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運用價值,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打破了傳統小學數學課堂的束縛,全面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熱情。鑒于此,本文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教學內容為例,結合學生的現實狀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從四個方面探討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策略。
一、運用生活實物,啟發學生知識認知
小學生正處于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新鮮事物樂于探索的階段,他們對生活中的事物有著天然的敏感性。因此,在將生活化教學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時,教師應充分利用該階段學生這一特點,通過將數學概念與生活事物緊密地聯系起來,啟發學生知識認知,促進他們實現對數學概念的全面認知和深刻理解。
以“認識1~5”這部分知識教學為例。在進行該部分知識的教學之前,教師可為學生搜集一些他們在生活中常見且易于理解的物品。如蘋果、書本、鉛筆等,每種物品準備1~5個不同的數量。在課堂的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十分有趣的數字朋友。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你們看,講臺上擺著的這些物品就可以用它們來表示呢!”教師邊說邊將提前準備好的物品隨機擺放在講臺桌上,對學生說:“你們看,講臺桌子上都有些什么?”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增強課堂互動。接著,教師可向學生提出“每樣物品各有幾個?”“你能將這些物品分類擺放好嗎?”等問題,并隨機選擇學生進行操作實踐,鼓勵他們根據物品的類型對其進行分類,并再次確定每種物品的數量,強化學生對1~5的認識與理解。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整個課堂氛圍變得生動有趣,也讓學生在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中鍛煉了觀察能力,提高了思維水平。
二、構建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構建教學情境,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因此,在將生活化教學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構建生活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充分感知到學習的樂趣。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更為準確、快捷地感知、理解和運用知識,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以“已知兩數,求相差數”這部分知識教學為例。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問題:“周末,多多跟著爸爸參加了一場書畫展,這個展覽一共展出了25幅書法作品,展出了34幅繪畫作品。請問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一共有多少幅呢?”當學生回答出25 + 34=59(幅)這一答案后,教師可這樣說:“根據這個題目,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請跟你的同桌一起討論一下吧!”在此階段,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學生的交流當中,并鼓勵學生開動腦筋進行“問題設計”。例如,有的學生提問:“可以算一算書法作品比繪畫作品少幾幅?”還有的學生提問:“繪畫作品比書法作品多幾幅?”此時,教師可順勢引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以及“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多少”兩個探究知識點,展開具體知識內容的詳細講解。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與運用“相差數”知識,也在激發學生學習探究欲望的同時,培養了他們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三、設計生活問題,活化學生學科思維
數學教學的最終指向不僅是要讓學生扎實地掌握知識,更是要全面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換句話說,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應用知識,用它們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將生活化教學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生活問題的方式,高效引導學生思考運用知識尋求答案的方法,從而全面活化他們的學科思維,促進他們的能力發展。
以“6~9的加法”這部分知識教學為例。當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與講解掌握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和方式之后,教師可以在隨堂練習階段為學生提出多種結合實際生活的數學問題,以此考察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活化他們的學科思維。問題一:小明在超市里買了5個蘋果,由于超市在進行“滿五贈一”的活動,問小明最后會得到幾個蘋果?問題二:池塘里有8只小鴨,又游來了1只小鴨,現在池塘里一共有幾只小鴨?問題三:樹上有3只小猴子,樹下有4只小猴子,問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此時,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與計算。待學生完成上述問題之后,教師再隨機選擇學生進行答案分享,并讓其詳細講解自己的解題思路,實現相互促進、相互啟發。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活性,教師可在下一階段的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布置“你來出題”的任務。例如,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不同的圖畫,學生根據圖畫內容設計“應用題目”,其他學生對該名學生設計的題目進行思考與解答。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熟練掌握6~9的加法運算知識,也強化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進一步活化了學生學科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水平。
四、布置生活作業,促進課堂教學延伸
作業是數學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鞏固知識、查漏補缺等積極作用。在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忽視了“做中學”“學中做”以及學生對作業興趣的激發,導致學生抵觸作業,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收效甚微。而在將生活化教學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對作業的“生活化處理”實現對課堂教學的延伸。這不僅是對“雙減”政策理念的踐行,也能夠在大大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基礎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增效提質。
例如,在完成“認識0”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項有趣的生活觀察探究作業。例如,“探索生活中的‘0’”。學生可以在家、學校、社區等多個場所尋找“0”,通過拍照或畫畫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填寫到教師提前發放的“觀察探究作業(如表1)”中,要求學生將找到的“0”都簡要說明其在某一個特定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待學生完成該項作業之后,教師可以在下次上課時讓學生進行成果展示。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可以呈現自己拍攝的照片,也可以展示自己繪制的畫作,還可以直接通過記錄表進行解釋說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學生相互之間進行互動提問,共同探討“0”在不同環境中的異同之處。以此進一步深化學生對“0”在生活中廣泛運用的認識,了解“0”的特殊作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堂延伸。

總而言之,數學是一門既重要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科。其本身所具有的抽象化、理論化特點,需要學生運用自身的縝密邏輯展開思考與探究才能實現對知識的真正獲取。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思維能力尚不完善,對待任何事物依賴于直觀感受,這也是為何大部分學生認為數學難學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展開教學實踐,一則能夠改變傳統課堂的固定化教學模式,使數學知識變得有趣味;二則為學生搭建了一座與數學知識溝通的橋梁,使數學知識變得更簡單;三則為學生打造了一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平臺,實現了學以致用。因此,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價值,積極探究其更為多元化的運用策略,促進學生的能力進步與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