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文化領域的內容頻繁被代表委員們提及,并引發了公眾的廣泛討論。其間,三款“爆款”產品——游戲《黑神話:悟空》、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及文創產品“鳳冠冰箱貼”被拿來一起對比,再次激起了人們對文化產品創新的熱議。盡管三者分別屬于游戲、電影和文創領域,看似處于不同的賽道,但它們的成功“出圈”展示了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所共有的創新思維和底層邏輯,這些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
首先是技術賦能,將沉睡的遺產轉化為“數字生命”。我們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但一直面臨如何“活化”的挑戰;我們開發了眾多新技術,但在面對傳統“礦藏”時,往往缺乏有效的“活化”方案。上述三款產品展示了新興技術賦能傳統文化的階段性成果。游戲、電影、文創的本質都是內容產品,它們都以某個經典符號為母體,但關鍵在于技術創新。《黑神話:悟空》運用高精度渲染技術,通過數字化建模,產生了游戲場景中“一磚一瓦皆有歷史”的效果。《哪吒之魔童鬧海》結合AI動作捕捉技術和敦煌壁畫動態渲染,賦予神話人物數字血肉。而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原型設計的文創產品“鳳冠冰箱貼”雖然是實體產品,其設計過程同樣依賴數字化技術,3D掃描與高精度復刻技術使得鳳冠的復雜工藝得以濃縮于方寸之間。新技術不僅是工具,更是文化轉譯的“語法”,它讓傳統文化實現了“降維表達”,既保留了歷史質感,又符合當代審美和體驗需求。
其次是文化轉譯,將“故事改編”提升為“價值重構”。長期以來,面對經典形象和著作,大多數產品遵循“改編”的思路,或是“看圖說話”,或是“文生圖像”——形式雖變、技術雖升級,但故事依舊沿襲舊套路,并未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黑神話:悟空》中,主角形象雖保留,但已脫離《西游記》的敘事,重構為“天命人”的全新設定。《哪吒之魔童鬧海》跳出了《封神演義》中的宿命觀,通過“逆天改命”的敘事,塑造了一個與神話故事中不同的新哪吒形象。至于鳳冠冰箱貼,它通過藝術設計和技術手段,簡化了鳳冠形制的威嚴肅穆,放大了色彩和裝飾的美感,從而擺脫了其原有的封建等級屬性。這種設計策略,將“權力象征”的原物轉化為傳遞東方美學的生活用品。
第三是行業聯動,將“產品制造”轉變為“生態協同”。簡而言之,過去的產品制造主打“單點爆破”和“單線作戰”,雖然質量過硬,但受限于各種條件,無法實現空間的廣泛覆蓋和時間上的持續傳播。《黑神話:悟空》從策劃到上線,山西相關機構均深度參與,引發了游客們像游戲闖關一樣實地打卡山西各地文物的熱潮。游戲出品方還與地方文旅部門聯動,推出山西懸空寺流沙冰箱貼等衍生品,形成了“游戲—旅游—文創”的聯動效應。《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產業協同更為顯著,其制作聯盟集結了全國100余家動畫企業。同時,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和設計元素激發了“看電影找文物”的游戲,與“陳塘關”相關的地方紛紛呼喚“吒兒”回家。鳳冠冰箱貼的誕生是館方、設計師和觀眾的共創,觀眾打卡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設計師將觀眾的喜愛轉化為產品,消費者則用行動回饋了館方和設計師的誠意。從這三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產品不再孤立存在,而是通過技術應用、IP孵化、跨界合作,形成了內容—體驗—消費的生態閉環。過去,這種模式是國外的微軟、蘋果、迪士尼,后來,國內的華為、大疆、比亞迪、深度求索也紛紛跟上。如今,我們欣喜地看到,文化行業也在不斷涌現這樣的案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觀察到新時代文化產品的創新范式:以技術硬實力為基礎、文化軟實力為靈魂、產業協同力為翅膀。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背景下,《黑神話:悟空》《哪吒之魔童鬧海》以及鳳冠冰箱貼只是成千上萬創新成果中的一部分。我們堅信,在堅持“兩個結合”的基礎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未來必將涌現更多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文化力量。
(作者系《中國美術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