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班文化盛行,沒時間消費?3月16日,中央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下稱《方案》),提出“保障休息休假權益”,包括鼓勵帶薪年休假與小長假連休,實現彈性錯峰休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置中小學春秋假等。
這份《方案》的內容還包括:科學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多措并舉穩住股市。2025年提高部分學生資助補助標準。推進多層建筑加裝電梯和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優化營業性演出、體育賽事和各類大型群眾性活動審批流程。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分年限保障“久搖不中”無車家庭購車需求,等等。
“育兒補貼、勞動工資等政策,相關職能部門正在積極加緊制定和推出,后續會陸續出臺。”3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方案》相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中國已連續十余年穩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最大網絡零售市場。與此同時,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國內)消費者信心和預期偏弱、部分消費需求未充分滿足、消費環境有待優化等問題仍客觀存在。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一攬子提振消費的政策,絕不是簡單的應急之策。中國面臨兩大消費問題:一是消費不足,消費增速放緩、消費對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下降等;二是更深層次的消費率過低問題,這可能需要在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進行結構性調整,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福利提升,大幅度提高消費占比,進一步擴大國內大市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然而,2023年中國消費同比增速為7.2%,相較而言,這兩年,消費增速有所放緩。2025年,中國經濟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特朗普關稅與出口變動,擴內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前,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一份研報中指出,假設中國公共消費率回升到全球平均水平,中國公共消費每年還有約1萬億元的提升空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2025年重點任務之首。此次《方案》出臺經過了30多個部門的會商和反復論證。李春臨介紹,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證監會、教育部、衛健委、農業農村部等,也都在積極謀劃相應的政策。諸如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范圍、農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動等,相關職能部門正在積極推進。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近兩年,中國經濟面臨著需求不足的壓力,不是投資不足,而是消費不足。從與國際比較看,中國居民實際最終消費占GDP比重較全球平均水平低約20個百分點。用購買力平價口徑,同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在與中國大體相同發展階段比較,中國的家庭消費、服務消費和最終消費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差距。
劉世錦指出,現階段中國的消費不足,是一種結構性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總體偏低且內部差距很大。
二是城市化水平偏低、質量不高。服務消費,特別是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發展型消費,很依賴集聚效應和規模經濟。在傳統的農村和水平不高的縣城,這方面的消費,往往有錢也花不出去,當然更多的情況是缺錢。
三是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目前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約4億人,相對低收入群體有9億人。中等收入群體沒有過半,從國際經驗看,在中速增長期的后半程就容易出現需求不足。
劉世錦表示,對目前的消費不足問題,要明確重點痛點:
第一,消費不足的重點是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社保、養老等與基本公共服務相關的發展型消費不足;第二,從人群上說,城市居民面臨著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壓力,但缺口最大的還是農村居民,重點是近3億農民工、近2億進城農民工;第三,從體制機制政策看,實質上還是由來已久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要通過以人為中心、發展權利平等的城市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為主線的結構性改革找到破題之道。
此次《方案》按照增收減負、高質量供給,優化消費環境等政策思路,提出了30條政策舉措,提出七大行動,包括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供給端的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消費品質提升行動,及外部環境端的消費環境改善提升行動、限制措施清理優化行動等等。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符金陵在發布會上介紹,2025年,財政部將進一步強化醫療、教育、養老、就業保障,支持提升居民消費能力。2025年,中央財政安排就業補助資金667.4億元。
同時,支持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加之,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達到每人每年700元。2025年,中央財政加大中央本級教育支出和對地方的教育轉移支付力度。
通過提高部分學生資助標準、擴大政策覆蓋面,延續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免息和本金延期償還政策,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等,減輕學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壓力。
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繼續加力擴圍。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司長李剛在會上介紹,“加力”就是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支持資金力度由去年的1500億元增加到3000億元。“擴圍”方面,一是增加了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手環)三類數碼產品的購新補貼政策;二是將汽車報廢更新舊車范圍擴大到符合條件的國四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以及2018年底前登記注冊的新能源乘用車;三是將家電以舊換新產品從8+N增加到12+N,增加了凈水器、洗碗機、電飯煲和微波爐,同時地方可以結合自己實際增加品類;四是在對家裝廚衛“煥新”所用的物品和材料繼續給予補貼的同時,鼓勵地方探索以裝修合同為依據開展補貼。
據了解,消費品以舊換新首批810億元已經于1月初下達到地方。截至3月16日,全國汽車以舊換新申請量合計超過132萬份;消費者購買12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產品超過2600萬臺,4100多萬消費者申請了5100萬件的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
新聞發布會上,有媒體提問,中國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方面還會擴大到其他產品嗎?“我覺得不妨看看實施效果,再決定下一步的政策。”李春臨說。
服務消費也是中國消費的一大增長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擴大健康、養老、托育、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如何推進服務消費發展?李剛介紹,商務部將圍繞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加快健全服務消費“1+N”政策體系,第一,完善家政服務消費、旅游消費、數字消費、體育消費等領域支持政策。第二,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第三,搭建促進平臺,開展“服務消費季”“中華美食薈”“跟著電影品美食”“跟著賽事品美食”等活動。此外,改善消費環境。制修訂一批餐飲住宿、養老家政、文化娛樂等領域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提升服務業標準化規范化水平等等。
中央促消費方案出臺后,各地方案也陸續公布。
3月16日,浙江省政府公布的《大力提振和擴大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將在結婚生育、優學優教、醫療保障、養老助老等方面,實施居民減負行動。比如,浙江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放結婚消費券、托育券。2025年,浙江計劃新增公辦普通高中新生學位2萬個,為持有居住證的農民工隨遷子女100%提供義務教育公辦學位。浙江將為全省重點人群免費開展結直腸癌篩查;為全省6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
日前,廣東出臺《廣東省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進老年人福祉實施方案》,便明確要壯大銀發經濟市場規模,激發釋放消費潛力。方案提出開展消費促進行動,如將老年產品和服務納入各級促消費政策范圍,支持各地通過消費券、體驗券等方式推進銀發經濟消費。
李春臨表示,接下來也將指導地方加強對夜間消費集聚區域活動場地、交通運力、臨時停車位等配套保障,簡化促銷活動、社區集市等審批流程,推廣跨部門聯合監管以減少對大眾消費場所的影響等,為消費新業態成長“保駕護航”。
劉元春分析指出,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需要穿越周期、穿越短期問題進行中長期布局。當下的解決之道與簡單進行消費刺激不一樣,必須對深層次的收入分配體系、深層次的保障體系進行提升,對各方面的一些基礎性參數進行調整和改革。目前,中國推出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是分層級、分類別的,既有以“兩新”為主體的消費刺激政策,又有培育消費能力的一些收入政策,更有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消費結構提振的相應改革政策。
這不是應急之策,而是固本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