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核心素養已成為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培養目標。大單元教學以其整體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為落實核心素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因此,本文將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探討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策略,旨在推動小學數學教學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的轉變,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緊扣核心素養,確立單元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是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活動時,應以大概念為統領,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分析,再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的教學要求、數學核心素養和學生學情培養目標設置整體性教學目標。
以青島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四學制)》(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美化校園——圖形的周長”為例。該單元是“圖形與幾何”的重要內容之一,承載著培養學生空間觀念、幾何直觀和量感等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任務。其學習內容涵蓋了周長的認識、周長的測量、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標準》也對該單元提出了明確的學業要求,即“知道什么是圖形的周長,會測量和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并能在解決圖形周長的實際問題過程中,積累操作經驗,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幾何直觀”。由此可知,該單元旨在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圖形周長的概念,掌握周長的測量和計算方法,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解決各種與周長相關的實際問題。從學情方面來看,學生在此前已認識了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掌握了厘米、分米和米等長度單位,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對周長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仍具有一定難度。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確立了以下以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為導向的大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通過觀察、比較不同圖形,從具體實物中提煉出周長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其含義;能熟練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并根據已知條件,準確計算周長;能在腦海中構建不同圖形的周長表象,借助圖形的直觀特征,準確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差異。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測量、計算、比較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培養歸納推理能力;能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根據已知條件,有條理地分析問題,運用周長知識進行推理,得出解決方案;能在面對生活中與圖形周長相關的實際問題時,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運用周長知識求解,提高數學建模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在測量圖形周長的過程中,學會收集、整理和分析測量數據,通過數據分析,總結不同圖形周長的特點,培養數據分析意識和能力;借助“美化校園”這一生活情境,培養學生關注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習慣,增強其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單元教學情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主要以具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因此,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教師應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并促進核心素養的養成。同時,確保教學情境始終貫穿單元教學的始終,形成連貫的情境鏈,引領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發展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
仍以“美化校園——圖形的周長”單元為例。由于該單元教材已引入了一個“美化校園”的生活情境,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將該情境作為統領整個大單元教學的大情境,并圍繞“美化校園”這一大情境創設“測量校園花壇邊界”“為花壇設計圍欄”“校園花壇布局規劃”等小情境,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情境鏈,貫穿于“美化校園——圖形的周長”大單元教學的始終。學生能在這一系列情境中,從感知周長概念,到計算周長,再到運用周長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逐步構建關于圖形周長的知識體系,同時提升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直觀想象等核心素養。例如,在“測量校園花壇邊界”的情境中,學生能在測量過程中直觀感受到周長就是圍繞花壇一周的長度。
三、組織實踐活動,培養核心素養能力
教師在實施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時,需要讓學生能夠融合多方面知識,提升分析和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培養其核心素養能力。而實踐活動正是融合多方面的知識,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雙重培養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實踐時,教師應組織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化對數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從而有效培養其數學核心素養能力。
例如,在“美化校園——圖形的周長”大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可組織一個“校園花壇設計”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圖形周長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全方位培養其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等核心素養能力,進而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向學生介紹本次實踐活動的任務:“為美化校園環境,在學校的空地設計幾個不同形狀的花壇,并標注每個花壇所需圍欄的長度。”活動開始后,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帶領學生回顧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隨后,帶領學生前往校園內的空地進行考察與測量,并記錄關鍵數據,讓學生根據測量數據和學校的美化需求,設計花壇的形狀和布局。最后,組織各小組上臺展示他們的設計作品,解釋設計理念,分享計算圍欄長度的過程及遇到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四、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不僅是檢驗學習成果的手段,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工具。傳統的單一評價方式往往側重于知識記憶層面的考查,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因此,在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構建多元化、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首先,確立涵蓋知識掌握、能力發展和素養提升等多個方面的評價內容。例如,在“美化校園——圖形的周長”大單元教學中,除了考查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掌握情況外,還應關注學生運用周長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學生在探索周長公式推導過程中的數學思維發展等,以此評估學生數學抽象、邏輯推理等素養的提升程度。
其次,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課堂觀察、實踐活動記錄、作品展示、小組互評和學生自評等。例如,在“美化校園——圖形的周長”單元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觀察的方式記錄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表現;運用實踐活動的方式記錄評估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等;采用小組互評和學生自評的方式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最后,引入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鼓勵學生、家長等參與評價過程,形成評價合力。例如,設計“數學學習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的點滴進步,并通過家長反饋和教師評語,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軌跡。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探索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還是對課程改革的積極回應。教師可通過緊扣核心素養確立教學目標、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實踐活動以及實施多元評價的策略,將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融入小學數學的日常教學中,從而實現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