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的傳統建筑環境在與自然環境的聯系上具有鮮明的個性。將建筑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作為研究切入點,以全新的視角構建研究框架,從建筑與空間的宏觀聯系出發,對傳統建筑所具有的各種條件進行梳理和分析,歸納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建筑環境;自然環境;關系
就中國的傳統建筑而言,中國傳統建筑師在建筑創作時,會將其與自然環境緊密地聯系起來,而建筑與自然環境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在當前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一些中國的建筑設計師一味地照搬西方的設計觀念,過分地追求形態與功能,導致當代建筑中出現“千篇一律”的問題,且西方建筑文化的滲入,使得整體的建筑設計呈現出一種突兀的狀態??v觀中國的建筑發展史,有很多成熟的設計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其中,要做到和諧的建筑設計,就必須明確傳統建筑與周邊環境,特別是周邊的景觀環境,有著怎樣的協調關系。本文通過討論與研究,認為無論是何種類型的建筑,都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與地域環境。
一、建筑環境空間關系
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是動態且相互依存的。建筑不僅需要融入其所在的城市或自然環境中,還需要與周邊的物質和生態條件協調一致(圖1)。例如,在公共建筑設計中,建筑應考慮與周圍廣場、道路、綠化等元素的關系,以實現和諧共存。這種關系不僅體現在物理空間上,還涉及視覺藝術和功能需求的結合。
任何具有典型意義的景觀,都是人文和自然這兩方面交互作用的產物,二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最為獨特的環境。一座建筑必須與該區域的自然特性相適應,并擁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在建筑的空間屬性上,最重要的是形體,建筑中的所有東西都會被固定在一個特定的空間里。這就意味著空間里面的所有東西,都會被周圍的環境影響。所有物體都有一定的空間關聯,或者上下,或者前后,或者左右。在大多數的建成環境中,如果僅僅以具體的文字來完成描述,是難以領會其內涵與視覺形象的特點的。只有將它以特定的形式展現,才能使它真正地顯現。
二、建筑環境中的自然要素
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是由許多因素組成的,比如地形地貌、氣候特征、水文情況、植被等,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地理環境。在設計和建設中國傳統建筑過程中,受自身科技水平的限制,需要充分考慮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對其功能的影響。中國地域廣闊,地貌多樣,南北氣候差異大,橫跨了五大氣候帶,加上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地貌,因此各個區域采用的建材種類也各不相同,從而對營造建筑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自然環境差異很大的區域,通常會有完全不同的建筑風格與形式,整座建筑的建造方法也各不相同。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自然與地理的相互關系。建筑的造型、布局,都要遵循自然規律。古人在對自然進行認識的基礎上,對自然環境中的自然現象、人文和精神內涵進行了全面的探索。中國古代建筑設計領域有一種說法,即“觀山非山,觀水非水”,這就是我國古代建筑的結構特征。中國古代建筑的整體布局注重“藏”,即將建筑放入環境中,以達到環境美、人文美和靈性美相互融合的自然表現。
全國各地的建筑環境深受地理條件的影響,這些地貌特性對于建筑物的設計有著顯著的作用,并且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景觀形態上。各地區的地勢差異較大,所展現出來的景觀形態也各有千秋。一些地區擁有遼闊平坦的土地,而另一些地區卻遍布崎嶇險峻的山脈,這樣的高低錯落及多樣性是傳統建造樣式豐富多彩的原因之一。由于自然環境的不同,各個地域內的建筑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面貌,這也向設計者們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問題:如何更好地融合自然風光與人工建筑。以云南西部邊境上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為例,傣族人的居住環境就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征,傣族的竹屋(圖2)屬于壩上式,因氣候炎熱潮濕,竹屋多依山而建。再看生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居民,他們的房屋以窯洞(圖3)為主,這些窯洞在黃土高原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貌。而華北平原由于區域較大,所以自然景觀的延伸范圍也較大,這就需要建筑設計者在建筑中保留更大的空間。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一些細節的變化。
三、建筑環境結構特征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其特定的結構特點。無論是物質外形,還是物質里面的分子、原子,都有著固定的結構。整個環境都是以一種相對固定的方式存在的。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元素都是相等的。這是一種聯系。比如,一個區域的建筑材質,就必須考慮到當地的氣候和地形。幾乎每個要素的存在都受其他因素的存在和變化的影響。
以北京的山水文園(圖4)為例,隨著現代社會居民對環保、舒適及富有文化氣息的生活空間日益重視,如何構建融合自然美景與文化底蘊的綠色居住社區成為當代規劃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一理念在該住區得到了充分體現。在該項目中,設計團隊巧妙地采用開放式設計理念,運用簡潔的空間規劃策略構建生態綠地。此外,為彰顯其獨特之處,在住宅前方設置了流水系統,并在各個區域布置了多種材料與水域相結合的景觀,如門前溪流及下沉式水池等。
四、自然環境和建筑環境的相互關系
區域的自然環境和建筑環境,鮮明地反映了整個區域的自然地理條件,二者之間產生了很好的相互影響。在彼此的影響下,二者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
同構是指兩種元素具有相同的架構形式,其實質在于一種映射關系——某一系統可通過另一個系統的框架體現出來。因此,在建筑環境設計領域內,借助這一原理可有效地展現出不同尋常的空間特質,以獨特手法呈現各類非常規環境要素,并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將其融合在一起。
自然環境與建筑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一個復雜而深刻的話題,這種關系在中國傳統建筑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傳統建筑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這不僅體現在建筑的選址、布局和材料選擇上,還反映在整體設計理念中。
在中國古代,人們普遍認為,人和自然環境是需要緊密聯系的。中國傳統建筑非常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比如,在挑選建設位置的過程中,古時候的建筑設計者們會全面評估地貌特征及氣候狀況等外界條件的作用,從而保證所建構造物可以與其周邊生態完美融合。這種思想可以追溯到“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密切聯系。在實際設計中,這種理念表現為建筑布局的巧妙安排,如園林建筑中的山水相融,使得建筑仿佛是自然的一部分。“天”是指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所面對的對應的自我。這里的環境是由氣候、地形等多種因素組成的,都與歷史上的建筑景觀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此語境中,“天”指的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自然環境。古代哲學家老子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為效仿大地,大地遵循天空,天空順應大道,大道則遵從自然法則。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緊密聯系,并指出二者間存在著顯著且有序的關系模式。這種關系不僅體現了內在的一致性和規律性,而且表明它們之間構成了一種互相映射、相互影響的狀態。在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環境設計理念中,建筑物的設計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體現出強烈的地方特色,與此同時,周圍的自然環境也反映出與人造空間相呼應的特點,進一步證明了二者間的密切互動及相似特性。
五、結語
中國的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由于國土面積較大,因此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各不相同,并且其人文社會環境也有很大的不同。地域、空間等因素的差異,使得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產生了差異。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建筑??偟膩碚f,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間不僅有密切關聯,二者還互相作用。規劃師在構建建筑環境的過程中,必須全面考量這些特性,以便為公眾創造更優質的生活條件。
參考文獻:
[1]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吳良墉.廣義建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
[3]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M].林康義,魏宏森,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
[4]劉德生.世界自然地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5]王振復.建筑美學筆記[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6]張華.生態美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建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曾繁仁.試論生態美學中的生態中心主義原則[J].河南社會科學,2003(6):21-25.
[8]李青,沈虹.廣州中心城區河涌濱水景觀環境整治[J].中國園林,2011(7):7-12.
[9]李俊奇.專家解讀海綿城市的內涵[J].寧波建設,2015(1):6-11.
[10]劉濱誼.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11]俞孔堅.2010上海世博園:后灘公園[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