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要在高校校園中構建系統性的勞動教育文化體系,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把握高校校園勞動教育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實現以文化人、文化育人?;诖?,文章充分分析高校勞動教育文化建設的功能,明確當前高校校園勞動文化教育建設存在的問題,探討高校校園勞動教育文化建設路徑,在濃厚的勞動教育文化熏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關鍵詞:勞動教育;高校教育;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7-0029-04
在我國勞動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要求下,結合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目標和現實需求,要深入探討高校勞動教育文化的內涵、特征與功能,分析當前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性建議,并在探究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的研究中,進一步闡釋勞動教育文化建設與立德樹人的內在統一性,充分實現高校校園文化的潛在育人功能。
一、勞動教育視域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概述
(一)內涵
勞動教育視域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基于勞動教育實踐在高校形成的關于各種文化要素的綜合體,并非一般性的校園實踐性活動。從其內涵來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體現出勞動育人的功能,是學生在勞動教育活動中形成的濃厚的文化環境和氛圍,包括高校勞動教育物質文化、勞動教育精神文化、勞動教育行為文化、勞動教育制度文化等。[1]
(二)功能
勞動教育視域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凝練成以下幾大功能。
1. 導向功能。高校勞動教育文化對高校的整體價值和行為取向起著引領作用,決定著勞動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方向;2. 促動功能。勞動教育視域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起著一種文化傳遞的作用,學習者通過對勞動教育文化價值的攝取,體悟勞動的深刻意蘊,進而強化對正確勞動價值觀的認同感,培育勞動意識和勞動觀念,提高生命的質量;3. 凝聚功能。高校勞動教育文化是基于一種特定的勞動教育文化氛圍,通過強化校園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共同的勞動價值觀,對勞動教育文化產生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達到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4. 輻射功能。高校勞動教育文化具有社會整合功能,通過高校勞動教育文化這一個“輻射源”,使高校校園文化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和新的活力;5. 激勵功能。勞動教育視域的高校校園文化能夠激發廣大師生的勞動積極性和潛能,培養學生想勞動、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探索性和革新性;6. 約束功能。高校勞動教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約束和規范作用,要通過營造一定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勞動行為,有效地實現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的知行合一。
二、高校校園勞動教育文化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校園勞動教育文化認知存在偏差
當前高校大學生對勞動文化缺乏較強的認同感,勞動認知存在較大偏差,甚至認為勞動會耽誤個人學習。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高校校園存在鋪張浪費的現象,高校勞動教育活動的自愿參與度較低,勞動教育活動成效不夠明顯。另外,校園中受到消極勞動教育文化的不良影響,不少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勞動文化觀念,導致負面的思想追求在青年群體中蔓延,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高校和教師則對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缺乏足夠的重視,受到傳統教育觀念、保障限制、學業就業壓力的影響,學校普遍存在一種“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傳授專業文化知識,而勞動教育內容則局限于觀念式的教育層面,對于勞動教育的內容存在表面化、虛化的現象。實踐選修課程的設置主要是就業、心理輔導、情緒疏導等內容,而缺乏與勞動教育的充分融合,導致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效果偏低。
(二)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制度尚未完善
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生在長期勞動教育的發展和實踐中形成的觀念或習慣。由于當前一些高校缺乏對勞動教育校園文化的統籌規劃和設計,在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制度機制方面相對滯后,不利于高校勞動教育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化,無法充分發揮其在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性和實踐性。為此,亟須構建結合高校辦學理念、辦學歷史、辦學精神的制度機制,為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
(三)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培育方法較為單一
當前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活動不夠豐富,且呈現出多、散、亂的特點。這主要是由于一些勞動教育活動目的不夠明確,缺乏各種資源的有機組合和支持,沒有將勞動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的各個方面,無法引導學生形成對勞動教育校園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降低了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效性。[2]
通過走訪及查閱相關資料發現,高校勞動實踐方法缺乏多樣化,缺少符合專業要求的實習見習活動或豐富人生經歷的公益性服務,且勞動教育知識競賽、科技大賽等活動的組織頻次較低,導致依托勞動實踐開展校園文化培育的效果不佳。
(四)課程整合資源不夠充分
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有賴于相關課程的執行和實施。當前的高校課程整合資源不夠充分,沒有將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課程緊密對接,缺乏與高校自身專業課程相契合的特色課程,導致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校園文化和精神,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
三、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正確認識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
1. 學生層面:端正學生的勞動態度
勞動觀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看法和認知,折射出勞動者的勞動態度,影響著勞動者的行為實踐。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提升勞動認知水平,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精神和工作態度。
在準確把握、辨別、內化勞動精神的基礎上,督促學生運用勞動精神開展各種實踐行動,以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多樣化勞動實踐活動,包括校園公益行、節日志愿者、知識競賽、科技創新大賽等,更新學生的理念,增長學生的閱歷。還可以通過多樣化的社團活動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培養大學生踐行勞動實踐活動的自覺意識,端正勞動觀念。同時,還要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形成“實踐—價值—實踐”的良性循環,鍛煉學生的勞動品質。
2. 家庭層面: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
家長要轉變之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高度認可勞動的價值,對勞動形成清晰而正確的價值認識。通過家庭勞動向孩子傳遞勞動創造價值的思想,重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適當參與家庭勞動,諸如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讓孩子在實際勞動活動中感悟、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進而將日常性的勞動實踐上升至精神層面,培育孩子的勞動精神。[3]
家長要起到言傳身教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家庭中做到率先垂范,引導孩子養成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并在日常勞動中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作風,鼓勵孩子積極參加社區公益、下鄉務農,在各種社團活動中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教育和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讓孩子在濃郁的家風中受到精神的洗禮。
3. 社會層面:發揮社會對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支持作用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勞動觀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充分發揮社會大環境的正向引導作用,借助于各種新技術和手段宣傳勞動模范的典型事跡及其勞動精神,讓學生耳濡目染,感知模范的力量,增強對勞動的認同感。
同時,要協調社會各方資源和力量,動員企事業單位、工廠農場等履行社會責任,開放學生勞動實踐場所,加強與高校的資源開放與共享,利用院校的實訓場所和設備為學生勞動實踐提供支持,不斷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和技能水平。
(二)完善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制度體系
1. 完善育人機制
在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過程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要落實教師主導育人機制,提高教師的勞動素養,深入把握勞動精神的內涵與價值意義,不斷優化勞動教育教學方式,提高勞動育人效果。同時,教師要在教學以及日常生活中充當引領者和榜樣,通過優秀模范的思想和行為,對高校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滲透性影響,向學生傳遞勞動精神及其理念,實現智育與德育的深度融合。
2. 構建科學的勞動素養評價機制
構建科學完善的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機制,并以此作為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程度、成效的評價依據。具體應當覆蓋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從而促進大學生勞動素養培育工作的優化。[4]
為確保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的準確有效性,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不僅僅局限于勞動教育課程教師,還應當將勞動教育與德育、學生教育相鏈接,將評價主體擴大到高校輔導員、思政課程教師、學工科教師等,提高勞動素養評價的全面性。
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內容要具有綜合性。教師要全方位考察和評價學生的勞動認知、勞動情感、勞動意志、勞動行為,注重評價大學生勞動態度的積極性、創造勞動的能力、誠實勞動的品質、勞動奉獻及勤儉節約的精神。對技能型人才,尤其要注重對學生的勞動技能、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的評價。
評價方式應注重多樣性。要在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中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包括絕對性評價、相對性評價、個體差異性評價等,注重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的開放性和常態化。同時,要根據學生所學的不同課程和專業內容,通過專項比賽的方式進行評價,如科技創新競賽、志愿服務小能手等,檢驗校園勞動教育文化的實效性。
3. 完善有效參與管理機制
在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各部門的有效參與管理是勞動精神培育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對于勞動精神培育的全面有效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高校應設置專職崗位,具體負責勞動教育校園文化任務下達、執行監督、溝通協作等工作,傳遞勞動精神培育理念以及培育的階段性任務,在勞動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品質。在落實勞動實踐階段性任務的工作中,各部門要發揮自身的優勢,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勞動精神,培育相關的教育活動,確保將大學生勞動教育工作落實到位。
4. 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
協同育人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要求,對培育大學生的勞動精神起著基礎性支持作用。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接的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家庭與高校之間的聯系,高校要引導家長主動參與學生勞動精神培育實踐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教育方式,增進家長對勞動精神培育概念、重要性、具體做法的認知和理解。并通過學生勤工儉學、宅家美食記、沙龍等方式,加強高校與家長之間的良性互動和溝通。
同時,要加強高校與社會的聯系,高校要為大學生提供勞動精神培育的實踐平臺,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高校勞動教育,如勞動研學營地、勞動模范進校園等,加強高校與社會的近距離聯接,使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與社會緊密相聯。
(三)注重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培育的多樣化
1. 理論教育法
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為思想基礎,并以此作為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在教育實踐中要運用理論教育的方法,通過理論學習、講解、運用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讓勞動思想和理論變為學生從事實踐活動的目標和規范,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形成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從而促進學生勞動精神的形成。[5]
2. 實踐鍛煉法
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為了培養大學生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實踐品格,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勞動實踐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在實踐中領悟勞動教育中內蘊的本質和規律,讓大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增進對勞動的認同感,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素養。
3. 榜樣示范法
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利用社會這個大環境,挖掘社會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通過榜樣示范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和熏陶,利用榜樣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卓越成就,激發大學生的思想共鳴,感受勞動楷模身上極其可貴的精神品質,使之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食糧。
(四)整合勞動教育課程資源
1. 注重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課程的對接
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體現出共通互連的特性,尤其是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等方面緊密相聯。基于此,應聚焦勞動精神的培育視角,將勞動精神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如研討式、專題式、探究式、啟迪式教學法,幫助大學生塑造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引領大學生不懈奮斗、敢于拼搏、勇于實踐。[6]同時,在課程融合時要做到“三結合”,將課程特點、教師專長、活動特色相結合,根據學生學習的專業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
2. 加強勞動教育與創業就業的鏈接
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要為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拓展新的教育平臺,利用“具體教學、理論+實踐”的融合式教學方法,制訂具體的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計劃,形成系統化的章程和制度,使勞動專門課程成為專業課程的有力輔助。同時,可以在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中融入創業就業教育,培育大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應具備的職業道德、意識、能力以及品質。一方面,通過大學生創業就業課程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勞動,培養大學生的勞動能力與情感。另一方面,大學生創業就業課程為學生進行勞動實踐提供場所,更好地培養具有開拓思維和實踐精神的高素質人才。[7]
四、結語
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分析當前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從認知層面、機制建設、勞動精神培育方法、勞動教育內容整合等方面探索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路徑,逐步形成規范化、常態化的培育和踐行機制,為高質量開展高校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有力抓手,進而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理念,將勞動理念內化和,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成為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高林. 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探索[J]. 甘肅教育研究,2024(03):43-47.
[2] 包春平,黃海怡.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多元育人路徑探析[J].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9(02):95-99.
[3] 孫俊偉,常璇,魏翀.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文化路徑探析[J].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06):51-55.
[4] 張仁仙,楊陽. 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 文教資料,2022(19):62-65.
[5] 馬存勇,孫朝暉.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思考與實踐路徑[J].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28(04):73-77.
[6] 劉瑤瑤. 將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探析[J]. 北京教育:德育,2019(Z1):58-62.
[7] 劉海彬.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創新路徑與實踐挑戰:基于產業集群理論視角[J]. 現代職業教育,2025(05):17-20.
(責任編輯: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