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11月的ChatGPT橫空出世,到2024年2月發布的Sora,再到2025年1月爆火出圈的DeepSeek,AI大模型加速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在800多天的時間里,“暴走的AI”展現了人工智能這門技術的躍遷性和顛覆性,“AI+”正在重塑競爭格局和產業體系。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2月5日,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明確,要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當“人工智能+機器人”,具身智能這一最硬核的AI賽道靜待爆發。
當全球還在為AI大模型瘋狂時,珠三角的科技巨頭早已按下“鋼鐵之軀”的啟動鍵。具身智能這場顛覆性革命,正在把冷冰冰的機器變成會思考的“硅基生命體”——你眼前的機械臂可能在深夜偷偷練習芭蕾,自動駕駛汽車或許正和紅綠燈“眉來眼去”,而那個幫你取快遞的人形機器人,說不定正在云端寫詩。
走進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工廠,會看見顛覆認知的魔幻場景:機械臂跳著毫米級精度的“華爾茲”,AGV物流車自發組建“配送聯盟”,質檢系統用比老匠人更毒辣的眼睛捕捉瑕疵。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廠“打工”,比亞迪的“汽車大腦”開始自主學習城市交通規律,美的的智能家電正進化成會讀心術的居家管家。
2月17日,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在技術上處于全國一線梯隊,更重要的是如何基于產業特色找到真正具有價值的創新點,推動具身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開啟全新的AI發展賽道。
江磊認為,當前已不再是技術差距顯著的時代,而是一個基于現有技術平臺,結合產業特色尋求突破的創新時代。“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大灣區在全國屬于一線梯隊,擁有一批具備原創能力的機器人企業,如優必選、逐際動力、眾擎機器人等,它們在具身智能領域率先推出了多個大模型,并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探索。”
在他看來,技術本身并不能直接帶來價值,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將其轉化為能夠落地的應用模式。“現在大家討論最多的仍然是創新——技術本身并不是最終目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它真正產生價值,推動產業變革。”
談及廣東最具發展潛力的創新方向,江磊認為,具身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柔性制造領域的應用,可能會成為行業的新突破口。“廣東的制造業產業鏈完備,尤其是在小型零部件制造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新能源汽車,許多關鍵零部件的生產都依賴于高度靈活的制造工藝。具身智能的引入將為這些行業帶來全新的生產模式,推動制造業從傳統的剛性生產向柔性制造轉變。”
柔性制造強調生產系統對多樣化需求的快速適應能力,而具身智能機器人能夠憑借更高的自主性、感知能力和操作精度,在高度變化的生產環境中發揮關鍵作用。江磊預測,在這一趨勢的推動下,2025年大灣區可能會涌現出許多新穎的具身智能制造案例,為全球制造業提供新的參考模式。
“這不僅是技術的演進,更是產業模式的重塑。未來,廣東有望在全球具身智能產業鏈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江磊表示。
“廣東具備走在全球前列的條件。”加速進化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程昊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東背靠大灣區的高校資源,能吸引頂尖人才,同時與海外市場緊密對接,具備全球化布局的先發優勢。“未來的具身智能發展路徑,或許會類似早年的PC計算機——從面向開發者,到逐步進入工廠、倉庫,再到辦公、家庭,最終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是一場比AlphaGo更震撼的智能覺醒,正在打破虛實界限。或許某天清晨,你家咖啡機會根據心跳頻率調配拿鐵,工廠機器人將自發組織技能大賽,而那個總在琶洲展會耍寶的機器狗,可能正在籌備自己的IPO。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大灣區每天都在發生的“未來進行時”——當鋼鐵開始思考,人類工業文明的劇本,正在被重新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