子上了小學,他和老伴也申請回到鄉下住了。對,就是申請。現在是兒子和兒媳說了算。就好比眼前這張卷子,答案也是孫子說了算。孫子要給他出難題,他樂得當起學生。
按照孫子的話說,爺爺做題的水平很菜,這不,第一道題就把他難住了。他這輩子經歷的考試千千萬,現在,他有的是時間,距離交卷還有一個月。日子慢慢過,卷子慢慢答。
以前,他可是個急性子,他先是在村里做村支書。當年,村子是貧困村,所在的縣也是貧困縣,他愁。看到村里那所破爛的學校,他更愁。他發動村民出力,自己跑上級各部門申請資金。要說走了幾遭,去了哪些地方,他還真是記不清了,只記得解放鞋磨爛了好幾雙,自行車的輪胎磨破了好幾條。
后來,他到鎮政府上班。鎮里引進甜竹筍種植,他到外地取經,回來再教農戶,沒日沒夜。一年之后,鎮里許多地方都種上了綠油油的甜竹筍,密密匝匝,因為甜竹筍出了名,一撥又一撥的人從各地來找他學習。帶領群眾脫貧奔小康的考卷,他給自己打了及格分。
那些都是過去的事兒,眼前的卷子更需要他認真作答,但他不關心對錯,只關注做題。他起身把做好的卷子放在書架上,與卷子摞在一起的還有一塊縣教育局頒發的牌匾,村民送的錦旗和一些證書。這些他都用紅布包著,也沒給孫子看過。在臺燈柔和的光暈里,那一份份“考卷”分外耀眼。老伴在一旁會心一笑,孫子早就告訴了她答案。
(本文入選2024年江蘇淮安中考語文試卷,文章有刪減)
葉惠娟,廣東省作協會員,廣東省小小說學會副秘書長,梅州市梅江區作協常務副主席。作品被《百花園》《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等報刊及各類年選本刊載。
《意林》:文章的創作緣由是?
葉惠娟:小說中的許多經典人物形象都有原型,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主人公圣地亞哥原型是古巴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富恩特斯救了海明威的命,并陪他在加勒比海驅趕納粹潛艇,《魯濱遜飄流記》的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原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是蘇格蘭水手。《考卷》主人翁原型是我的爺爺,我自小與爺爺朝夕相處,想通過小說的藝術表現形式,將爺爺的人生經歷和處事態度呈現出來。
《意林》:對小學生讀寫,有什么具體體會?
葉惠娟: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與寫作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終身受益。注重閱讀理解,不僅要了解字面意思,還要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情感。寫作訓練可以從寫日記和讀書筆記入手,通過不斷的練習提高寫作水平。寫作需要豐富的素材和觀察,多觀察自然、社會和人物等,積累素材和感受,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事物的特點和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