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知識》是由東北書店發行、面向廣大青年的綜合性刊物,在東北解放區具有廣泛的傳播力和較大的影響力。本文以1946—1949期間《知識》的發行為線索,以其刊載的歌曲為研究對象,分析其音樂形態特征與題材內容屬性,力圖呈現東北解放區紅色歌曲傳播的歷史原貌,深入挖掘音樂作品對青年一輩的思想啟蒙作用,闡釋《知識》在解放戰爭時期文化戰線上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 《知識》;東北解放區;革命文藝;紅色歌曲
[中圖分類號] J60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3-0202-03
青年一代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和鞏固政權的關鍵因素,也是東北解放區以及新中國建設的中堅力量。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使青年一輩的思想改造和文化教育成為東北解放區文化戰線的重要工作。文藝工作者從延安等各地匯聚到此,投身火熱的革命斗爭,將民族化、大眾化的優秀文藝作品帶到東北解放區,依托報紙、期刊等紙媒傳播,積極開展文藝宣傳工作,以文藝為武器,發揮文藝宣傳的神奇力量。
一、《知識》:青年的思想文化陣地
《知識》是在東北局宣傳部具體領導下、由東北書店發行的一本綜合性刊物,主要面向廣大青年。該刊1946年5月在長春創辦,后因戰爭形勢變化輾轉到哈爾濱、佳木斯、沈陽等地,1947年后并入東北書店統一管理。該刊為半月刊,自創刊之日起至1949年8月終刊,共發行12卷68期,創辦初期每期發行3000冊,后發展為每期發行4000冊,累計出版470萬字。
《知識》為青年綜合性讀物,以“辦成青年自己的讀物”“做青年的知心朋友”為宗旨,在東北局宣傳部的領導下,“對廣大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啟蒙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1]。該刊側重反映社會現實,通過對重要事件的報道、評論及社會現實問題研究,向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啟蒙教育,設有“短論”“時事述評”“半月時評”等欄目;設立文學和藝術板塊,刊登小說、漫畫、歌曲等各類體裁的文藝作品。此外,該刊十分注重向廣大青年傳遞科學常識及文化知識。由此可見,《知識》以多種途徑向廣大青年進行思想啟蒙與文化教育,成為中國共產黨面向東北解放區青年建立的思想文化陣地,引導他們走上革命的道路。
二、文藝:文化戰線的有力武器
青年一代樂于從文藝作品中獲得知識、汲取力量。《知識》充分發揮文藝這一有力武器,以其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廣大青年。除刊載小說、秧歌劇等文藝作品以外,還充分利用封面、封底等醒目位置刊登文藝作品。
《知識》的封面通常刊載漫畫作品。特邀華君武、張仃、古元等人進行漫畫創作,以詼諧幽默、尖銳犀利的作品極大地鼓舞了廣大青年。《知識》的封底幾乎每期都刊載一首歌曲,由呂驥、向隅、馬可、劉熾等文藝工作者創作完成,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時代特征,一經發表就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并迅速傳唱開來。
三、紅色歌曲:引領青年的鮮明旗幟
音樂以其強烈的感染力、廣泛的傳播力彰顯著文藝宣傳的神奇力量,并潛移默化進行著東北解放區人民群眾的思想改造。《知識》幾乎每期除刊載一首歌曲外,還發表包含音樂元素的多種綜合藝術體裁作品,如歌劇、秧歌劇等。根據已掌握的資料,《知識》共刊載《團結就是力量》《青年進行曲》等42首歌曲(見表1)。這些歌曲既是對延安大眾化、民族化音樂創作方向的延續,也成為引領東北解放區青年一輩精神文化的鮮明旗幟。
(一)音樂形態分析
1.節拍分析
《知識》刊載的42首歌曲中,2/4拍30首、3/4拍1首、4/4拍11首。2/4拍節奏明快,常用于進行曲、快速的舞曲以及群眾歌曲。結合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文藝宣傳工作,2/4拍更加鏗鏘有力、振奮人心。4/4拍則較為平穩,給人以穩定舒展之感,多用于抒情歌曲、敘事歌曲、頌歌等,這一節拍的使用自1948年起逐漸增多,這與解放戰爭局勢和解放區建設發展有著密切聯系。
2.曲譜呈現形式
《知識》刊載的歌曲全部采用簡譜,形式較為單一。早在延安根據地時期,以魯藝師生為代表的文藝工作者已經開始廣泛使用簡譜進行民間音樂的采錄,絕大多數作者能利用簡譜進行音樂創作。因其簡明精準、簡單易學,在群眾中得以普及。隨著東北解放區出版事業的快速發展,各類報紙期刊紛紛發表歌曲、歌劇等文藝作品,簡譜的使用一方面對于文藝作品的廣泛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對于解放區文藝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
3.演唱形式
《知識》發表的歌曲,主要采用獨唱、齊唱、合唱、輪唱等形式。東北解放區歌曲創作進入蓬勃發展階段,不僅在作品數量上大幅提升,而且還根據作品題材豐富了演唱及表演形式。如《保衛世界和平》中,結合歌曲愉快雄壯的情緒,采用二部合唱;《人民解放軍前進》《中國人民一定要翻身》等作品,在刻畫雄壯有力的音樂形象同時,以混聲四部合唱的形式更好地呈現出作品的精神內涵;《送公糧》《我為人民扛起槍》等歌曲,以二部輪唱的形式,展現出東北解放區軍民一心干革命的熱鬧景象。
(二)歌曲題材涉獵范圍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東北解放區的文化戰線并非以農村為基礎開啟的,而是以城市為中心展開的。文藝工作者積極響應中共中央號召,到工廠、到農村、到部隊去,與工農兵緊密結合,進行思想改造與文化建設。《知識》刊載了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大量廣泛題材的歌曲,以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對青年一代進行思想啟蒙。
1.反映東北解放戰爭
“以文藝為武器”是延安時期提出并形成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在解放戰爭時期,以歌曲為代表的文藝作品更能真實反映時代特征和時局變化。文藝工作者堅持革命現實主義,以斗爭武器為取向,將真實體驗與切身感受融入音樂創作當中,集中表現解放戰爭局勢以及東北解放區建設。
《知識》刊登了如《退出中國去》《新中國》《保衛祖國》等歌曲,著重表達保衛國家、捍衛領土的主旨。《新中國》是冼星海在抗日初期所作,在此將原歌詞第三、四、五句略加修改,刊載后在東北解放區廣為流傳;《打進關里去》《人民大進軍》等歌曲,以反映解放戰爭發展局勢為主旨,以解放東北、解放華北、解放華南、解放全中國為目標,激勵人民群眾英勇奮進;《慶祝八一五》《勝利的旗幟》《鑼鼓聲中傳捷報》等歌曲則是人們對解放戰爭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歡呼,以及對全面勝利的迫切期盼。
2.反映農村土改運動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由此拉開了中國土地改革新的篇章。為積極響應這一號召,大批文藝工作者被派往東北解放區農村地區,組織和發動農民參加土地改革運動,同時體驗生活、深入生活,將創作出的作品作用于農民的思想改造。
歌曲《扛活苦》,用十段歌詞反映了舊社會農民背負壓迫和奴役的痛苦生活,與解放區的新生活進行鮮明對比;《起浮產》《貧雇農坐天下》等歌曲不僅概括了土地改革運動中的具體舉措,還從地主、農民不同視角進行敘述,表現農民獲得翻身后的激動與喜悅;《翻身農村新氣象》《送公糧》等歌曲,展現農民獲得自由、積極生產、慶祝豐收等場景,以及積極參與建設東北解放區的熱鬧景象。
3.反映軍隊使命感
解放戰爭的階段性勝利更加堅定了解放全國的信心和勇氣。人民解放軍南征北戰,以崇高的信念、無畏的精神和英勇的斗爭,為革命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知識》刊載了許多鼓舞士氣、歌頌軍隊、反映軍民情深的歌曲,這些歌曲不僅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人民解放軍的擁護和崇敬,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激勵了青年參加革命的勇氣和熱情。
歌曲《民主聯軍進行曲》直接抒發了將士必勝的信念;《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我們是人民解放軍》等展現了人民解放軍為人民解放而英勇戰斗的決心;《解放軍打勝仗》《英雄成千萬》等歌曲贊頌了解放軍勇往直前、驍勇善戰的精神面貌,以及對取得勝利的美好希冀與熱切盼望;《擦好我的槍》《幫助老百姓干活》等歌曲表現了人民解放軍與老百姓之間的軍民情深。
4.歌頌中國共產黨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獨特的歷史環境,東北人民長期受到濃重的殖民統治和封建剝削的雙重壓迫。自抗日戰爭起,中國共產黨人英勇奮斗在戰爭的最前線,領導東北民眾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斗爭。建立東北解放區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農民進行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翻身,當家做主。
通過文藝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文藝工作者把人民群眾從殖民文化、封建文化中解救出來,使其獲得思想上的徹底解放。《知識》刊載了大量歌頌中國共產黨的歌曲,如《歌唱中國共產黨》《毛主席八條件》等歌曲。《人民城市》是同名舞劇的主題歌,是對東北解放區建設取得成果的總結,體現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后人民群眾享受新生活的激動與喜悅。這類歌曲中最為著名的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創作于抗日戰爭時期。通過《知識》的傳播,此曲迅速在東北解放區廣泛流傳,“各城市、村鎮以及鄉間的廣大工人、農民、學生、大人、小孩都口口相傳”①,唱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聲。
5.號召廣大青年
《知識》主要面向廣大青年,不僅在內容編排上側重于青年關心的題材和喜愛的形式,使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在刊載歌曲的主題選擇上也突顯對這一群體的思想啟蒙與感召,使其深刻體會到國家危亡、呼喚民族覺醒,擔負起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使命與責任。
《青年進行曲》《我們是毛澤東的青年》等歌曲以青年為視角,敘述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勇敢前進的現實,通過歌曲的廣泛傳播號召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革命,為新中國、新生活而不懈奮斗;《團結就是力量》是至今仍具較高傳唱度的紅色歌曲,編者在歌曲上方標注這樣一段文字:“這首歌子是在近二三年國民黨統治區的學生運動中產生的,流傳極廣,為國統區廣大青年最喜歡唱的一支歌曲,在這次全國學生代表大會上也唱得很普遍,正反映了全國學生青年被國民黨反動派長期分割的兩支兄弟大軍會師后,比鋼鐵還堅強的團結力量。”②可見《知識》的編者能夠敏銳地發掘團結廣大青年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紅色歌曲是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話語的一種特殊表達,它繼承并發展了抗日戰爭時期革命音樂的精髓,《知識》以廣大青年為主要對象,將其建設成為東北解放區青年的思想文化陣地,將思想啟蒙、文化啟蒙融入易于傳唱的歌曲,激發青年勇于承擔救國救民的使命與責任,進而與工農大眾一道參與解放戰爭及東北解放區建設之中。
參考文獻:
[1] 紀云龍.在出版《知識》雜志的歲月里[J].新聞研究資料,1987(02):110-118.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