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自15世紀油性媒介革新至當代合成材料的應用,材料創新始終推動著油畫語言的突破。藝術家通過新材料的創造性應用與傳統技法的有機融合,不僅拓展了物質載體的表現維度,更構建了技術革新與藝術表達的深層互動機制。這種從物質層面對繪畫本體的持續探索,為理解油畫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論,亦昭示著當代油畫通過媒介實驗保持藝術生命力的演進路徑。本文通過考察油畫媒介與技法的發展脈絡,闡釋材料創新對藝術語言轉型的推動作用。
材料的進步從來不只是單純的技術改良,它更是繪畫精神內涵的物質基礎和先導力量。縱觀油畫600年的發展歷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與材料技法的革新密不可分。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們通過不斷探索材料與技法的可能性,持續拓展著繪畫表達的邊界——這種對材料與技法的持續探索,實質上是藝術家通過實踐不斷突破傳統繪畫框架的過程。
媒介演進與繪畫革命
·油性媒介的突破性演進。油畫體系的建立標志著繪畫媒介的重大革新,其本質在于通過可控的干燥速度與分層疊加技術,實現對視覺真實的系統性探索。材料的每次突破都精準回應著藝術表現的深層需求。13世紀濕壁畫受制于石灰基底的化學反應特性,要求畫家在顏料與墻體固化前的極短時間內完成創作。這種不可逆的物質屬性雖賦予作品永恒質感,卻將繪畫禁錮在建筑空間中,淪為墻體裝飾的附庸。至14世紀,坦培拉技法轉向木板載體,通過蛋乳媒介的多層罩染產生半透明光澤,波提切利的肖像畫中土綠底色與暖色疊加形成的貝殼質感便是明證。但這種技法對濕度與溫度的高度敏感,以及速干特性導致的排線塑造局限,難以滿足文藝復興時期對視覺真實的極致追求。15世紀油脂媒介的應用開啟了決定性轉折。尼德蘭畫家凡·艾克兄弟率先突破傳統,在坦培拉底層上疊加油性罩染層,開創“肥蓋瘦”的色層建構原則,即通過含油量遞增的色層疊加,實現透明與厚涂的視覺交響。其代表作《根特祭壇畫》展現出空前的細節深度:衣飾紋理的精密刻畫、空間透視的細膩過渡,以及釉彩般的光澤效果,徹底超越了坦培拉的技法邊界。油畫媒介的革命性體現在三大物質特性:其一,可控的干燥速度允許色層反復疊加與色調直接調和;其二,多層色彩交融仍保持清澈質感,使明暗過渡更為自然;其三,出色的遮蓋力與抗氧化特性,既保障塑造自由又確保作品歷久彌新。正是這些特性,使油畫得以構建起全新的視覺真實體系,最終確立其在造型藝術中的主導地位。
·巴洛克時期的技法轉型。16世紀威尼斯畫派通過物質載體的革新開啟了油畫表現的新維度。提香對粗紋亞麻布的創造性運用,使畫布肌理從光滑平面轉向觸覺化的物質存在——粗糙紋理不僅強化了筆觸的物理質感,更預示了巴洛克時期對繪畫本體語言的深度探索。巴洛克時期代表性畫家倫勃朗在傳統基礎上實現了技法體系的范式突破。凡·艾克時代的多層罩染體系已經有了“光學灰”的特征,即通過透明和半透明色層逐漸覆蓋底色層,產生特別的皮膚灰調顏色。倫勃朗在凡·艾克時期技法基礎上作出改變:在底層使用摻入白堊粉的粗糙肌理基底,表層則以樹脂光油進行釉染,利用擦除法使顏料在肌理凹陷處形成透明陰影,繪制后期在亮部采用厚涂法或浮掃手法,將直接畫法的即興感與間接畫法的可控性完美融合。其晚期自畫像中交錯疊加的筆觸更是超越造型需求,轉化為精神存在的物質載體。畫面中“不似之似”的面部解構,實質是通過物質痕跡重構內在生命體驗,為現代繪畫的抽象轉向埋下伏筆。倫勃朗的實踐證明:技法革新不僅是工具改良,更是藝術家通過物質載體實現精神投射的認知革命。這種將材料特性轉化為美學語法的突破,標志著油畫從視覺再現向精神表達的歷史性跨越。
·印象派的技術革命。19世紀中葉的油畫變革本質上是工業化材料與科學認知的協同演進。錫管顏料的標準化生產不僅解決了顏料氧化問題,更通過便攜性重構了藝術家的創作環境——從封閉畫室轉向自然光照環境。預制白底畫布的普及則消除了傳統棕底對色彩感知的干擾,建立起全新的光色捕捉系統。化學家謝弗勒爾在色彩研究中提出的“同時對比法則”,為這場革命提供了科學支撐:相鄰色塊的并置可互相襯托以產生超越物理混合的色彩張力。莫奈在《魯昂大教堂》系列中通過補色并置,以短促躍動的筆觸構建出光色顫動的效果,摒棄了明暗過渡的古典法則。這種將物體固有色解構為瞬時色溫變化的實踐,標志著繪畫從客體再現轉向視覺感知。直接畫法的技術轉型更體現在創作時序的重構:戶外寫生要求畫家壓縮創作周期,發展出“色域預置法”——在畫布局部同時鋪設多種關聯色域,通過濕接技術實現色彩的自然交融。這種工業化時代的快節奏創作,最終催生出充滿光色振動的視覺交響體系。
當代技法的實驗性突破
在當代油畫實踐中,創作者通過媒介材料的重組與技法邏輯的轉化,不斷拓展傳統油畫的語言邊界。這種探索呈現出兩種路徑:其一是借助新材料優化傳統工作流程,其二是通過混合媒介創造獨特的視覺語法。
特殊技法對“肥蓋瘦”原則的新解讀,本質上是對基底色層的認知革新。通過分層構建法,在保留基底肌理的前提下實現色層穩定性:首先以中粗紋畫布為載體,用調色油為主的媒介調和油畫顏料建立底色層;繼而采用溶劑浸蝕的方法,使補色斑點穿透未干色膜,形成類自然光的碎片化肌理;最終使用濃縮調色油并以扇形筆進行選擇性覆蓋,利用筆觸間隙保留底層效果。這種“透疊—遮蔽”的動態平衡,既維持了色層結構的物理穩定性,又創造出虛實相生的空間維度。
陳和西在《通往田野的小路》中展現了該技法的表現潛力:基底層的朱紅斑點在黃綠色覆蓋下轉化為林間光斑,從右至左的分布由密集到疏朗,構成隱性的視覺引導。地面投影區域通過未完全覆蓋的碎片化肌理,既模擬了光影的流動性,又通過痕跡的保留賦予畫面呼吸感。這種對基底層的創造性利用,實質是將傳統“覆蓋”邏輯進行轉化。
此類實踐的價值在于:通過避免傳統技法教條,證明媒介規則的突破須以材料特性的深度認知為前提,油畫便獲得了與傳統對話的當代性角度。
媒介融合的當代探索
·丙烯材料的創新性應用。丙烯材料的出現為油畫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20世紀60年代,丙烯材料開始被大衛·霍克尼等畫家廣泛運用于架上繪畫,其明快的平面化風格與工業時代的視覺審美不謀而合。這種由丙烯酸樹脂構成的水性材料,兼具水彩的流動性與油畫的覆蓋力,其快速干燥的特性打破了傳統繪畫的時間框架。濕潤時可稀釋渲染,干燥后形成穩定膜層的雙重優勢,使丙烯既能獨立構建畫面基底,亦可作為油彩疊加的過渡層,實現傳統技法的當代轉化。
在技術融合層面,丙烯展現出獨特的媒介特性。藝術家通過有色丙烯底預置畫面基調,利用其多孔性促進油彩滲透,既保留了古典罩染法的透明質感,又大幅壓縮了創作周期。例如在人物肖像創作中,畫家可先以丙烯薄涂確立素描關系,再以油彩進行光學灰層次的罩染,最終呈現的多層效果既具備古典主義的細膩過渡,又充滿當代繪畫的直接性。
挪威畫家拉斯·埃林的實踐揭示了丙烯的另一種可能。他將浮石粉摻入丙烯底料,在粗糲肌理上結合蛋彩技法,通過旋轉畫布引導顏料自然流淌。這種將工業材料與傳統技法嫁接的方式,既延續了坦培拉繪畫的釉彩質感,又創造出時空交錯的超現實景觀。其作品中的冷色調與多視點構圖,在物質痕跡與圖像敘事之間建立起新的對話關系。
丙烯對傳統技法的革新更體現在工作流程的重構。“三堆色預置法”的運用——即在灰調基底上預設明度階梯的色塊,通過濕接技術實現快速塑形——既繼承了德拉克洛瓦時代的色彩控制傳統,又適應效率的需求。藝術家于小冬在人物面部塑造中,常以土紅、熟褐等薄涂的丙烯底色構建素描框架,再用類似三堆色的方法賦予肌膚顏色,雖然不是古典分層罩染法,卻形成了豐富的“光學灰”。這種將古典技法邏輯嵌入新材料體系的做法,證明傳統精神的延續不必拘泥于固定媒介,關鍵在于對材料本質規律的創造性轉化。
·醇酸樹脂的當代實踐。醇酸樹脂媒介的出現代表著油畫材料從自然提取越來越走向人工合成。這種油性改良的合成樹脂,既承襲了傳統油彩的溫潤質感,又通過快速的干燥節奏改寫了創作的時間維度。相較于倫勃朗時代易發黃的土紅油底,醇酸樹脂底材在保持運筆流暢度的同時,規避了吸油導致的色彩鈍化問題,使大幅面的創作能夠在穩定性和效率間取得平衡。
膏狀樹脂醇酸媒介的稠密質感令人聯想起古代油畫家的日曬稠油,但其快速固化的特性賦予了間接畫法新的可能。藝術家可在一日內完成底層塑形,隔天即進行釉染疊加,這種將數月的創作周期壓縮至數周的技術突破,使古典多層畫法得以融入當代快節奏的創作語境。速干顏料的干燥速度介于丙烯與油彩之間,既保留了油性媒介的混色潛力,又通過適中的干燥窗口為即興塑造留出余地。其與畫布纖維的深度咬合特性,使厚堆肌理擺脫了過厚丙烯底層肌理的不兼容與束縛,在反復調整中仍能保持結構的完整性。
值得注意的是,醇酸樹脂的革新并非對傳統的簡單否定。當畫家用其替代古典油底時,倫勃朗式光影魔術如今通過化學鍵合的穩定性得以獲得新生。這種將工業科技注入手工傳統的實踐,本質上是以當代科技重新詮釋古典繪畫的媒介智慧——在畫布與顏料的細密對話中,油畫藝術正悄然跨越材料代際的鴻溝。
材料革新是油畫的生命線
在油畫600年的演進史中,材料與藝術是相互成就的。從凡·艾克兄弟的油性媒介改良到印象派的光色捕捉,直至當代的合成材料實驗,每次材料技法的革新都在重寫著油畫的可能性。每一次材料的進步都不是簡單的工具升級,而是畫家們在用雙手回應著時代。每個時代都呼喚與其文化語境相契合的繪畫語言,就如同丹納所說——“藝術家及其作品都屬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倫勃朗的厚涂肌理承載著巴洛克時期對精神深度的追問,莫奈的管狀顏料映射著工業時代對瞬時感知的捕捉,而今醇酸樹脂的時效突破則呼應著數字時代的創作節奏。這種跨越時代的對話揭示出材料既可能成為限制的框架,也可能是突破油畫語言的鑰匙。
當代油畫創作者面臨的命題,是如何在傳統油性媒介與新材料之間建立對話。當丙烯與傳統油彩在畫布上共融,當醇酸樹脂復現古典釉染的透明層次,這不是對傳統的一比一復刻或是對技術的盲從,而是在材料特性與藝術表達間建立平衡。這種平衡的達成,恰是油畫穿越時代保持生命力的答案:用今天的工具,畫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真誠。
(作者系南京藝術學院美術與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