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共生 沈晨陽作品展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舉辦
藝術家簡歷
沈晨陽,199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本科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山水專業,碩博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現為紹興文理學院教師、李可染畫院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前言
觀看沈晨陽的作品,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感到疑惑。首先是身份,因為沈晨陽是山水畫家,人們必定會以觀山水畫的習慣去對應她的作品,而當你走近她作品的時候,無山、無水、無丘壑,這是一種陌生。其次是內容,傳統山水畫在內容的營造中多少都有一定的敘事性,而沈晨陽的作品卻無敘事可言,這又是一種陌生。
中國畫走到今天,人們大多習慣接受熟悉,比如人物畫中的仙佛仕女,比如花鳥畫中的梅蘭竹菊,比如山水畫中的綠水青山,畫家們不論是題材還是圖式,都習慣了傳統中那些慣性的語言方式,久之,便無新意可言。沈晨陽作為年輕一代的畫家,一定敏銳察覺到了這一點,并通過多次的努力,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陌生”之路。
沈晨陽是一位溫和寡言的青年女畫家,誰也沒猜到她溫和寡言的背后竟然隱匿著一顆如此大膽的叛逆之心。觀沈晨陽的近作,使我想起了她本科的畢業創作,那幅作品在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融入了都市元素,并在筆墨上大膽運用了類似幾何構成的語言符號。讀研初期,她也嘗試著用一些構成和熒光色畫一些變形的人物置入山水畫中,也許是由于能力所限或專業定位的原因,我阻止了她。盡管如此,她內心的叛逆始終不曾停步。在上一屆的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上,她的一幅大寫意作品令人驚訝,也讓人感到陌生。尤其是在去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她的一幅題為《萬物共生》的作品竟也入選。畫中那些無序的結構和夸張的物象,以及四個不同顏色的方塊拼貼,直到今天也讓人難以猜想,這大概也是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屈指可數的怪誕之作了,這也是一種陌生。
在沈晨陽的創作中,擬古、隱喻、比擬、抽象、諧趣、戲謔、象征等手法無所不用。有人說這是受西方后現代主義觀念的影響,我對此頗為認同。我們能從她的諸多作品中看到后現代主義的幾個美學特征:主體消失,淪為破碎的幻象;深度消失,弱化思想內涵,不做過多解釋,只求獲得語言層面的快感;歷史感消失,歷史僅成為記錄某一事物的體驗;距離消失,只要能表達個人訴求,作品便可以填充任何物象而不受限制。正是在這種觀念的驅動下,許多藝術家最終會打破材料和媒介的限制進行藝術創作,這也就解釋了沈晨陽有時會涉足實驗藝術和裝置藝術的緣由。這是一種熟悉。
在沈晨陽的作品里,無論是人物、動物、屋宇還是樹石,都以一種拙樸形態或幾何形狀來呈現。這些形態的出現,一方面受到唐之前的壁畫、民間繪畫以及兒童繪畫的啟發,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西方后現代主義繪畫的影響,這同樣是一種熟悉。然而,具備了這些因素就一定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嗎?答案是否定的。在沈晨陽的作品中,最可貴的是貫穿于畫面的靈動流轉的筆墨。這些筆墨時而具象,時而抽象;時而松毛,時而氤氳;時而流暢,時而滯澀;或方或圓,或曲或直,如音符般富于律動,儼然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以書入畫的生動體現,這無疑又是一種熟悉。
因此,當我們再次解讀沈晨陽的作品時,自然會因這些熟悉的元素而獲得審美上的滿足,同時,也會為她作品里那難得一見的陌生而點贊。沈晨陽的作品因古今中外藝術的雜糅而尚未成熟,但無論她未來的藝術之路走向何方,其畫面中的筆墨所透露出的靈性與氣質,都必將始終如影隨形地融入她的作品之中而被人欣賞。
何加林
3月7日至11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美術報》社承辦的“燦若星河——畫院(青年藝術家)優秀創作成果展覽”之“萬物共生——沈晨陽作品展”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舉辦。展覽共展出沈晨陽近年創作作品40余件。
中國國家畫院策劃推出的“燦若星河——畫院(青年藝術家)優秀創作成果展覽”扶持項目,旨在展示當代青年藝術家群體的創作理念、學術態度、藝術成果和精神追求。自通知發布以來,該項目得到了全國各級畫院、藝術機構、藝術家的積極響應。經過專家評審委員會的嚴格評選,共入選75個項目,基本反映了當下國內畫院青年藝術家的創作面貌,表達出他們對美術創作新方向的思考,也展示了青年藝術家當下的創作態勢。
在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看來,沈晨陽的作品融入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元素,并流露出一種質樸而獨特的韻味。中國民間藝術多以質樸為特點,這種質樸不僅具有吉祥的寓意,更給人帶來純真的快樂。她的作品中,質樸與純真體現得尤為強烈,其作品總能給人帶來幸福感。沈晨陽將各種民族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畫面,既不顯得擁擠,又給人以充盈豐富之感。此次展覽讓他看到了沈晨陽作為一位青年藝術家對筆墨的探索精神。劉萬鳴認為,在傳承傳統繪畫精神的同時,必須融入個人的探索與創新。這種探索不僅體現在筆墨的運用和題材的選擇上,更需與個人素質、藝術閱歷相結合,這樣才能創作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盧禹舜表示,沈晨陽的作品充滿了藝術感染力,她的小尺幅作品細膩入微,大尺幅作品視覺沖擊力強,且都充滿了思想性和藝術性。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沈晨陽以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以浪漫、童真的藝術語言進行呈現。此外,她有意識地從傳統中尋找有益的形式語言,還橫向吸收了古今中外藝術作品的營養,這讓沈晨陽的創作具有一定的實踐探索性和創新精神。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原館長何加林作為沈晨陽的老師,對其作品有著獨到的見解。在他看來,沈晨陽以其獨特的視角展現了生活微觀與宏觀的交融,她的作品一點一線一面都蘊含著藝術家對生活的獨到品味。她的人物、山石、樹木造型并非概念化的表達,而是充滿了對生活的敏銳感知。她不僅描繪客觀物象,更將民間繪畫與西方藝術觀念融入其中,在中西文化的對話中探索中國畫新的表現方式。
中國國家畫院辦公室主任董雷表示,沈晨陽的作品形式別致、內容豐富,極具視覺沖擊力,展現了藝術家扎實的傳統造型和筆墨能力。此外,她能夠跳出傳統框架,運用符號化和個性化的藝術語言,使畫面既顯別致又更加生動。內容上,沈晨陽對中國民間藝術和非遺文化情有獨鐘,并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畫面的經營構造中,為創作增添了一種樸拙的魅力。
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副所長王躍奎表示,沈晨陽是一位有想法且基本功扎實的藝術家。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將傳統消解并融入其對材料、畫面構成以及時代的理解之中,呈現出一種嶄新的形態,其精髓依然是中國文化的傳統思想。她的作品簡約蓬勃、意境深遠,正像莊子《逍遙游》中自在而曠達的狀態。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李可染畫院副院長林宏表示,沈晨陽的作品別具一格、新意盎然。作為一位青年藝術家,她充分利用當代繪畫語言,將傳統文人畫以及民俗繪畫元素巧妙地疊加在同一幅畫面中,賦予其作品鮮明的當代性。作為一位女畫家,她的作品筆觸細膩、色彩絢麗,筆墨語言純粹,色澤氤氳中流露出藝術家積極向上、勇于探索的生活態度。希望她在今后的藝術道路上能夠繼續前行,勇攀藝術高峰。
據沈晨陽介紹,她在對傳統藝術作品和筆墨研究的基礎上,嘗試新的結合方式,試圖尋找自己內心的筆墨樣態。她認為中國畫不僅限于水墨紙本,還包括壁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蘊含著寫意繪畫的精神。基于對中國藝術多元門類的思考,沈晨陽希望通過這些不同的嘗試,讓傳統繪畫的表達方式更加自由,將生活中的思考與感觸進行展現。她表示,感謝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報》社為青年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和進行交流的平臺,讓她的作品有機會與更多觀眾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