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長牙帶刺、有棱有角”是監管部門對證券行業一以貫之的態度。證監會提出持續強化對證券公司投行業務監管,壓嚴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
步入2025年,監管系統的“嚴監管”態勢持續。南都灣財社梳理統計,自2025年以來,已經有22家券商被監管點名28次,平均來看,幾乎每天都有券商罰單出現。而這一數字還不包括從業人員的罰單數,對于證券行業的嚴監管態度可見一斑。
南都灣財社梳理發現,截至2月9日,一共有22家券商在2025年收到了來自監管機構的28張罰單。其中2張罰單來自稅務局,其余26張罰單均來自證監會系統(含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
從被罰券商主體來看,22家券商中有9家已經正式登陸滬深兩市。具體來看,這9家券商分別為第一創業證券、東北證券、東吳證券、廣發證券、國都證券、海通證券、華安證券、招商證券、浙商證券、中信建投證券。
從收罰單的次數來看,22家券商中多數僅在1月份收到1張罰單,但有4家券商例外。具體來看,平安證券、華安證券被“點名”3次居首,華英證券、中天證券則被點名2次位居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證券的3份罰單分別來自廣東證監局、深圳證監局、浙江證監局。
廣東證監局認定平安證券作為昆騰微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的保薦機構。為避免昆騰微第一大股東向管理層及員工低價轉讓股份事項構成股份支付,為昆騰微設計解決方案并推動實施,以掩蓋真實交易。
浙江證監局認定平安證券浙江分公司個別從業人員在從業期間,存在違規向客戶提供開通創業板交易權限的知識測評答案,在投資顧問服務協議已到期的情況下向客戶提供投資建議的情形。
各家券商的情況并不相同,有的被出具了警示、責令改正、記入誠信檔案中等行政處罰中的其中一種,有的則同時被出具多重行政處罰措施。
從券商收到的行政處罰來看,警示、責令改正、記入誠信檔案是較為常見的措施。從次數來看,28份罰單中,共計出現了22次“警示”,11次“記入誠信檔案”以及5次“責令改正”。

22家券商中的多數券商僅收到一種行政處罰措施,但有7家券商在同一份罰單中收到了“警示+記入誠信檔案”的雙重行政處罰。這7家券商分別為,國盛證券、華安證券、華泰聯合證券、華英證券、平安證券、萬和證券、中天證券。
22家券商中僅東吳證券一家,在一份罰單中收到了四重行政處罰: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責令改正。此外,東吳證券是22家券商中唯一被警告、唯一被罰款、唯一被沒收違法所得的三重“唯一”券商。
據悉,東吳證券是國美通訊2020年非公開發行股票項目保薦承銷機構、紫鑫藥業2014年非公開發行股票項目保薦機構。證監會查明,在國美通訊非公開發行股票項目中,東吳證券為國美通訊2020年非公開發行股票提供保薦承銷服務,出具的發行保薦書等文件存在虛假記載;在國美通訊2020年非公開發行股票保薦承銷過程中未勤勉盡責。
此外在紫鑫藥業非公開發行股票項目中,東吳證券為紫鑫藥業2014年非公開發行股票提供保薦服務,出具的保薦書等文件存在虛假記載;在紫鑫藥業2014年非公開發行股票保薦(含持續督導)過程中未勤勉盡責。因上述原因,證監會對東吳證券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針對國美通訊項目,沒收保薦業務收入94.34萬元,并處以100萬元罰款,沒收承銷業務違法所得471.7萬元,并處以50萬元罰款;針對紫鑫藥業項目,沒收保薦業務收入206.8萬元,并處以413.6萬元罰款。兩個項目合計被罰沒1336.4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