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大學生體力活動水平對體質健康的影響,為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改善提供參考依據。方法:研究共納入187名大學生進行調查。使用國際體力活動問卷采集受試者體力活動信息,采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規定的項目測試受試者體質健康指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確定組別對體質健康指標的影響,使用皮爾遜相關分析確定不同強度的體力活動水平、久坐時間與體質健康指標的相關關系。結果:大學生體力活動水平對體質健康指標有顯著影響,且在高體力活動組內,高強度體力活動量與肺活量、立定跳遠、1000米跑成績顯著相關,中強度體力活動量與肺活量、立定跳遠、50米跑成績顯著相關,但低強度體力活動量與體質健康指標無相關關系。結論:體力活動水平顯著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學生體力活動水平,尤其是高強度的體力活動,以更好地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
關鍵詞:體力活動" 體質健康" 大學生" 運動強度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6-085-3-TBB
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質健康。已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成年人的肌肉力量正在下降,而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率正在上升。近幾十年來,9-17歲兒童和青少年在有氧能力、肌肉力量和身體成分方面的表現一直在下降。2019年我國調查結果顯示,與2014年相比,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有所提高,但大學生力量、柔韌性、耐力等身體素質持續下降。體質健康狀況不佳會增加患病風險,大學生剛從青春期邁入成年期,保持良好的體質健康狀況至關重要。
體力活動定義為骨骼肌產生的任何導致能量消耗的身體活動。有規律的體力活動與早期死亡率、肥胖、代謝綜合征、高血壓、中風、骨質疏松癥和各種癌癥呈顯著負相關。目前的證據表明,體力活動也與體質健康有關。在大學生中,缺乏活動的學生的肥胖風險比經常活動的學生高出1.25倍。同時,握力測試和立定跳遠的失敗概率分別增加了2.39倍和1.39倍。體力活動的模式和數量都可能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研究證明,中等至劇烈的體育活動和久坐時間會影響心肺健康;與改善身體成分相比,需要更高強度的體育活動來增強心肺健康,而劇烈的體育活動對健身和肥胖最有效,此外,MVPA的時間與更好的身體健康相關,與久坐時間無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大學生體力活動水平對體質健康的影響,旨在為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改善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研究共抽取208名大學生參與體力活動問卷調查。其中,5名受試者重復填寫問卷,6名受試者問卷填寫不完整,3名受試者每天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以上受試者數據均被排除。除此之外,根據國際體力活動問卷的數據清理原則,刪除7名受試者數據,最終研究納入187名受試者(67名男性和120名女性)。所有受試者在實驗前24小時沒有進行高強度運動,在數據采集之前,獲得了每名參與者的書面同意。
1.2、數據采集
使用自編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調查受試者的一般情況,內容包括性別、出生日期、年級、工作日久坐時間、周末久坐時間,BMI使用體重/身高2(kg/m2)進行計算。
使用國際體力活動問卷(短卷)測量受試者的體力活動,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分析時,首先進行數據清理,之后計算不同強度的體力活動水平(梅脫值),高、中、低三種強度體力活動水平相加即為總體力活動水平。最后,根據體力活動水平分組標準,受試者被分為低體力活動組、中體力活動組和高體力活動組。
體質健康測試根據我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遠、仰臥起坐、1000米跑(僅限男性)、800米跑(僅限女性)、引體向上(僅限男性)和一分鐘仰臥起坐(僅限女性)。所有體質健康測試均在兩周內隨機完成。
1.3、數據分析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確定組別對體質健康指標的影響,如果影響具有顯著性,則使用Turkey’s方法進行后續分析。使用皮爾遜相關分析確定不同強度的體力活動水平、久坐時間與體質健康指標的相關關系。
2、研究結果
2.1、體力活動現狀及受試者基本特征
在所有受試者中,根據體力活動水平劃分標準,65名受試者被劃分為“高”,83名受試者被劃分為“中”,39名受試者被劃分為“低”。不同體力活動水平受試者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2.2、體力活動水平對體質健康的影響
體力活動水平對肺活量、50米跑時間、立定跳遠距離和1000米跑時間有顯著影響(表2)。事后分析顯示,高體力活動組的肺活量明顯高于中體力活動組(p=0.001),高體力活動組的50米跑時間明顯少于中體力活動組(p=0.001),高體力活動組的立定跳遠成績明顯優于中體力活動組(r=0.047)和低體力活動組(p<0.001),高體力活動組的1000米跑時間明顯少于中體力活動組(p=0.012)。詳細信息見圖1。體力活動水平對其他體質健康指標沒有顯著影響。
2.3、體力活動量與體質健康的相關關系
在高體力活動水平組內,高強度體力活動梅脫值與肺活量(r=0.411,p=0.001)、立定跳遠距離(r=0.249,p=0.047)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1000m跑時間(r=-0.513,p=0.004)呈顯著負相關關系。中強度體力活動梅脫值與肺活量(r=0.251,p=0.044)、立定跳遠距離(r=0.264,p=0.035)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50m跑時間(r=-0.284,p=0.023)呈顯著負相關關系。低強度體力活動與仰臥起坐個數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0.443,p=0.011)。
在中體力活動水平組內,高強度體力活動梅脫值與仰臥起坐個數(r=0.427,p=0.001)和引體向上個數(r=0.433, p=0.044)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中強度體力活動和低強度體力活動的梅脫值與體質健康指標無相關關系。
在低體力活動水平組內,任何強度的體力活動梅脫值與體質健康均無顯著相關關系,詳細信息如表3所示。
2.4、久坐時間與體質健康的相關關系
在高、中、低體力活動水平組內,工作日和周末久坐時間與體質健康均無顯著相關關系(表4)。
3、討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大學生體力活動水平、體力活動量、久坐時間與體質健康的關系。研究發現:大學生體力活動水平對體質健康有顯著影響,體力活動量與體質健康呈顯著相關關系,但久坐時間與任何體質健康均無顯著相關關系。
使用國際體力活動問卷的調研數據顯示,在被調研的受試者中,達到高體力活動水平的占34.8%,達到中體力活動水平的占44.3%,有20.9%的受試者處于低體力活動水平??傮w而言,有約80%受試者能夠達到適宜的體力活動水平,即中等及以上水平。該結果與宋鵬慧的研究結果相似,其研究結果顯示,在808名大學生中,85.9%受試者體力活動水平達到中等和高等。近年來,在“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我國政府啟動了一系列健康促進計劃。國務院頒布《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印發《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對提高大學生及全體民眾的體力活動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仍然應該意識到,本研究體力活動問卷調研時間為2023年6月,可能對體力活動水平的數據有一定影響。第一,此時氣溫較為適宜,部分學生愿意進行戶外運動;第二,學校的體測數據正在采集,部分學生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著規律的體育活動;第三,學校在該段時間內開展了陽光體育節的項目競賽,部分學生也積極進行了籃球、足球等高強度運動的練習。因此,仍然可能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處于體力活動不足的狀態。近期一項針對我國大學生體力活動狀況的Meta分析顯示,體力活動不足發生率為31.4%。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該部分大學生的體力活動水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體力活動水平顯著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主要表現在:高體力活動水平組的肺活量、立定跳遠、50米跑和1000米跑的成績顯著優于中體力活動水平組。體力活動是健康促進的重要途徑,體力活動不足與多種非傳染性慢性疾病顯著相關。已有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體力活動水平與體質健康成績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在大學生群體中,身體活動水平達標組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遠和800米跑的成績顯著優于身體活動水平未達標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已有研究表明中高強度體力活動水平與全因死亡率呈負相關,但本研究發現僅有高體力活動水平組體質健康指標顯著高于中體力活動水平組和低體力活動水平組,而在中體力活動水平組,僅有高強度體力活動與仰臥起坐個數有關。一方面,該結果可能與體力活動測量工具有關,本研究使用國際體力活動問卷的短卷采集并計算大學生體力活動,部分活動的強度報告可能受最近一周體力活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中高強度體力活動可能有助于保持身體健康,但是在提高體質健康方面,高體力活動水平尤其是高強度的體力活動可能更為有效。建議未來的研究使用更精確的體力活動測量工具和更精確的實驗設計,探索體力活動的強度和水平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
4、結論
大學生體力活動水平仍有可提高的空間。體力活動水平顯著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學生體力活動水平,尤其是高強度的體力活動,以更好地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
參考文獻:
[1]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國民體質監測公報[EB/OL].(2023-3-12)[2024-3-3]https://www.gov.cn/guoqing/2023-03/12/content_5745851.htm.
[2]Tomkinson G R, Carver K D, Atkinson F, et al. European normative values for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9-17 years: results from 2 779 165 Eurofit performances representing 30 countries[J]. Br J Sports Med, 2018,52(22).
[3]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發布[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9).
[4]黃贊,周玉蘭,賀佳貝,等.24h活動行為與大學生體質健康關系的成分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3,44(10).
[5]Zhai X, Ye M, Gu Q,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 J Am Coll Health, 2022,70(2).
[6]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Christenson G M.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J]. Public Health Rep,1985,100(2).
[7]Garber C E, Blissmer B, Deschenes M R,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 musculoskeletal, and neuromotor fitness in apparently healthy adults: guida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1,43(7).
[8]Knaeps S, Bourgois J G, Charlier R,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related fitness - volume versus pattern[J]. J Sports Sci, 2017,35(6).
[9]Wang J.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 J Am Coll Health, 2019,67(6).
[10]Chinapaw M J M, Proper K I, Brug J,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ng peoples'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biomedical health indica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J]. Obes Rev, 2011,12(7).
[11]Collings P J, Westgate K, V?ist? J, et al. Cross-Sectional associations of objectively-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with body composition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mid-childhood: the PANIC study[J]. Sports Med, 2017,47.
基金項目:山東第二醫科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課題(2023YBD021)。
作者簡介:王巍(1986-),男,漢族,山東聊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衛生與健康。
通訊作者:王立端(1988-),女,漢族,山東海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