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創作的音樂劇《歌劇魅影》自1986年上演以來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現實與虛幻間交織的劇情、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交織碰撞,是這部音樂劇成功的重要原因。其后,韋伯與導演喬·舒馬赫合作推出了電影版《歌劇魅影》,在保留原音樂劇大量劇情與音樂的基礎上,在視覺、結構等方面做了不同于音樂劇的改編。本文基于《歌劇魅影》音樂劇與電影兩個版本的比較分析,探尋作品蘊含的美學內涵與藝術價值。
[關鍵詞] 《歌劇魅影》;音樂劇版;電影版;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 J639"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3-0191-04
音樂劇《歌劇魅影》改編自法國作家加斯通·勒魯發表于1911年的同名哥特式愛情小說,是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代表作之一。該劇一經上演便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的歡迎。說它是“最偉大的音樂劇”也毫不為過,據不完全統計,自1986年10月9日在倫敦女王劇院首演至今,至少有數億人次的觀看量,全球累計總票房超過16億英鎊,創造了音樂劇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創作者韋伯曾在1988年萌生將這部音樂劇改編成電影的想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這一想法直到2004年才得以實現。然而影片一問世,便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金球獎等多個獎項,可見,《歌劇魅影》具有非同凡響的藝術魅力。盡管音樂劇版與電影版呈現出不同的藝術形態,卻都以獨具匠心的藝術表現手法將這部作品打造成影響世界的經典佳作。本文擬選取音樂劇25周年紀念演出版與2004年喬·舒馬赫執導改編的電影版,從劇情、結構、視覺、音樂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探尋作品蘊含的美學內涵與藝術價值。
一、百年魅影的藝術魅力
1986年夏,韋伯與合作伙伴麥金托什以原著《歌劇魅影》的故事情節為創作藍本,將音樂劇《歌劇魅影》搬上了倫敦東區的舞臺,一炮而紅。那么,韋伯是如何創作出這部非凡之作的呢?這其中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現實與虛幻的交織
音樂劇《歌劇魅影》的劇情主要圍繞魅影、克麗絲汀以及拉烏爾三人之間的愛恨糾葛展開。人們常說這部劇作是現實版的“美女與野獸”,[1]有所不同的是,該劇的“野獸”沒能變成英俊的王子,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也終以遺憾收場。
《歌劇魅影》劇情敘事以回憶的方式展開。1919年,年邁的拉烏爾伯爵正在巴黎歌劇院參加一場拍賣會,隨著拍品水晶吊燈的蓋布拉開,拍賣師開啟了大吊燈上新安裝的電燈,頓時燈火通明、大吊燈也緩緩升起,故事的時間逐漸切換到半個世紀前。1870年,巴黎歌劇院的地下深處住著一位丑陋的音樂天才,也就是人人談之色變的“劇院幽靈”——魅影。他愛上了年輕貌美的女演員克麗絲汀,并千方百計地將她培養成劇團紅伶,克麗絲汀也因魅影多次在暗中教她唱歌而將其視為自己的“音樂天使”,一直對魅影崇拜有加。可這一情愫卻讓魅影誤以為兩人情投意合,當得知克麗絲汀與拉烏爾私定終身時,魅影頓感自己受到背叛,怒火充斥著本就扭曲的心靈,于是他將克麗絲汀擄到自己的棲身之所,并以拉烏爾的生命作要挾,逼迫克麗絲汀在他們二人之間做出選擇。最終,克麗絲汀給予魅影深情一吻,照亮了幽靈陰暗封閉的內心。魅影成全了克麗絲汀和拉烏爾的愛情,放走了二人,自此幽靈的身影也消失在了巴黎歌劇院……
(二)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碰撞
音樂劇《歌劇魅影》中的音樂作品大都由古典音樂與現代流行元素融合而成,令人耳目一新。當然,對于韋伯大師來說,無論是古典還是流行,都能游刃有余。其中,極具感染力的音樂The Music of the Night(《夜的音樂》)體現出魅影內心的孤獨與悲涼,更表達了他對愛情的憧憬與渴望;All I ask of you(《別無所求》)旋律反復出現,并通過拉烏爾與魅影的不同演繹,傳達出他們對克麗絲汀不同方式的愛。[2]同時,韋伯還將當時較流行的電聲樂隊與傳統交響樂團一并加入到了這部音樂劇當中,[3]如該劇開場樂曲運用大型交響樂團伴奏,同名主題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劇魅影》)則用電聲樂器演奏,音樂推動著劇情發展,劇情也在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碰撞交織之間不斷變換。韋伯用一串串動人的音符,詮釋著這個驚險又浪漫的愛情故事,這也是《歌劇魅影》被譽為“音樂劇之王”的緣由之一。
二、《歌劇魅影》的舞臺演繹
《歌劇魅影》是世界音樂劇界的傳奇經典,自1986年問世以來,至今已在全球一百多個城市上演過18個語言版本。其中,以2011年10月在皇家伯爾特音樂廳上演的25周年紀念演出版最為獨特。
(一)人物形象的生動塑造
在以戲劇為基礎的音樂劇《歌劇魅影》中,塑造個性鮮明、類型多樣的音樂形象是支撐全劇的重要骨架。韋伯以其專業的音樂感知力和細膩的形象理解力塑造了“克麗絲汀”“魅影”“拉烏爾”等典型人物形象。[4]
1.“真善美”的化身——克麗絲汀
克麗絲汀是《歌劇魅影》的女主角,她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人物。韋伯將克麗絲汀這一形象塑造成近乎“完人”,是“善與美”的化身。由于父母早逝,她很早便在歌劇院生活,雖然只是一名不起眼的舞蹈演員,但她從未放棄追逐自己的夢想。她將魅影視作自己的良師、長輩,殊不知魅影卻對她另有企圖。盡管面對魅影瘋狂的愛,克麗絲汀感到害怕、畏懼,但當魅影逼迫她做出選擇時,她毅然選擇了自己的心上人。面對魅影,她并未惡語相加,而是以一個真誠的吻回應了他的愛,不能不說是善良與勇敢的表現。
2.墮落的音樂天才——魅影
魅影是這部歌劇的另一位核心人物,盡管他有著超凡的藝術才華、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因為面容丑陋而得不到外界認可,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兒時的他,被雜技團當作怪物關在籠子里供人取樂,于是他開始仇視一切,以劇院幽靈的身份成為了歌劇院的傳說。魅影兇殘、冷血,令人厭惡。但在他極端的人格背后,卻擁有一顆脆弱的心。最后一曲The Point Of No Return(《覆水難收》),魅影唱盡了他的不舍與無奈。在愛情的夢碎之后,他選擇了離開,最后的放手與寬容可以看出他的內心仍存善良。因此人們評價魅影的性格,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5]
3.敢于追愛的富家公子——拉烏爾
《歌劇魅影》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引人關注——拉烏爾。他是克麗絲汀的未婚夫,出生于富豪家庭,在他的眼里,魅影完完全全是一個反面角色。由于社會階層的懸殊,他沒有給予魅影任何同情與理解,甚至連魅影身上的音樂才華都不屑一顧。拉烏爾雖與克麗絲汀多年未見,但他對克麗絲汀的感情始終忠貞不渝。面對魅影的威脅,拉烏爾沒有退縮,他拼盡全力去拯救克麗絲汀。在與魅影的較量中,貌似拉烏爾的心胸有些狹隘,卻彰顯出他敢于為愛爭取的勇氣。
(二)舞臺布景上的氛圍營造
音樂劇《歌劇魅影》十分注重氣氛的營造,從場景設計到舞臺道具應用,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1.場景設計——原景呈現
《歌劇魅影》的故事背景發生于19世紀的巴黎歌劇院,該劇院共有2351個門、7539把鑰匙,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約七尺之高。在歌劇院舞臺上,還有一條長達6英里的地下暗道,[6]由搭建吊橋的方式模擬而成。為了營造地下幽暗、陰森的真實效果,舞臺上挖了一個人工湖;為了讓舞臺上的湖水看起來更加逼真,將數百公斤的干冰作為道具進行撲灑;為了打造魅影與克麗絲汀在湖上泛舟的真實感,船下安裝了上百個小型機關支持運行。[7]這些投入眾多精力與創意而制造出的一個個場景,無不體現著該劇在布景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2.舞臺道具——銜接劇情
結合劇情發展需要,《歌劇魅影》還采用了各種舞臺道具。其中,大型水晶吊燈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音樂劇第一幕即將結束時,吊燈在魅影暴怒的操縱之下,應聲向觀眾的頭頂墜落。此時的恐怖氛圍達到極點,臺下的觀眾亦如身居險境、驚魂未定。就當年的舞臺技術手段而言,這種設計與表演可謂是音樂劇界的創舉。
三、《歌劇魅影》影視化呈現
由于音樂劇《歌劇魅影》上演后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韋伯曾在1988年便有意將這部作品搬上熒幕,但由于女主角辭演、韋伯重新譜曲并刪改原音樂劇中音樂的做法遭到反對、劇迷對魅影的選角表示不滿[8]等原因,直到2004年,韋伯與導演喬·舒馬赫合作,這一想法才最終實現。雖然電影版《歌劇魅影》問世距音樂劇版時隔18年,但這并不影響該影片的成功上映。電影畫面具有獨特優勢,并通過音樂渲染敘事情節營造情緒氛圍,是舞臺劇與電影的一次完美融合。
(一)黑白與彩色畫面交織
電影版《歌劇魅影》畫面主要運用兩種不同的色彩,體現不同時空發生的事件。其一是晦暗的黑白畫面,代表著1919年拉烏爾年邁、克麗絲汀已逝之時;其二是清晰的彩色畫面,代表著1870年歌劇院所發生的故事情節。影片從黑白畫面開始,帶領觀眾進入1919年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給人一種極為真實的歷史感;隨著歌劇院水晶吊燈的燈泡亮起,畫面由黑白轉換為彩色,時間回溯到1870年,引導觀眾重溫當年歌劇院的非凡氣派以及驚心動魄的情景。當劇情進入尾聲,以八音盒為轉場媒介,畫面由彩色轉換成黑白,最終定格于站在克麗絲汀墓碑前的拉烏爾。在拉烏爾準備離開時,他發現墓碑旁放了一朵玫瑰花,玫瑰花上系的戒指正是當年魅影向克麗絲汀表明心意時送的禮物。鏡頭漸進推近,玫瑰花的顏色由黑白逐漸變成暗紅色,隱喻魅影對克麗絲汀的愛并沒有因為時光流逝而褪色。
(二)電影音樂的情緒渲染
音樂作為《歌劇魅影》的核心,在影片情緒渲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舒緩、緊迫的音樂不斷交替,傳達出不同的情感。在克麗絲汀第一次踏上舞臺演唱時,歌聲輕柔悅耳;當她被魅影引誘著、前往魅影的地下王國,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劇魅影》)的音樂高亢又略帶緊迫;當眾人為了演出人選爭執不休時,歌聲又轉為輕快而滑稽。伴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克麗絲汀來到父親的墓地,訴說著對魅影的恐懼,音樂變得婉轉哀迷;而當她回到劇院、在舞臺上揭下魅影的面具,音樂瞬間又變得緊張起來,此前出現的音樂主題被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影片的最高潮。影片中,除音樂劇本身的唱段之外,還多次采用了無聲源音樂形式,如拉烏爾在1919年的拍賣會上成功得到八音盒時,黑白的畫面配合略帶哀傷曲調的畫外音樂,刻畫出拉烏爾復雜細膩的心理活動。
(三)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在一部電影中,蒙太奇的運用極為重要。利用蒙太奇表現手法,可將不同的獨立鏡頭組合在一起更加完美地呈現故事情節。《歌劇魅影》一開場,運用逆時空蒙太奇手法,將鏡頭從1919年墓地場景轉向1870年的巴黎歌劇院,用音樂完成了不同鏡頭之間的組接,形成空間與時間上的過渡。當克麗絲汀第一次演出成功時,她向自己的好友梅格講述兒時音樂天使指導她唱歌的故事。影片在此采用了超時空音樂蒙太奇的處理,鏡頭逐漸轉接到克麗絲汀對年幼時生活在歌劇院的回憶,通過錯位的時空進而強調這一場面的回憶色彩。[9]情感表現方面,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可以使觀眾更好地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如克麗絲汀在魅影指引下穿過地下室,畫面運用快切蒙太奇手法,讓觀眾真實感受到克麗絲汀的緊張與不安。此外,蒙太奇剪輯手法,除巧妙聯接影片情節,更重要的是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四、音樂劇與電影的對比分析
“音樂劇電影的直接來源是音樂劇作品, 從音樂劇到音樂劇電影的轉化, 創作者不能一味地照搬, 而應當注重從舞臺表演藝術到視聽藝術之間的語言轉換。”[10]這就意味著從音樂劇到電影改編,應在保留基本的敘事情節、音樂與舞蹈的基礎上,在表達方式上力求差異化呈現。對比《歌劇魅影》音樂劇版與電影版兩種藝術形態,在劇情、結構、視覺、音樂四個方面存在鮮明差異。
(一)劇情的轉變
電影版《歌劇魅影》的劇情與音樂劇版大體相同,但也做了多處創意性改編。如,音樂劇版《歌劇魅影》中1919年的場景只出現在開場部分,而電影版除了在開場展現的拍賣會場景之外,還多次將1919年的黑白畫面作為銜接故事情節的中介,穿插在影片不同橋段。在故事結局上,電影版與音樂劇版也不盡相同。音樂劇版《歌劇魅影》尾聲部分,魅影放走了克麗絲汀與拉烏爾,當追捕者趕到地下室時,魅影早已不知所蹤,只看到魅影的寶座上遺留的一只面具,全劇到此結束。而電影版卻在原有劇情基礎上,畫面再次轉向了1919年拉烏爾抵達克麗絲汀墓地的場景。年邁的拉烏爾拿著在拍賣會上拍到的音樂盒來到克麗絲汀的墓碑前,卻發現墓前還有一枝系有黑色絲帶的玫瑰花,絲帶上依然放著當年魅影向克麗絲汀表達愛意的戒指。與音樂劇相比,電影版《歌劇魅影》的劇情各部分中留有較多的意義空白與不確定性,從而形成了接受美學中的“召喚結構”,[11]帶給觀眾更為充分的想象空間,喚起觀眾去填補空白、連接空缺,因此也更能吸引觀眾的觀影欲望。
(二)結構的轉變
就作品結構來看,音樂劇《歌劇魅影》采用常規的上、下半場形式,不免會造成視覺效果的不連貫。而且由于舞臺換景、演員換裝等需要,演出過程中總會出現短暫停歇或中斷。而電影版《歌劇魅影》自始至終呈現出連續性畫面,各種鏡頭剪輯銜接得天衣無縫,不會因換景、換裝等問題出現中斷,而且還能夠通過特寫鏡頭放大音樂劇未曾察覺的細節,既保證了觀眾觀影的流暢度,也保證了影片在視覺效果上的豐富性。就作品結構的轉換銜接來看,音樂(作品)在兩個不同版本中的運用,也存在很大差異:音樂劇中的音樂作品除了塑造人物形象,也承擔著幕與幕之間銜接過渡作用;而在影片當中,音樂作品則主要用于片頭或片尾,起到奠定基調、營造氛圍或強化主題、延伸召喚的作用。
(三)視覺的轉變
與音樂劇相比,電影版《歌劇魅影》在視覺沖擊上更具優勢。現場觀看音樂劇演出,由于場地的局限,觀眾只能從一個角度觀看,難以捕捉其中的細節。而電影突破了時空局限,由原本單一的視覺角度轉變為動態的立體畫面,以宏觀的視角展現《歌劇魅影》不同場景全貌。例如,音樂劇只能觀看巴黎歌劇院內部結構,電影卻可以到巴黎歌劇院外取景,展示歌劇院從內到外的豪華景觀。在故事情節展現上,音樂劇版只能從吉莉夫人與拉烏爾的對話中獲悉魅影的身世,通過想象聯想魅影的童年時期。而電影版卻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將這一幕情景呈現給觀眾,從而讓觀眾更加深入地認識理解魅影的過往遭遇。此外,電影還可以通過后期制作技術調控影片的畫面色彩,將1919年與1870年的時間線通過黑白、彩色兩種畫面得以明顯區分;而音樂劇只能以音樂銜接不同空間的轉換。
(四)音樂的轉變
從音樂劇《歌劇魅影》到電影版《歌劇魅影》改編,韋伯將原本在音樂劇中出現的22首音樂作品基本保留了下來。有所不同的是,這些音樂作品在影片中通過演唱方式表達出來的僅有一半,其他音樂作品內容則以對白或背景音樂的形式呈現。如,克麗絲汀與伯爵拉烏爾回憶童年時光一幕,原本的對唱形式被改編為無旋律的人物對話;在拉烏爾與克麗絲汀離開魅影藏身的地下室時,影片畫面雖保持歌唱形式,但聲源并非產生于畫面,而是通過畫外背景音樂來襯托。在電影版結尾部分,韋伯還專門創作了一首片尾曲——Learn To Be Lonely(《學會孤獨》)。當影片最后一個鏡頭出現,片尾曲音樂也隨之響起,婉轉悠長的歌聲訴說著《歌劇魅影》內涵意義——“學會承受孤獨”。當然,無論是音樂劇版還是電影版,音樂作品都是由角色扮演的演員親自演唱,但從演唱效果來看,電影版《歌劇魅影》的演員并不需要像音樂劇演員一樣,每次都要發揮出最完美的演唱狀態,唱段可通過后期修音、合成技術來掩蓋演員歌唱的瑕疵,演員也能夠更加專注于表演。
結" 語
綜上,通過對比分析音樂劇版與電影版《歌劇魅影》,可以發現基于音樂劇基礎之上的電影改編,盡管在故事情節、音樂作品等主體內容上基本未變,但在劇情、結構、視覺、音樂等方面做了獨到的藝術處理,不僅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整體結構愈加完善流暢,而且其視覺效果也更加豐富,音樂表達更具特性。從舞臺歌唱藝術到銀幕電影藝術,浪漫的劇情、多彩的音樂、巧妙的改編,使《歌劇魅影》成為藝術史上歷久彌新的經典佳作。
參考文獻:
[1] 張夷,龍牙等.音樂劇魅影[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
[2] 孫倩文.音樂劇《歌劇魅影》的音樂創作特征[J].當代音樂,2022(11):122-124.
[3] 郭陽瀚林.音樂劇《歌劇魅影》的藝術特征探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5(09):111-112.
[4] 萬咪咪.韋伯《歌劇魅影》創作藝術探微[J].歌海,2021(02):90-93.
[5] 侯瑩瑩.音樂劇《歌劇魅影》中主要人物形象塑造與唱段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8,36(03):148-157.
[6] 慕羽.西方音樂劇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582.
[7] 余宏毅.《歌劇魅影》的魅力與賞析[J].音樂創作,2015(12):173-174.
[8] 慕羽.西方音樂劇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589.
[9] 曹莉.淺析音樂電影《歌劇魅影》中的音畫關系[J].北方音樂,2014(08):43.
[10] 趙珂.音樂與電影藝術的融合之路——音樂劇電影的創作特征分析[J].當代音樂,2019(05):124-125.
[11] 杜瑩杰.召喚結構、期待視野與陌生化的藝術開拓[J].北方論叢,2009(01):13-16.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