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廣西北部灣地區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濱海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以北海市為例,對北部灣經濟區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分析了北海市在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的現實情況與存在問題,提出了“優化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結構,完善商業化育種體制機制,發展濱海特色農業精深加工,增強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加強濱海特色農業品牌打造,強化濱海特色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積極推動濱海特色農業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 濱海特色農業;農業可持續發展;北部灣經濟區;廣西北海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5.028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沿海地區作為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橋梁,其經濟發展日益受到關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面向東南亞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的橋頭堡。該區域擁有豐富的富硒土壤等自然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濱海特色富硒功能農業、海洋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北海市考察時指出,“要建設好北部灣港口,打造好向海經濟”“要著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發展富硒農業”[1]。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將海洋強國建設作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和重要任務[2]。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廣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發揮自身優勢,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解放思想、創新求變,向海圖強、開放發展,努力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隨著我國實行更加開放的經濟政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成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對接國家“一帶一路” 發展,欽州、北海、防城港3市成為承接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節點,成為與東盟國家開展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帶[3]。因此,探索北部灣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路徑,對于促進該區域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提高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通過分析北部灣濱海特色農業的現狀與優勢,以北海市為典型案例,梳理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進而提出針對性的發展策略與建議,期望能夠為北部灣濱海特色農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該地區農業經濟的繁榮與進步。同時,也為其他地區濱海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共同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1" 發展現狀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于2008年批復成立,由南寧、欽州、北海、防城港、玉林、崇左6市構成,包含了廣西沿海3市。《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將區域建設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和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示范區。依托與東南亞國家陸海相連的區位優勢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政策的實施,北部灣經濟區在廣西區內的經濟占比不斷上升[4]。北部灣區域發展活力穩步釋放,2022全年北部灣經濟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 120.1億元,增速明顯(見表1)。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位于廣西南部,面向北部灣海域,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平原土地肥沃,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南亞熱帶資源,為發展濱海特色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北部灣地區堅持綠色養殖和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推進建設一批漁業特色養殖、工廠化養殖、深水網箱養殖等現代化海洋產業,發展特色農業優勢產業,有力推動了北部灣地區向海產業的發展[5]。該地區還積極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富硒農業、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通過支持茶葉、中藥材、蠶桑、畜牧、漁業等產業發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特別是濱海特色農業,如海水養殖、海洋捕撈等產業,已成為北部灣經濟區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漁業、養殖業、富硒功能農業、特色農業的發展,為北部灣地區向海經濟注入了活力。
2" 案例分析——以北海市為例
近年來,廣西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得到了高度重視,自治區政府對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廣西農業產業不斷趨于特色化,特色農業產業得到不斷發展,規模得到了進一步擴大,涉及的行業越來越多。以北海市為例,其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特點。
2.1" 發展概況
北海市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如多樣的魚類和珍珠養殖基礎,且海產品中硒含量較高,這為其濱海富硒功能農業及特色農業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北海市在農業科技創新和品牌打造上也較為領先,推動了漁業、珍珠養殖等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尤其是北海市設施漁業蓬勃發展,全市珍珠和大蠔養殖1 193 hm2,深水網箱養殖用海2 807 hm2,建成深水網箱1 993口標準箱,小棚對蝦養殖1.2萬個,陸基圓池1 995個。工廠化養殖水體4.48萬m3,建成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1個。其中,北海市銀海區是名副其實的漁業重鎮,所在的北部灣漁場為我國四大漁場之一。近年來,銀海區堅持向海而興、向海圖強,一方面大力發展海洋漁業,發展遠洋捕撈和深海養殖,“藍色糧倉”年年喜獲豐收;一方面積極扶持漁民進行陸基、蝦塘養殖等,形成海陸統籌的多元發展態勢。與此同時,銀海區突出漁港特色,建設濱海漁旅融合發展帶,打造人文薈萃的美麗漁港,持續為北海建設增品質添魅力。北海市202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9.82億元、增長4.3%,其中,漁業產值220.76億元、增長3.6%,種植業產值98.55億元、畜牧業產值39.68億元、林業產值7.65億元、輔助性活動產值13.18億元;水產品總量125.65萬t,占全廣西的33.34%。相比之下,欽州市和防城港市雖然同樣具備發展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的潛力,但在海洋資源豐富度、農業科技水平及品牌知名度上與北海市存在一定差距。欽州市更側重于大蠔、荔枝等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延伸,而防城港市則在肉桂、八角等香料作物上有顯著優勢。3市雖各有千秋,但北海市在濱海特色農業產業上的綜合優勢更為突出。
2.2" 主要做法
2.2.1" 注重政府引導,逐步完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
《北海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立足新發展階段,根據北海市農業農村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及特色,牢牢把握鄉村全面振興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主題,找準整體發展定位,堅持陸海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積極融入和服務農業“雙循環”,加快構建區域協調、城鄉聯動、梯度有序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格局。廣西在各個時期,也針對性制定了系列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政策,包括《關于加快推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廣西“10+3”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提升行動》《廣西加快推進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等,各地市區縣也根據地區特點制定了相應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政策,這為廣西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2.2" 深挖北海特色農業產業資源,為濱海特色農業打下堅實基礎
1)大棚果蔬產業快速發展。北海市近年相繼引進了陽雀湖、壯三彩、新佳恒等多家行業龍頭企業投資發展大棚果蔬產業。目前,北海全市大棚果蔬面積超2 667 hm2,規模排名全區第一。
2)設施漁業蓬勃發展。截至2023年,全市珍珠和大蠔養殖1 193 hm2,深水網箱養殖用海2 807 hm2,建成深水網箱1 993口標準箱,小棚對蝦養殖1.2萬個,陸基圓池1 995個。工廠化養殖水體4.48萬m3,建成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1個。
3)設施畜牧業引領綠色發展。北海市先后引進東方希望、牧原集團生豬養殖龍頭企業入駐,投資建設2個百萬生豬養殖項目,目前,兩大企業的一期項目均已投產。引進蛋雞養殖行業龍頭企業鳳集集團,在銀海區投資建設了100萬枚高品質蛋雞養殖項目。
2.3" 存在的問題
北海市濱海特色農業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小散弱”問題仍然突出,短板十分明顯。
2.3.1 產業結構不優,特而不大、大而不強問題突出
北海市的農業產業雖然有一定的特色,但這些特色往往沒有形成足夠的規模,導致“特而不大”。同時,即使某些產業規模較大,但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如技術創新、品牌塑造等,使得這些產業“大而不強”。這種產業結構的不優化,限制了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升級。
2.3.2" 商業化育種體制機制不健全,種業企業“小散弱”問題有待解決
種業是農業的基礎,但北海市的商業化育種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導致種業企業的發展受到制約。種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分布零散,實力較弱,難以形成有效的育種體系和品牌效應。這不僅影響了種子的質量和產量,也制約了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3.3 農業精深加工企業少,加工品類不多
北海市的農業產業中,精深加工企業數量較少,加工品類也相對單一,尤其是富硒海產品的精深加工薄弱,使得農產品的附加值較低,難以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同時,由于缺乏精深加工環節,農產品的保質期和品質也受到影響,不利于市場的拓展和消費者的接受。
2.3.4 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產業鏈條短、經濟效益差、競爭能力弱
北海市農業產業中的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明顯,這些企業往往規模不大、實力不強,難以形成有效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導致農業產業的整體經濟效益較差,競爭能力也較弱。在市場競爭中,這些企業往往處于劣勢地位,難以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2.3.5 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造難度較大
北海市擁有一些特色農產品,但由于品牌打造難度較大,這些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并不高。同時,特色優勢農產品的分等分級、冷鏈運輸、加工配送等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也相對滯后,使得農產品的品質和口感難以得到保障,也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和忠誠度。
3" 實現路徑
3.1" 優化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結構,提升濱海特色產業規模與實力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應聚焦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蠔、象鼻螺、文蛤、花甲螺等特色貝類底播或浮筏養殖,金鯧魚、叉尾魚、沙蟲等特色水產養殖業膠南珠產業、特色濱海鄉村旅游業等,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引導,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同時,加強技術創新和品牌塑造,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通過舉辦農產品展銷會、建立電商平臺等方式,拓寬銷售渠道,實現特色產業從“特而不大”向“特而強大”轉變。此外,要新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積極推動休閑漁業、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快速發展,積極創建北海現代漁港經濟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一產提質升級。
3.2" 完善商業化育種體制機制,培育濱海特色農業種業龍頭企業
應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鼓勵種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要積極引進四類“500強”企業、區外重點龍頭企業、行業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強優企業。培育種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引進先進技術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進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發展深遠海養殖。同時,要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堅持“種子、種苗、種禽、種畜”系列基地和“1+N”種業發展思路,加大種業招商力度,引進有實力的企業、科研院校落戶,開展種質資源創新研發、智能化、信息化相關工作,著力建設“亞熱帶種業銀海區研發繁育中心”,不斷發展壯大水產種苗培育。
3.3" 發展濱海特色農業精深加工,打造優勢特色加工產業集群
加大對農業精深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重點打造糧油、糖料蔗、果蔬、肉蛋奶、水產品、香料、林木、珍珠、富硒海產品精深加工等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聚集,培育設施果蔬、海產品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布局建設糧油、制糖、果蔬、月餅、海鴨蛋、畜禽產品、富硒海產品、林木加工等8大農產品加工聚集區。通過開發多樣化的加工品類,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拓寬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同時,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確保加工產品的安全和品質。
3.4" 增強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延長濱海特色農業產業鏈條
重點扶持一批具有潛力的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幫助企業擴大規模、提升實力。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例如,在北海市閘口鎮建設海鴨標準化養殖基地,形成以閘口、沙崗、西場、廉州等沿海鄉鎮為主的海鴨蛋產業基地。圍繞“一海兩陸”,重點發展海洋重力式網箱養殖、陸基循環水產養殖,統籌改造近岸池塘,發展小拱棚對蝦養殖,打造特色漁業,形成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提高廣西北部灣區域濱海富硒功能農業及特色農業產業的整體經濟效益和競爭能力。同時,加強龍頭企業的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5" 加強濱海特色農業品牌打造,推動形成廣西“桂字號”品牌
加大對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宣傳力度,立足縣域產業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著力打造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通過舉辦品牌推介會、建立品牌展示中心等方式,加快特色品牌培育,打造南珠、羅漢松、海鴨蛋等10大農業品牌,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強化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的示范引領作用,提升農產品價值。推進海鴨蛋、北海海鮮、雞嘴荔等全產業鏈發展。推進海鴨蛋生產、加工、銷售規模化建設,打造全產業鏈和區域公用品牌,同時支持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強化商業品牌打造;此外,應加強特色優勢農產品的分等分級、冷鏈運輸、加工配送等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確保產品的品質和口感。通過完善農產品追溯體系,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3.6" 強化濱海特色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大力發展濱海特色農業產業,助推鄉村振興事業。1)做好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與本地鄉村經濟發展、建設、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村鎮總體規劃及交通、農業、水利、林業、畜牧業、養殖業等發展規劃的無縫對接,形成“多規合一”的特色農業產業規劃體系。2)加強濱海特色農業產業與富硒功能農業及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的核心作用,帶動北海地區鄉村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實施“濱海特色農業產業+林業、旅游業、教育培訓……”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條,不斷培育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形成濱海特色農業產業經濟新的增長極。
參考文獻:
[1] 廣西人的發展經濟學研究會課題組,王政武.廣西向海經濟賦能雙循環經濟發展:機理、困境與路徑[J].市場論壇,2021(8):4-14.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22(21):4-35.
[3] 覃松明.廣西沿海三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21.
[4] 張書睿,陳磊.區域視角下試析北部灣經濟區同成渝城市群協調發展[J].中國投資(中英文),2024(Z6):74-76.
[5] 劉光琳.北部灣:特色農業“乘風破浪”拓開向海經濟“大門”[J].農家之友,2020(10):2-8.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4-10-10
基金項目:科技先鋒隊“強農富民”“六個一”專項(桂農科盟202414);廣西農業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專項(桂農科2023ZX08、桂農科 2020YT039);廣西壯族自治區重大人才(八桂青年拔尖人才)項目(GXLYX20241015)。
作者簡介:李佳展(1999—),在讀碩士,主要從事鄉村振興與農村發展研究。E-mail:1652820010@qq.com。
*為通信作者,農夢玲,E-mail:mengling189@126.com;劉永賢,E-mail:liuyx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