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時代,人人都可以設計創意、拍視頻。有些視頻博主或為了博得流量,會設計一些情節,比如夫妻倆在街頭吵架、老人在路上摔倒、孩子被人帶走等場景,暗中拍攝路人的反應。視頻中,有人匆匆而過,有人駐足觀望,有人加入其中幫忙……作為觀眾,我會想,如果我知道這一切都是謊言,我又會如何應對?
你看過網上傳播的“助人”視頻嗎?看完是什么感受?
顧辰:我看過一個視頻:餐廳里,媽媽不停地罵孩子,聲音越來越大,吸引了周圍所有人的注意,但沒有人起身去幫助孩子,直到媽媽打了孩子一巴掌,才有人站起來阻攔,并指責了這個媽媽。我很佩服這個陌生人。如果我在場,可能也是一個看客,畢竟這是別人的家事。但后來我看到彈幕里有人說,這是某個電視臺的綜藝節目,站起來的那個人是演員扮演的,我頓時覺得他也沒有那么偉大了。但我想,如果以后我和媽媽一起看到的話,我會和她一起去阻止那個媽媽。
林臻:一檔講派出所民警的綜藝節目里有一個案件講道,一個青年暈倒在樓梯間,此地人來人往,但沒有一個人上前詢問,等到青年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去世了。其間發生的所有事情,樓梯間的監控攝像頭記錄得非常清楚。多希望這就是一場表演,即使沒人救,這個青年也能自己站起來,回歸世界。現在的監控網絡如此發達,走出家門,我們就暴露在攝像頭里,是哪個攝像頭拍的,是誰拍的,在善意面前并不重要。你若是想去幫忙,就去吧,“該不該”不是我們要不要幫忙的判斷標準。
你認為“助人”視頻該不該拍?它有什么宣傳效果?
蔡雅琪:如果拍攝視頻是為了宣傳,向人們呼吁看到旁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盡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我覺得是可以的。若是能在視頻的末尾加一些實用的助人小貼士會更好,比如告知大家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去幫助別人,尤其未成年人,如果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還是不要去冒險助人。幫助他人的時候,先衡量自己的能力,不管不顧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他人的不負責任。
涂雨欣:拍攝視頻的人很有可能因為流量有了收入,但絕對不能用打擾別人的生活來換取。有些被拍到的人其實根本沒注意,但他的無心之舉會招來大范圍的網暴。還有的助人者也會因為一些操作不當的問題受到責難。我之前就看到過一個大人救了落水的孩子,但因為救上來之后,采取了一些不恰當的救人措施,網友們紛紛譴責這位救人者。可能拍視頻的博主沒有這樣的想法,但藏在屏幕背后的網友們可能會“惡”解別人。
如果別人拍了你做好事的視頻,你會同意他傳播出去嗎?
張自涵:不會。首先,我覺得把自己暴露在媒體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其次,我還會擔心,網友們會覺得我是一名“演員”,但其實我根本不是,有理說不清,所以我肯定不會同意他們把視頻播出去。
丁琛宇:會啊。前段時間我就看到一個視頻,有幾個高中生看到有人暈倒在地上,就送暈倒者去醫院。但他們挺聰明,其中一個學生負責拍視頻,其他學生負責扶傷者,這樣既能保證自己不被訛,也能幫助別人。如果這樣的視頻能被更多人看到,大家也都能學習,知道該如何做好事。這個宣傳效果還是存在的。
(感謝以上參與討論的中學生)
善意可以被考驗,但不該被考驗
文 果果馬
心中的善意就像體內的水分含量一樣,會根據各種因素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如果一名高中生獲得了某項比賽的一等獎,正情緒高昂,那路上遇到有人因為生病正在籌款,他看到了,可能會捐款。但如果他正在為自己的失敗而難受,可能在路過同一路段的時候,根本沒有心情去關注周圍的事物,他便錯過了這次善意的傳播。如果我是一名旁觀者,我會理解他:開心的時候,善意濃度會高一些;不開心的時候,無暇顧及其他。
而從人性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性格和經歷,這決定了他們在面對考驗時可能做出的不同反應。有些人天生就具備強烈的善良品質,無須考驗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有些人則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激發出善良的一面。因此,將善良視為一種需要通過考驗來驗證的品質,也許并不完全準確或公平。
如果上述情況中,求助者是一個演員,事情被拍成了視頻上傳到網上,又正好遇上了事件發酵,一些不明就里的網友就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審判演員,審判學生,審判視頻里的每一個人。而就善意被考驗這件事情本身而言,它會讓人們陷入一種道德困境。一方面,考驗善良可能會促使人們更加堅定地秉持善良品質,通過實際行動展現其真實性;另一方面,過度的考驗也可能導致善良被濫用或誤解,甚至可能使善良的人受到傷害。
善良作為一種道德品質,其真實性和價值不應僅僅通過考驗來驗證,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言談舉止來展現和弘揚善良品質。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格和經歷,避免對善良進行過度或惡意的考驗,在信任的基礎上,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和諧、友善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