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笛福筆下的魯濱遜,是一個熱愛航海和冒險的人,故事中的他生活在17世紀。事實上,在17世紀之前,現實世界中已經有許多出色的航海家,他們有的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交流,有的則使人類文明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人物引讀
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
人物故事
鄭和
鄭和,字宣和,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險家。他在15世紀初期領導了七次大規模的遠航,開拓了中國的海外貿易,并且在探索過程中向我國引進了世界各地的寶貴資源和文化。
鄭和的航海遠征以其龐大的艦隊和宏偉的規模而聞名。他的船隊橫渡印度洋,到達非洲東海岸、阿拉伯半島、印度、東南亞和其他一些地區。鄭和每次帶領數百條船組成的艦隊在各個港口進行貿易交流,與當地君主建立友好關系,置換回了絲綢、瓷器、香料、珍寶以及其他寶貴商品。
除了經濟貿易,鄭和的遠航還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他的船隊曾帶回了外國的書籍、藝術品和見聞,使中國人對外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也與當地民眾交流,向國外傳播了中國的文化和思想。
鄭和的航海事業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對海外貿易的發展起到了先驅作用。他的船隊還促進了地理和航海知識的發展,為后來的探險家和學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人物引讀
他可能是在公元1000年時,第一個發現北美洲的歐洲航海家。
人物引讀
他被譽為最牛的航海家。
人物故事
畢特阿斯
中國有鄭和,在西方世界也有一位航海牛人,他走過的足跡同樣讓人驚訝。他是畢特阿斯,生活在公元前330年的古希臘。
畢特阿斯乘一艘船,穿越直布羅陀海峽,向西航行至大不列顛島去探險,然后向西航行至“極北地區”,很可能就是挪威。那里的濃霧阻擋了這位勇敢無畏的探險家前進的道路,于是他轉向北方去探索北歐,進入波羅的海,抵達維斯杜拉河,相當于把環繞歐洲大陸的海岸線走了一圈。
畢特阿期的主要成就是在地理學領域,尤其是對潮汐現象的研究。他是第一位對潮汐現象作出解釋的希臘人。
人物故事
萊夫·埃里克松
“萊夫準備好就立馬啟航。在海上漂流了很長的時間后,幾座之前未曾料到的小島讓他欣喜萬分。那里有野麥組成的田野,茁壯生長的葡萄樹,和被稱為楓樹的樹木。”
這是《紅胡子埃里克薩迦》中的一段記載。文中的“萊夫”到底是誰,那片“有田野、楓樹的小島”又是哪里呢?
萊夫全名萊夫·埃里克松,出生于公元970年,他的父親是個冒險家,秉承父親的冒險精神,萊夫·埃里克松選擇駕船出海,對“蠻荒之地”進行探索。
萊夫和同伴從格陵蘭島出發,一路向南,最終來到了一個長滿葡萄與藤蔓的小島,并將這座小島命名為“文蘭”。而后,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學家展開了對文蘭的尋找,但始終一無所獲。直到1968年,挪威考古學家安妮·因格斯塔德通過遺跡分析證實,加拿大紐芬蘭北半島的蘭塞奧茲草地,正是人們苦苦尋找了幾個世紀的文蘭遺址。
人物引讀
他是第一個擁抱地球的人。
人物故事
麥哲倫
費迪南·麥哲倫,1480年出生于葡萄牙,是一名士兵和水手。受西班牙政府委托,率領探險隊尋找通往印度尼西亞香料群島的西部路線。
1519年,他帶領一支由200多名船員和五艘船組成的艦隊,橫渡大西洋,沿著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他發現了一條穿過大陸南端的通道,即麥哲倫海峽。然后,他的航行繼續穿越太平洋,沿途遇到幾座新島嶼,包括菲律賓群島,穿過這些島嶼,他成功橫渡太平洋。
麥哲倫的航行是漫長的。事實上,當他的艦隊于1522年返回西班牙時,他們已經環游了地球,是歷史上第一支環游地球的艦隊。因此,麥哲倫被人們譽為“第一個擁抱地球”的人。
趣課堂
航海中最特殊的船員
幾乎在人類開始航海時,貓也“登”上了船,成為不可或缺的船員。在古埃及的墓室壁畫上,貓就出現在了船上。
在中世紀所流行的《康梭拉多海商法典》中有記載:“如果船上貨物被老鼠啃食,貨主因此遭受重大損失,船長將被認定為過失方,必須予以賠償。但如果船長在船上養了貓,他將被免除賠償責任。”
20世紀,歐洲國家的戰艦上有飼養艦貓的傳統,這些貓每周還有“食品津貼”。
“不沉的山姆”是一只著名的艦貓,原名“奧斯卡”。它最早在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服役,“俾斯麥”號被擊沉后,它被英國海軍救起,轉而為英國皇家海軍服役。
二戰期間,奧斯卡接連為三艘艦艇服役,三艘艦艇先后被擊沉,而奧斯卡都被救起,最后被英國的船員之家收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