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金蛇舞動的AR場景、數字虛擬人與歌手同臺演出、裸眼3D視效的廣告……這些驚艷2025年央視春晚的舞美特效,來自廣東企業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家主營LED顯示屏和照明制造的企業,正穩步推進“LED+AI”的戰略布局,現已推出AI大屏交互智能體、AI舞臺劇等一系列讓人耳目一新的產品。
擁抱AI,在廣東,遠不止洲明科技一家企業。
已有超30年歷史的廣州白云電器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從“裝備制造”向“智造服務”的轉型,提供綜合能源服務系統、智能變電站、智慧水務系統等解決方案。廣東科技巨頭美的,在“AI+工業機器人”“AI+智能制造”“AI+智能家居”“AI+醫療影像”四個主要方向進行布局……
當下,DeepSeek橫空出世,人工智能技術浪潮席卷而來。作為傳統制造業實力雄厚的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將作出什么樣的抉擇?乙巳年第一個工作日召開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給出了答案。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核心關鍵詞,以人工智能為現代化產業體系鍛造鋼筋鐵骨,已是時之所需、勢不可當。
大會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大會還正式發出邀請,“希望廣大有遠見、有抱負的投資者、創業者積極參與進來,共同奔赴破土而出的產業盛宴,共同迎接人機共生的智能世界。”
廣東明確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集中發力,這既是應對挑戰的戰略抉擇,也是重塑競爭優勢的必然選項。
廣東做出這樣的選擇,立足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
看體量,2024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占全國44%,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27%,集成電路產量占全國18%,龐大的制造業規模與多元的產業鏈條,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
看能量,廣東的人工智能企業生態格局“頂天立地”,既有華為、騰訊等巨頭引領基礎技術研發、賦能千行百業,也有云從科技、佳都科技等獨角獸深耕垂直領域,更有超1500家核心企業覆蓋全產業鏈,夯實廣東現代化產業的“四梁八柱”。
看“智”量,機器人生產線30分鐘下線一臺設備,“機器人生產機器人”成為現實;6秒下線1個洗碗機碗籃,26秒下線1臺洗碗機,傳統產業已然走向“智造”,實干廣東不斷書寫何為“技術價值在于應用”。
廣東擁有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從電子信息到家電制造,從汽車生產到裝備制造,豐富的產業門類為技術創新提供了試驗場,也為成果轉化提供了市場空間。深圳的創新活力,廣州的科教資源,加上東莞、佛山等地的制造能力,更構成了完整的創新生態鏈。
廣東作出這樣的選擇,也基于對產業變革規律的深刻把握。
當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突破性發展,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可能。從智能工廠到工業互聯網,從協作機器人到智能檢測,可以說新技術正在重塑制造業的每個環節。通過AI賦能,即使是傳統制造業企業,也能夠實現生產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從而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
典型案例顯示了廣東的探索成效。大疆占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70%以上份額,格力電器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實現規模化應用,騰訊優圖實驗室在計算機視覺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成功案例展現了廣東拓展產業新賽道的強大競爭力。
不難看出,經由政策引導、平臺搭建、生態培育,廣東走出了一條以應用促創新、以創新帶產業的發展道路。其經驗表明,傳統制造業大省完全可以在新興產業領域實現突破。
近日,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為廣東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給出了清晰的路線圖。
落實這一計劃,需要持續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進一步完善生態,并繼續深化產業應用。有理由相信,按照路線圖的指引,勠力同心,廣東將在人工智能時代重塑產業新優勢,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出獨特而重要的廣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