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探索江蘇省興化市小麥播期播量效益協同栽培技術,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對小麥生長發育、產量及效益的影響,于2023年在興化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對鎮麥18進行了5種不同播期播量試驗。結果表明:1)播期影響小麥生育進程,隨著播期的推遲,出苗期、拔節期、抽穗期、成熟期等生育期依次推遲;2)播期越晚、播量越高,株高先上升后下降、667 m2總莖蘗數越少;3)每穗粒數、千粒重、實際產量隨著播期的推遲逐漸減小。4)本試驗條件下,鎮麥18在興化市的最佳播期為10月28日前后,播量為每667 m2在7.5 kg左右,其產量和效益表現最優。
關鍵詞 播期;鎮麥18;產量;播種量;江蘇省興化市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5.003
興化市位于江蘇省中部,里下河地區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適宜,雨量充沛,全年平均無霜期215 d,年均降水量1 000 mm以上,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小麥作為興化市一年兩熟種植模式下的主栽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7萬hm2以上[1]。
不同播期是影響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適期播種可適當節約播種量,有利于形成壯苗、提高成穗等。過早播種,冬前長勢旺易遭受凍害;過晚播種播量大,苗弱,生長量不足,群體結構差易導致減產[1-2]。播期播量同時也受品種、地域、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隨著異常天氣頻發、肥水條件改善和種植方式提升,應該適當協調小麥播期播量,以達到小麥生產量質效協同發展的目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23年在興化市現代農業產業園進行,前茬為水稻,秸稈全量還田,土壤為勤泥土,肥力中等偏上,有機質含量29.3 g·kg-1,全氮1.93 g·kg-1,速效磷27.2 g·kg-1,速效鉀144 mg·kg-1。
1.2" 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鎮麥18,為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科所選育的品種,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的江蘇、安徽等地區種植。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置5個播期處理,分別為10月28日、11月3日、11月9日、11月17日、11月24日,每個播期設置3次重復。小區采取隨機區組排列,共15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為66.67 m2,各小區間隔0.5 m,采取人工條播,播種量為每667 m2分別為7.5、9、12、15、18 kg。其他栽培措施保持同大田一致。
1.4" 田間調查
1.4.1" 生育期及農藝性狀調查
分別記錄各播期小麥出苗期、分蘗期、拔節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別在11月25日、12月20日、1月20日、2月10日、2月20日、3月10日、3月20日、4月10日和5月10日前后,進行田間觀測,分別記錄主莖葉齡、高峰苗、總莖蘗數、單株分蘗數、單株次生根等農藝性狀。
1.4.2" 產量及構成因素調查
每個小區在成熟期隨機選取9 m2,分別測定667 m2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并對每個小區進行實際測產,換算為含水率13%時的千粒重和產量。
1.5" 數據處理
采用WPS office 20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及制表,采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及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小麥的生育期、葉齡及株高
由表1可知,隨著播期的推遲,鎮麥18出苗時間增長,出苗間隔從5 d增加至27 d,拔節期、抽穗期、成熟期也隨著播期推遲而推遲,其中拔節期相差5~11 d,抽穗期相差3~10 d,成熟期相差1~5 d。生育進程隨著播期的推遲逐漸縮短,全生育期也隨著播期的推遲從214 d縮短至192 d,其中處理1的生育期最長為214 d,處理5的生育期最短為192 d。各處理間成熟期差異不大,處理1成熟期最早為5月29日,處理5成熟期最晚為6月3日;隨著播期的推遲,不同處理小麥從出苗至成熟的時間逐漸縮短,生育進程逐漸加快,生長量逐漸減少,主要表現在葉齡及株高,處理1、2、3的主莖葉齡均能生長至11葉,而處理4、5的葉齡僅能生長至10葉;同時隨著播期的推遲,小麥株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處理3的株高最高為74.47 cm,隨著播期的推遲處理5降低至70.67 cm。播期推遲,小麥的葉齡、株高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生長量不足,對產量可能會產生一定影響。
2.2" 不同處理小麥的莖蘗數
由表2可知,隨著播期的推遲,播量也逐漸增大,不同處理間基本苗也隨著播量增大逐漸提高,其中處理5最晚、用種量最大,基本苗達到26.2萬/667 m2;處理1的用種量最少,基本苗也有13.1萬/667 m2。高峰苗隨播期的推遲呈現先增加再降低的趨勢,其中處理4的高峰苗最高為81.2萬/667 m2;較處理1高18.9萬/667 m2,處理1的高峰苗最低62.3萬/667 m2。不同處理小麥成穗呈現先上升再下降的趨勢,成穗總體相差不大,處理4、5由于播期過遲,成穗下降較快。但是成穗率隨著播期的推遲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處理1成穗率最高為57.0%,處理5最低為43.8%,由于中間處理高峰苗較高成穗下降幅度低于高峰苗,所以呈現與高峰苗相反的趨勢。分蘗成穗率隨著播期的推遲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且下降幅度較大,處理5的分蘗成穗最低僅有15.8%,處理1的分蘗成穗最高在45.5%。成穗是小麥產量的主要構成因素,不同處理對分蘗、成穗均有影響,播期早提升了分蘗成穗率,降低了用種量,減少種植成本的同時增加產量。
2.3" 不同處理對溫光資源的利用
隨著小麥播期的推遲,全生育期逐漸變短;累計>0 ℃積溫及累計日照時數隨播期的推遲而減少,其中處理1積溫最高,達到2 175.2 ℃,處理5積溫最低為1 890.6 ℃;降雨量隨著播期的推遲先升高再降低,處理2的降雨量最大為468.3 mm;不同播期全生育期日均>0 ℃積溫、日均日照時數差異不大,日均>0 ℃積溫相差0.5 ℃,日均>0 ℃積溫最高為處理2,為10.2 ℃;日均日照時數相差0.2 h,最低為處理5,由于處理1生育期最長,日均日照時數為5.6 h,處理5由于生育期最短,日均日照時數最高為5.4 h。
由表3可知,前4個處理出苗天數相差1~3 d,處理2出苗期比處理1差1 d,主要是由于有降雨過程,降雨量達到22.3 mm,有效促進出苗;處理5出苗期最長達到27 d,主要是由于11月下旬開始大幅度降溫,日均積溫僅有6.4 ℃。出苗至拔節期累計>0 ℃積溫、累計日照時數隨著播期的推遲先增加后降低,為處理2、處理3的營養生長提供了充足的光溫條件,為后期產量增加奠定了基礎。拔節至抽穗期生育期天數隨著播期的推遲逐漸縮短,日均>0 ℃積溫逐漸升高,累計>0 ℃積溫、累計日照時數隨著播期的推遲逐漸減少。抽穗至成熟期生育期天數基本一致,在47 d左右,日均>0 ℃積溫差異不大,不同處理處理間生育進程逐漸縮短。經過相關性分析,生育期與累計>0 ℃積溫、累計日照時數及降雨量相關性較高,達到極顯著正相關。
2.4" 不同處理對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的影響
由表4可知,每667 m2穗數隨著播期的推遲呈現先上升再下降的趨勢,處理3穗數最多,為36.8萬穗,處理5穗數最少,為34.5萬穗,成熟期有效穗差異不大,隨著播期推遲,用種量增加,但是用種量增加所產生的增穗效應小于播期推遲帶來的減穗效應。每穗粒數隨著播期的推遲逐漸降低,處理1每穗粒數最多,為42.9粒,處理5每穗粒數最少,為33.1粒,處理3、處理4每穗粒數之間差異不明顯。千粒重隨著播期的推遲逐漸減小,處理1千粒重最高,達到47.4 g,處理5千粒重最小僅42.0 g。實際產量隨著播期的推遲逐漸降低,每667 m2產量從處理1最高的581.8 kg下降至處理5最少的462.4 kg,隨著播期推遲產量減少的幅度逐漸增大。與處理1相比,處理5產量下降最高為119.4 kg。隨著播期推遲導致日均減產量逐漸升高,相較于上一個處理,處理5的日減產幅度最高,達到7.8 kg·d-1,處理2的日均減產量最小,為1.2 kg·d-1,播期越晚減產越嚴重。由于播期推遲,每穗粒數、千粒重等產量構成因素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最終導致實際產量均隨著播期的推遲逐漸減小,且處理對產量的減少效應隨著播期的推遲逐漸增大,早播有利于小麥產量的提升。
2.5" 不同處理小麥的效益分析
由表5可知,播期對小麥的效益有較大的影響,隨著播期的推遲,鎮麥18的產量、每667 m2總收益、凈效益均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其中處理1的總收益最高,為1 419.6元,產量下降導致處理5的總收益最低為1 128.3元。物化成本與大田管理一致,且用量用工基本相同,據統計,每667 m2平均成本約695.0元,所以隨著播期推遲產量降低,凈效益也逐步降低,其中處理1凈效益最高為724.6元,處理5的凈效益最低為433.3元。通過對相鄰播期凈效益之間比較發現,隨著播期的推遲,每晚播1 d凈效益損失就越大,損失從處理2的2.9元·d-1提升至處理5的22.2元·d-1。由以上分析可知,早播不僅可以增加鎮麥18的產量,凈效益也隨之提升,晚播時間越晚,損失越大,損失幅度越大。
3" 討論與結論
通過試驗分析不同處理對小麥生長發育、產量效益的影響,發現不同處理對小麥生育進程無顯著影響,隨著播期的推遲,出苗期、拔節期、抽穗期、成熟期依次推遲,小麥全生育期逐漸縮短。播期越晚,主莖葉齡越小,株高越低。播種越早基本苗越低,成穗越高,分蘗成穗率越高。但隨著播期的推遲,高峰苗呈現先升高再降低的趨勢,而成穗率則呈現相反的趨勢。與周航等研究結果一致[2],處理影響葉齡、株高、分蘗等。隨著播期的推遲,產量、效益、凈效益均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不同處理的產量構成因素也隨著播期的推遲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每晚播1 d,產量及效益下降幅度增大。處理主要通過影響穗數、穗粒數、千粒重而影響實際產量[3]。前人關于播期對小麥產量的影響結論存在較大差異,主要是由于處理設置導致,本研究中的早播設置,實際處于興化市的小麥適播期(10月25日至11月5日)內,因興化市大面積水稻成熟收獲期推遲,水稻讓茬晚,所以本試驗早播設置為10月28日,結果與前人研究存在差異。
綜合分析本試驗結果,播期播量對產量及效益產生不同的影響,通過試驗表明鎮麥18在興化市的最佳播期為10月28日前后,每667 m2播量在7.5 kg左右,其產量和效益表現最優。后期可通過合理的水肥運籌試驗及栽培管理措施研究為鎮麥18實現高產高效栽培提供更加精準的指導服務,實現量質效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左西龍,王正波,陳春生等. 興化市小麥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 [J]. 農技服務, 2023, 40 (11): 99-102.
[2] 周航,楊秀梅,劉梅等.不同播期對淮麥33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23(1):18-24.
[3] 金彥剛,丁錦峰,袁權等.播期和密度對江蘇淮北強筋小麥籽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22,38(18):1-7.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4-09-25
基金項目:泰州市“鳳城英才計劃”農技推廣專家科研資助項目;江蘇現代農業(稻麥)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JATS[2023]282);興化市小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
作者簡介:左西龍(1991—),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E-mail:xilong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