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會澤縣地處滇東北高原,氣候條件適宜,是云南省重點肉牛養殖基地??茖W的繁育改良技術是提高肉牛品種質量、增強產業競爭力的關鍵。為促進會澤縣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從母牛發情鑒定、人工授精、妊娠分娩管理及飼養環境優化等方面概括肉牛繁育改良技術要點,并提出建立育種中心、加強人才培養、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及完善政策扶持體系等配套措施。
關鍵詞 肉牛養殖;肉牛繁育;改良技術;云南省會澤縣
中圖分類號:S8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5.037
會澤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金沙江東岸、曲靖市西北部,東鄰宣威市、貴州省威寧縣,南與沾益區、尋甸縣毗鄰,西接東川區、巧家縣,北與魯甸縣接壤。全縣東西最大橫距84 km,南北最大縱距138 km,總面積5 886 km2。會澤縣處于滇東北高原烏蒙山脈主峰地帶,地形以山地為主,海拔在695~4 017 m,為典型的溫帶高原季風氣候。作為云南省重要的肉牛養殖基地,會澤縣年出欄肉牛超過25萬頭,肉牛產業綜合產值高達65億元。簡要分析會澤縣肉牛養殖現狀,概括肉牛繁育改良關鍵技術,并提出配套措施,對于推動該縣乃至整個云南省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會澤縣肉牛養殖現狀
會澤縣素有“云南肉牛之鄉”的美譽,是云南省重點肉牛養殖基地。該縣擁有悠久的肉牛養殖歷史,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肉牛繁育體系。經過40多年的發展,會澤縣肉牛存欄數、出欄數在云南省內穩居首位,在西南地區也名列前茅,先后獲得“全國十佳秸稈養畜示范縣”“全國肉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縣”等殊榮。2023年,會澤縣牧業年產值947 482萬元,同比增長4.7%。全縣肉牛存欄60.13萬頭,出欄25.02萬頭,綜合產值高達65億元。為實現從“賣肉?!毕颉百u牛肉”轉型升級,會澤縣于2024年新建日均交易量可達20萬頭、日屠宰加工能力300頭的大型肉牛交易市場和屠宰加工廠,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為實現鄉村振興、做大做強本土特色肉牛產業奠定了基礎。
2" 會澤縣肉牛繁育改良關鍵技術
2.1" 母牛發情鑒定
2.1.1" 外部觀察法
外部觀察法是通過觀察母牛的外在行為和生理變化,判斷其是否處于發情狀態。在母牛發情期,通常能夠觀察到一些明顯的外部征兆,如精神亢奮、活動增多、常伏臥、陰唇腫脹充血及陰道分泌黏液增多等。根據這些外部特征變化,結合母牛的發情周期規律,可初步判斷母牛是否進入發情期[1]。當母牛出現上述發情癥狀時,可放入試情公牛,若母牛表現出允許公牛爬跨的姿態,則基本可以確認其處于發情盛期,此時是人工授精的最佳時機。
2.1.2" 直腸檢查法
直腸檢查法是一種更精確、直觀的母牛發情鑒定方法。操作時,檢查人員需要將手臂伸入母牛直腸,通過直腸壁觸摸卵巢和子宮,判斷母牛發情周期和卵泡發育情況。在發情期間,母牛子宮會變大、發硬并下垂,卵巢上可觸及發育成熟的卵泡。一旦檢測到這些變化,即可初步判定母牛處于發情期。該方法雖操作略顯復雜,但準確性較高,可有效輔助外部觀察,更精準地確定母牛的發情階段。
2.2" 母牛人工授精
2.2.1" 授精時機掌握
母牛在達到性成熟和體成熟前,禁止進行配種,以免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一般情況下,母牛在18月齡、體質量達到400 kg時,生理發育已基本成熟,此時開展配種工作較為適宜。過早進行配種會影響母牛的生長發育,影響其今后的繁殖能力和使用年限,甚至會對后代的活力和繁殖潛力造成不利影響[2]。母牛進入發情盛期12~15 h后是排卵的高峰期,此時進行人工授精,受胎率最高。養殖人員需要密切觀察母牛的發情特征,結合直腸檢查等方式,精準把握發情周期,待母牛進入發情中后期時再實施人工授精。如果時機掌握不當,過早或過晚均會導致受精效果大打折扣。
2.2.2" 授精操作要領
人工授精操作需要遵循嚴格的技術規程,對器材消毒、精液解凍、輸精姿勢和深度等都有嚴格要求。操作前,需要對授精槍、導管等設備嚴格進行消毒。解凍精液時,需要將冷凍精液管快速取出并置于37 ℃水浴中解凍,并在解凍后5 min內完成輸精。輸精時,需要將母牛固定在授精臺上,操作人員經消毒后自母牛肛門側伸入右手,沿子宮頸導管緩緩將精液注入子宮體部位置。全程需要動作柔和,避免對母牛生殖器官造成損傷。輸精結束后,靜候片刻并做好記錄。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執行,保證無菌狀態,才能保證精液存活率,從而提高受胎率。
2.2.3" 授精后管理
人工授精后的管理措施直接影響受胎率。授精后6~8 h內,應避免母牛劇烈運動,以免影響精子在生殖道內的運行和受精。同時,需要滿足母牛在此階段的飲水、采食等基本需求,營造良好的受胎環境。約20 d后,可通過返情觀察或早期懷孕反應判斷母牛是否受孕。如果未受孕,應及時再次安排授精。
2.3" 母牛妊娠管理
妊娠初期,應注意母牛的運動量,避免其劇烈活動,防止胚胎滑脫。妊娠中期,則應確保飼草料的營養均衡,適當補充鈣、蛋白質等。臨產前2個月,需要適當增加精飼料投喂量,為泌乳做準備。除飼養管理外,還需要重視妊娠母牛的衛生防疫。定期驅蟲、檢查生殖道情況等,避免母牛感染疾病。妊娠晚期,應避免母牛受驚、受壓等。
2.4" 母牛分娩管理
2.4.1" 產前準備
為確保母牛順利分娩、產犢健康,做好產前準備工作十分重要。養殖人員需要提前1個月對產房進行徹底清潔消毒,預防感染。同時,準備好干凈的草墊、消毒水、毛巾、剪鉗等生產用品。產前3周,應增加精飼料投喂量,確保營養充足。隨著預產期的臨近,養殖人員更要留意母牛的體征變化,如乳房脹大、外陰松弛、流出黏液等。這些體征變化標志著母牛即將分娩。
2.4.2" 產程監控
母牛的妊娠期一般為280 d左右。產前,養殖人員應密切監控母牛,掌握其分娩癥狀的變化。一般在生產前14 d,母牛乳房會逐漸增大;進入產前7 d,陰部會變得松軟、水腫,分泌物也會增多,骨盆韌帶也會變得松弛。生產前,母牛往往表現出焦慮不安、小便頻繁、臥立難安等癥狀[3]。一旦發現母牛出現陣痛或其他明顯的分娩跡象,就需要24 h現場監控整個分娩過程。自然分娩是最理想的情況,但如果犢牛位置異?;蚰概ky以順利生產,養殖人員需要評估具體狀況,適時對母牛實施人工助產,以防出現犢牛窒息等意外。
2.4.3" 新生犢牛護理
新生犢牛的健康直接影響其后期的生長發育。分娩后,養殖人員應及時清理新生犢??诒?、耳朵等部位的分泌物,確保其能正常呼吸,防止窒息。之后需要切斷并正確消毒臍帶,及時喂服初乳。這不僅能為犢牛提供營養,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其免疫力。養殖人員可根據犢牛體質量適當控制初乳喂養量。同時,需要為母牛和犢牛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產后48 h內,需要密切觀察犢牛的飲食、排泄、體溫等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采取相應措施。
2.5" 飼養管理
2.5.1" 營養調控
在不同生長階段,肉牛對營養的需求存在差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精準配比日糧。在哺乳期,犢牛主要依賴初乳和牛奶滿足營養需求,但應適當添加優質精飼料和部分粗飼料,逐步培養其采食能力。在離乳后的育肥期,需要大幅增加日糧中濃縮飼料的比例,確保蛋白質、能量等營養素充足,以促進肉牛肌肉快速生長。在育肥中后期,應適當控制能量水平,避免肉牛過度肥胖。在妊娠期,則應充分滿足母牛對鈣、磷等礦物質的需求,并在分娩前2個月增加能量供給,為泌乳做準備。
2.5.2" 環境優化
良好的環境條件是肉牛健康生長、繁育質量提升的前提保障。對于牛舍的設計,應注重通風、保溫和防風雨,為肉牛營造干燥、通風的舒適環境。保持適宜的環境溫度至關重要,既要避免酷熱影響采食,也不能因過于寒冷而浪費大量熱量維持體溫[4]。同時,要注意及時清理牛舍,保持衛生條件良好,降低蟲媒傳播疾病的風險;保證飲水質量,定期清洗水槽。此外,防止噪聲過大、空氣污濁等因素干擾,也是環境優化的重點內容。
2.5.3" 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是保證肉牛健康、提高繁育質量的關鍵環節。針對常見的傳染病和腸道疾病等,需要及時接種疫苗,提高牛群抗病能力。同時,需要嚴格隔離觀察新購進的牛只,防止外來疫病的傳入。定期驅蟲、檢查生殖道衛生狀況等,及時發現并處理疾病隱患。另外,對牛舍、場地、飼草料等進行徹底消毒,控制細菌、病毒等的滋生。一旦發現疑似病例,立即隔離、診斷并針對性用藥,避免疫情在群體中擴散。
3" 會澤縣肉牛繁育改良配套措施
3.1" 建立肉牛育種中心
肉牛繁育質量的持續提升離不開基礎育種工作的支撐。因此,會澤縣應著手建立肉牛育種中心,針對當地特有的優良品種予以保護、繁衍和持續改良。育種中心應配備先進的育種設施,引進先進的雜交技術,集中優質的種公牛和母牛資源,培育出性狀優良的新一代種源,但應注意防止近親繁殖。同時,需要建立完善的種源信息庫和基因庫,系統記錄肉牛品種特征和育種過程。此外,育種中心可發揮示范和推廣作用,在全縣范圍內不斷傳播優良種源,為肉牛養殖戶提供優質種畜,助力肉牛育種水平的整體提升。
3.2"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會澤縣應高度重視肉牛養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多種渠道培養和引進復合型技術人員。例如,可在當地農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一批肉牛養殖、繁育、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同時要不斷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理念和技術,邀請專家開展理論培訓和實操指導,提升現有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5]。此外,會澤縣應建立公平、透明的晉升機制,讓技術人才看到職業發展的前景,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忠誠度。還應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對在技術推廣、新品種培育等方面表現突出的人才給予獎勵,激勵更多技術人員投身于肉牛養殖事業。采取上述措施,不斷壯大肉牛養殖專業人才隊伍,為會澤縣肉牛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3" 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會澤縣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為該領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應高度重視肉牛育種的基礎研究工作,持續關注并及時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育種理論和新技術。同時,應深入研究本地品種的特性,以及當地的氣候、土壤、飼料資源等因素對肉牛生長發育的影響。此外,會澤縣應探索構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促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養殖企業和農戶之間的緊密合作。推進協同創新可以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共同解決育種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從而提高育種的成功率和效率。
3.4" 完善政策扶持體系
肉牛繁育改良事關會澤縣農業產業的長遠發展,需要政府給予全方位的扶持和引導。除了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外,會澤縣政府還應制定優惠政策,如降低企業所得稅率、減免養殖用地的土地使用稅、提供用電用水優惠等。同時,建立政府擔保機制,協助相關企業和養殖戶獲得低息貸款,并提供貸款貼息,為相關企業和養殖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還應完善農業保險體系,開發針對肉牛繁育的專項保險產品,提高養殖戶的抗風險能力。
4" 結語
要想提高會澤縣肉牛養殖水平,需要運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手段,從母牛發情鑒定、人工授精、妊娠分娩管理及飼養環境管理等方面改良肉牛繁育技術。同時,應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如建立專業的肉牛育種中心,培育優良品種,保障種源供應;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相關領域研究,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完善政策扶持體系,為肉牛養殖提供資金、保險等多方面的保障。上述措施的協同實施,可以有效提升會澤縣肉牛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促進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曙光.高效肉牛繁育技術[J].中國畜牧業,2024(7):49-50.
[2] 趙晶,籍永德,楊娜.肉??茖W養殖與繁育技術[J].北方牧業,2024(3):13.
[3] 李素紅.肉牛繁育存在的問題與品種改良建議[J].當代畜牧,2023(8):85-86.
[4] 曲利娜.肉牛繁育改良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研究[J].畜牧業環境,2023(13):7-9.
[5] 郭小清.肉牛繁育改良技術要點探究[J].畜牧業環境,2023(7):12-14.
(責任編輯:張春雨)
收稿日期:2025-02-08
作者簡介:李治國(1981—),大專,高級畜牧師,主要從事畜禽遺傳育種與繁育。E-mail:meiguo99920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