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4 日至17日,“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第四屆新都市公共藝術季”在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展廳舉辦。本屆公共藝術季展覽共分五個板塊:“不期而遇”“多元象限”“五感藝術的 N 維世界”“重塑鄰里計劃”“躍躍欲試的行動”。在這五個板塊中,我們梳理了在現代生活中男女情感連接、社區鄰里、藝術療愈、社會美育、藝術創新等多種話題,并在藝術家與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下,嘗試讓觀眾重新認識自我。我們與不同項目的研究者、學者、志愿者合作,深入數個鮮活個案和當下的瞬間,通過這些具體的行動去重新發現個體在公共語境中的遭遇和回應。這也是展覽的副標題“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的用意所在。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構建的愿景,既是對物質化社會的詩意反叛,亦是對樸素幸福的精神召喚。本屆公共藝術季以這首詩為敘事起點,試圖在當代社會重新錨定藝術的社會功能——通過激活個體的情感表達來療愈心理創傷、重構社區紐帶,最終指向“幸福”這一理想命題。藝術在此超越了審美范疇,成為連接個體與群體、自我與他者的實踐媒介,其本質是對“人如何詩意棲居”的持續探索。
現代社會尤其在青年群體中,婚戀焦慮、社交倦怠等問題折射出深層的情感危機。如陸云霞的《不期而遇》項目所示,當擇偶青年通過雕塑這一觸覺藝術沉淀自我時,物質化的擇偶標準被消解為對“內在自我”的凝視。雕塑的觸覺屬性不僅是感官的延伸,更是一種存在論意義上的確認——通過身體與材料的互動,個體得以將抽象情感具象化,從而在公共展覽中實現私密情感的“軟著陸”。這種藝術實踐揭示了一個關鍵命題:情感表達的本質并非單向宣泄,而是通過符號化載體建立社會共鳴。當藝術成為情感的中介,個體孤獨得以轉化為集體共情,這正如海子詩中“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深層隱喻:幸福并非私人占有,而是通過他者的凝視與回應得以確認。
在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凸顯的當下,藝術療愈的價值不僅在于癥狀緩解,更在于重構個體與世界的認知關系。在譚暉、蘇令林的《多元象限》項目中“三個房間”的空間敘事,實質是對精神障礙者認知困境的隱喻性解構。第一間房的封閉象征被異化的內心世界,第二間房的改造則通過物理邊界的重置賦予安全感,而第三間房的藝術創作則指向認知重構的可能——當無序的心理狀態被轉化為視覺符號,創傷便獲得了被言說與理解的通道。這一過程印證了拉康的鏡像理論:藝術作為“他者”的鏡像,幫助個體在符號秩序中重新定位自我。此外,唐艷的《五感藝術的N維世界》項目通過“通感”聯覺激活身體感知,將日常經驗升華為“具身認知”,進而打破工具理性對感官的規訓。藝術療愈的理想目標,正是通過認知框架的重塑,使人從“被遮蔽的存在”回歸海子筆下“面朝大海”的本真狀態。
我在工作中發現,城市化進程中的社區異化,其本質是傳統鄰里關系的瓦解與公共性的消失。楊洲的《重塑鄰里計劃》項目通過藝術介入社區空間,以“鄰里共塑”“社區游園”等活動重構居民的情感聯結。這種實踐暗含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的邏輯——藝術并非被動填充物理空間,而是通過參與式創作將空間轉化為“社會關系的劇場”。居民在共同創作中經歷的“意料之外”的驚喜,實質是對機械日常的突破,從而喚醒對社區歸屬的自覺。更進一步,藝術賦予社區以“地方性”意義:當居民通過互繪肖像或共建雕塑重新認識彼此,社區便從物理容器升華為情感共同體。這種轉化與海子詩中“和每一個親人通信”的意象形成互文,揭示幸福的社會性本質——唯有在與他者的真誠連接中,個體方能獲得存在的重量。
藝術對生命力的激發,在倪昆的《躍躍欲試的行動》項目中體現為一種教育哲學的轉向。野區Yeah!Space青少年成長中心通過身體感知的喚醒對抗傳統教育的規訓邏輯,85歲開始拿起畫筆畫畫的文淑芳婆婆則以“不改不填”教學法消解技術權威,藝術家吳超、夏維倫的“全人類喚醒項目”則證明藝術能突破生理限制激活潛意識。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命題: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對生命潛能的解放。德勒茲將藝術視為“生成”的過程,在此框架下,藝術教育并非傳授技能,而是通過創造“逃逸線”打破既定認知模式,使個體在自由的創作中重新發現自我。正如海子詩中“喂馬、劈柴”的樸素行動暗含對生命本真的回歸,藝術教育通過激活人的創造性本能,最終導向對幸福的生命力詮釋。
本屆公共藝術季的實踐表明,藝術從“審美對象”轉化為“社會技術”——它通過情感表達、認知重構、社區聯結與教育創新,在個體與社會的交界處編織幸福的可能性網絡。當藝術成為普通人參與社會重建的媒介,幸福便不再是抽象的,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的。在技術理性與消費主義主導的現代性困境中,藝術以其獨有的療愈性與創造性,持續為“詩意棲居”提供可能路徑。或許正如展覽副標題所言“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并非遙不可及的承諾,而是每個個體在藝術實踐中對自我與他者的永恒召喚。
(作者系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教師、“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第四屆新都市公共藝術季”項目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