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
柯政,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主持承擔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國家重大研究項目。受教育部委托領銜研制《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學術版)。
摘" 要:國家重大教育政策不僅是影響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的重要變量,也是學者學術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全國教育大會召開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的頒發,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沖鋒號,更加突出教育的國家責任。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其中有很多新的基礎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需要回答,這為教育學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學術研究者應該增強國家責任感,關注真實問題,運用理論工具,逐步推動社會實踐。基于此,本刊采訪了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柯政教授。
一、從《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到《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大學》:柯院長您好,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如今為什么又需要《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這樣一個文件?
柯政:黨中央和國家要出臺每一份文件,都是根據當前需求和未來趨勢做出的深思熟慮的重大戰略部署。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頒發后不久,就要出臺一份規劃到2035年的重大政策,對此需要作出深入思考。理解為什么需要《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明晰其要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重大基礎性理論問題,我認為這兩份文件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目前國家還沒有就這個問題做出系統的官方回答,從我自己的理解來看,形成這樣的關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黨中央和國家對教育強國有了新的認識、新的要求。現階段國家需要建設的教育強國,其內涵超越了現有政策體系包含的內容。
站在強國的角度來規劃教育,與站在教育自身的角度來規劃教育,兩者側重點不同。過去更多考慮“自身強”的問題,“強”是形容詞,教育強國的目標是讓中國成為一個教育強大的國家,用政策話語來說就是讓教育“現代化”,著眼點是怎么把各級各類教育建設好。現在的教育強國,重點是“支撐強”,“強”是動詞,教育強國的重點在于教育怎么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
不能否認,只有“自身強”才能做到“支撐強”,但兩者的政策重點確實不同。如果要教育自身強,那讓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入學率,這就是教育強國的重要目標。但如果從支撐強國建設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可能不是那么重要,國家更加關心的是,如何把有限的教育資源投往其他領域更能支撐現代化強國,而不僅是受教育年限和受教育人數的增加。站在國家的立場而非教育系統內部來思考教育問題,便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的意義和關鍵所在。
二、教育強國中“強”的底層邏輯
《大學》:依照您的理解,什么是教育強國呢?
柯政:以軍事強國和醫學強國類比,航母、導彈、軍種、軍隊規模等都不是軍事強國的本質,而歷史上贏得戰爭的國家被稱為軍事強國;醫學強國的重要指標可以是在頂尖期刊發更多的高質量論文、有更多醫學諾獎獲得者,但真正的醫學強國其實是那些能夠率先解決其他國家不能解決的人類重大疾病問題的國家。因此,強國的底層邏輯實際上是:先有強國,才有標準;強國是基于實踐拼出來的,不是評出來的。
教育強國同理如此。很多人提到教育強國首先想到一系列指標,如高等教育入學率、師生比、教育投入等。以指標為標準評價具有意義,但沒有涉及教育強國的底層邏輯。只有率先攻克國家在教育上的難題,或者在解決這些難題時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強國。
當前,所有的大國或強國在教育上都面臨三個共同挑戰:一是如何維護和擴大本國意識形態的優勢地位;二是如何自主培養能夠有力支撐產業國際競爭所需的人才;三是如何服務和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解決這三個重大挑戰中,做得更好的國家就是教育強國。反之,如果無法有效應對這三個挑戰,它就稱不上教育強國,無論其他指標排名多么靠前。
三、我國建成教育強國的有利支撐條件
《大學》:您認為我國當前是否具備建設教育強國的基本條件?要想建成教育強國,我國有哪些有利條件或者優勢?
柯政: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中的講話中指出了建設教育強國的原因,“縱觀人類歷史,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有人從可行性的角度顧慮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的條件,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不怕困難,克服困難,達成目標,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干事創業的傳統。中國共產黨一直就是以宏偉目標引領航向、凝聚力量、持續奮斗。
當然,我國也具備很多教育強國建設的有利條件。
第一,我國有一套日益成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其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有新型舉國體制,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
第二,國力強盛是最大的底氣。世界上沒有一個教育強國不是世界強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四十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居世界首位,目前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以及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強國不僅為教育強國提供資源支持,更為教育強國建設布置了任務。
第三,我們擁有巨大的人口體量和世界級市場。一方面,這些優勢為中國的科技創新提供了獨特的環境,特別是在智能時代;另一方面,也能夠同時支撐幾套不同的教育模式試點。
第四,我國教育自身的歷史成就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底盤。中國老百姓普遍重視教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深入人心,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積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
四、我國教育強國建設道路上面臨的挑戰
《大學》:您認為我國建成教育強國有哪些挑戰?
柯政:在未來要建成教育強國,仍然要落實很多重大改革舉措,但這些改革會面臨很多阻礙。以下總結五個較為嚴峻的挑戰。
第一,國際形勢變幻莫測,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存在若干預期的和難以預期的制約因素。美西方對我國的科技打壓、人才“脫鉤斷鏈”會持續加速,這對我國建設教育強國存在很多的制約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意識形態斗爭也日趨激烈,而教育又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必爭之地。
第二,受制于教育多樣化程度不足。多樣化不足意味著我們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不足。在教育大國建設階段,整齊劃一有優勢,因為那時方向明確,技術路線清晰。但在建設教育強國階段,特別是在智能時代,多樣化帶來的系統應變力變得極為重要。
第三,受制于府際協調效率。教育強國建設絕不僅是教育系統的事情,光靠教育系統建不成教育強國,其需要多部委條線的有機配合。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創新舉措,而需要多部委協調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往往又最需要創新舉措。
第四,受制于教育經費的約束。教育強國建設需要堅實的經濟基礎,這是基本規律。雖然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隨著就學人口減少,中國GDP的增長,教育經費會呈現樂觀趨勢。但從現在到2035年,由于高等教育入學人口會持續攀升,加上教育強國需要相應增加學生平均的教育經費標準,國家教育財政壓力會非常大。
第五,受制于教育理念和制度約束。總體來看,因為功利性以及樸素公平觀,我國教育總體上還是非常強調客觀標準,這在本質上不利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而這也是教育強國建設在內部遇到的重大挑戰。教育強國建設的實際成效與未來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于這些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能夠變革到哪一步。
五、教育強國建設的道路探析
《大學》: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實現教育強國呢?
柯政:我認為教育強國建設要從三方面來做系統謀劃。首先是要盯牢“主戰場”,贏下“主戰場”。決定一個國家是否能真正成為教育強國,關鍵是看前文所提三大任務完成的情況如何。只有在眾多挑戰中完成這三大任務,才有可能實現教育強國的建設目標。因此,我們不能繞開這些關鍵問題搞“游擊戰”,而必須面對這些問題搞正面“陣地戰”。
其次,要抓住人工智能新賽道帶來的新機遇。后發國家要追趕超越,除了自身努力,還需要有大環境的加持。歷史上幾次教育強國的更替都說明,如果沒有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后發國家要追趕甚至超越先發國家一般不可能。后發國家追趕超越,經常都是伴隨著時代的大轉折、大變革,因為只有在這個歷史時期,先發國家的很多傳統優勢已不再那么重要,而新的賽道正在形成。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其中一個重要推動力量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給人類教育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各國的教育及其優勢和劣勢,都可能會被重新“格式化”。這種巨大的不確定性,事實上就把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的教育都放置在一個差不多的起跑線上。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重塑教育體制機制,將成為中國追趕美國、建設教育強國的新賽道,雖然挑戰巨大,但機遇更大。
最后,要打通掣肘點。建設教育強國是一場硬仗,這就需要“指揮官”既要布置足夠的兵力去“攻城”,又要布置足夠的兵力去“打援”。教育強國有很多目標需要實現,迫切需要增加改革的動能、推力。但教育強國建設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它是有條件的,受到各種各樣的掣肘。因此,在投入足夠的資源去追求教育強國建設目標的同時,也要投入相應的資源解決改革的阻力和掣肘。目前我國教育強國建設存在其中兩個必須要正視的掣肘,一是資源配置問題,二是評價改革問題。中國要在未來十多年建設教育強國,除了有扎實的條件基礎,還需要著力解決這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