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豐富,不僅擁有代表性的亞熱帶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和亞高山沼澤化草甸濕地生態系統,還是世界筇竹的集中分布中心,全國唯一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天然野生毛竹遺傳種質資源基地,同時也是天麻的原生標本模式產地。保護區內有大量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其獨特的動植物資源不僅是自然的瑰寶,也為森林資源管理帶來了特殊的責任與挑戰。通過介紹烏蒙山保護區森林資源管護現狀,剖析當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以確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使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生物多樣性持續豐富。
關鍵詞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管護現狀;對策;云南烏蒙山
中圖分類號:S7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5.052
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烏蒙山保護區”)位于云南省東北部的昭通市境內,橫跨大關、彝良、鹽津、永善、威信5縣,由朝天馬、三江口、海子坪3個相對獨立的片區組成,總面積為26 186.65 hm2。烏蒙山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中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烏蒙山保護區不僅擁有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亞熱帶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以及亞高山沼澤化草甸濕地生態系統,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還保留了完整的原生植被。這些生態系統是云貴高原生態恢復和生態建設的重要參照,更是寶貴的種質資源庫,對整個區域的生態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確保烏蒙山保護區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使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生物多樣性持續豐富,本文結合烏蒙山保護區森林資源管護的意義與現狀,剖析當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
1" 基本情況
烏蒙山保護區內有世界筇竹的集中分布中心、天麻的原生標本模式產地和野生毛竹遺傳種質資源基地,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擁有大量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烏蒙山保護區共記錄有維管植物179科756屬2 174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珙桐、南方紅豆杉2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福建柏、連香樹、香果樹、水青樹、禿葉黃檗、金毛狗、中華桫欏、桫欏等33種[1]。
在動物資源方面,保護區內有哺乳類93種、鳥類367種、兩棲類40種、爬行類54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云豹、林麝、大靈貓、小靈貓、中國穿山甲、灰胸藪鹛、四川山鷓鴣、白冠長尾雉等14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藏酋猴、黃喉貂、毛冠鹿、紅腹角雉、白鷴、紅腹錦雞、紅嘴相思鳥、云南疣螈等66種[2]。這些珍稀物種的存在,對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烏蒙山保護區堪稱天然的物種基因庫,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樣本。
烏蒙山保護區地處金沙江下游、長江中上游水系的支流洛澤河、橫江、白水江等60 余條河流的發源地或流經區域,是周邊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烏蒙山保護區內的濕地生態系統不僅具有重要的保水功能,還能對水體進行凈化和過濾,長期發揮著“高山水塔”的重要作用。這些生態系統對維護地方生態平衡和長江流域生態安全有著極為重要的生態屏障功能,是區域生態安全的關鍵支撐。
2" 管護的重要意義
烏蒙山保護區森林資源的有效管護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維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首先是典型生態系統的維護。烏蒙山保護區擁有極具代表性的亞熱帶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和亞高山沼澤化草甸濕地生態系統等。這些生態系統結構復雜、物種豐富,在區域生態平衡中起著關鍵作用。例如,濕性常綠闊葉林為眾多珍稀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和生存空間,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對于維持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若管護不力,可能因人為干擾、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生態系統結構破壞、功能退化。例如,森林砍伐可能破壞動植物棲息地,影響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其次是珍稀物種棲息地保護。烏蒙山保護區是眾多珍稀瀕危特有動植物物種的棲息地,如珙桐、南方紅豆杉、林麝、云豹、四川山鷓鴣等。這些物種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且許多處于瀕危狀態。森林資源的良好管護能為它們提供適宜的棲息場所、食物來源和繁衍條件,確保物種的生存與延續。若森林資源遭到破壞,將直接威脅到這些珍稀物種的生存,導致物種滅絕風險增加,破壞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平衡。
2)應對保護區周邊人類活動的壓力。首先是農業活動的影響。烏蒙山保護區及周邊地區分布有756個村民小組,常駐居民11 0751人[3]。居民的農業活動,如開墾耕地、種植天麻、種竹等,會侵占保護區周邊的土地,導致森林邊緣破碎化,破壞野生動物的遷徙通道和棲息環境。例如,過度開墾可能使森林面積減少,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和穩定性。其次是適應氣候變化的挑戰。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如暴雨、干旱、高溫等)的頻率和強度增加。暴雨可能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破壞森林植被和土壤結構;干旱則會使森林火災風險上升,威脅森林資源安全。例如,嚴重的干旱可能導致樹木死亡、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下降。
3" 管護現狀
3.1" 烏蒙山保護區管理機構設置情況
2014年12月,經昭通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式成立,作為昭通市林業局下屬的正科級財政全額預算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15名。2015年8月,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式組建,當時有職工8名。同年12月,經云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為昭通市林業局下屬的正處級事業單位。
2016年11月,經昭通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復同意,將“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更名為“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以下簡稱“烏蒙山管護局”),成為正處級財政全額預算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62名。
烏蒙山管護局主要職責包括:貫徹執行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制定烏蒙山保護區管理辦法和各項規章制度,統一管理烏蒙山保護區;編制烏蒙山保護區總體規劃,組織開展保護區建設;保護烏蒙山保護區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森林景觀資源,組織開展生態建設、科學研究、資源調查,森林生態系統及重點物種監測、社區共建共管,指導生態旅游,開展宣傳和培訓;負責保護區界標的設置和管理。
烏蒙山管護局內設辦公室、資源保護科、科研所、科普宣教科、社區管理科、生態旅游科等6個科(室),并下設三江口管護站、細沙管護站、羅漢壩管護站、海子坪管護站和小草壩監督管理站等5個管護站。烏蒙山保護區內有九工棚、夾夾石、錢窩子、車廠坪、黃柏棚、小巖方、扎口石、曾家丫口、廟山、六工棚等10個管護點,以及羅漢壩、過水路、麻風灣、六工棚等4個哨卡。
3.2" 烏蒙山保護區管護人員數量及結構
目前,烏蒙山保護區在職在編職工58人。其中,管理人員12人,專業技術人員38人,工勤人員8人。學歷結構為:研究生學歷3人,大學本科學歷40人,大專學歷11人,中專學歷1人,高中及以下3人。年齡結構為:35歲以下30人,36~45歲10人,46~54歲10人,55歲及以上8人(退休職工3人)。
烏蒙山保護區有巡護員67名。其中,年齡在60歲以上的有1人,50~60歲有38人,40~50歲有24人,40歲以下的有4人;文盲的有 2 人,小學文化水平的有49人,初中文化水平的有13人,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有3人。
4" 管護措施與手段
4.1" 構建森林資源管護體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文件,烏蒙山管護局先后制定了《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資源巡護管理辦法(試行)》《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站資源管護檢查方案(試行)》《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員管理考核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在督導與整改方面,烏蒙山管護局根據相關的管理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對管護站的森林資源管護及森林防火工作進行督促指導和明察暗訪。一旦發現問題,立即形成問題臺賬,并督促限期整改,確保各項管理制度落到實處,切實保障保護區的生態安全。
在管理體系方面,烏蒙山保護區構建了局、站、點(卡)三級管理機構。根據資源分布情況和管理的難易程度,科學合理地組建管護站、管護點(哨卡),并結合森林資源分布情況,聘用巡護人員,組建巡護隊伍。明確巡護職責、范圍和任務,實現了對保護區森林資源的全方位、精細化管理,有效提升了資源管護效率和管理水平。
4.2" 加強巡護隊伍建設
根據保護區森林資源分布情況,烏蒙山保護區組建了67名巡護人員。每年,烏蒙山管護局與巡護員簽訂森林資源巡護勞務承包協議,明確責任與義務。要求巡護員在巡護過程中及時制止破壞保護區森林資源的行為,如非法采伐、盜獵、違規用火等行為。同時,為巡護員購置必要的巡護裝備,按季度對巡護員開展森林防火、保護區法律法規、野外安全技能、巡護管理、野生動植物識別等培訓,提高巡護員的巡護技能。
4.3" 提升森林資源管護技術
在烏蒙山保護區內安裝了視頻監控設備18套,對重點區域進行實時監控,嚴防無關人員進入保護區,及時掌握森林資源的動態變化。監控系統不僅有效地震懾了違法犯罪分子,還為執法工作提供了堅實可靠的證據支持。同時,保護區充分利用無人機巡查的優勢,定期對保護區進行全方位、大面積的空中巡查,及時發現森林火災、非法活動等情況。
4.4" 開展資源保護專項行動
針對資源保護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烏蒙山管護局聯合多部門開展了野生竹筍保護、放牧整治、?;ūWo、非法侵占林地整治等系列專項行動。
1)野生竹筍與?;ūWo專項行動。針對周邊群眾進入保護區采筍、盜采?;ǖ葐栴},2018年至今,烏蒙山管護局聯合縣林草局、縣森林公安、地方黨委政府、林場、林區派出所等部門,連續多年開展“野生竹筍保護暨森林防火專項行動”“?;ūWo專項行動”,每年駐守時間長達40余 d。通過在重點路口設崗堵卡檢查、巡護員入山巡查、防火車輛沿線宣傳巡邏等措施,對保護區內人為活動進行嚴格管控,有效遏制了非法采筍和盜采?;ǖ男袨椤?/p>
2)放牧整治專項活動。針對在保護區牲畜散養、放牧破壞生境和森林資源嚴重的問題,2018年,烏蒙山管護局積極組織開展了禁牧專項行動。成立了由烏蒙山管護局、市森林公安局、大關永善兩縣林業局和林場組成的禁牧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堅持“宣傳教育為主,懲戒處罰為輔”原則,全面清退在保護區放牧的牲畜,有效遏制了保護區違規放牧行為。
3)小草壩區域資源保護專項行動。針對小草壩區域毀林種天麻、種竹等人為活動頻繁的問題。烏蒙山管護局與彝良和鹽津兩縣政府、林草局、林場召開烏蒙山保護區小草壩片區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聯席會議,達成共識,堅決打擊和遏制侵占林地、破壞資源、毀林種植天麻等違法違規行為。通過入戶宣傳、實地核查、重點打擊等措施,有效遏制了該片區毀林種植的違法違規行為。
4)結合專項行動開展專項整治。結合“綠盾行動”、人為活動衛星遙感監測核查、中央環保督查“回頭看”等行動,烏蒙山管護局對保護區存在的各項問題開展專項整治。通過多部門聯動、科技手段輔助、公眾參與等方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保護管理體系,確保保護區的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維護。
4.5" 嚴格火源管控
進入防火期,烏蒙山管護局高度重視森林防火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確保森林資源的安全。
1)文件印發與責任落實。烏蒙山管護局印發了《森林防火應急預案》《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等多份森林防火文件,明確了防火工作的具體要求和措施。主要領導與管護站負責人簽訂森林防火目標管理責任書,管護站與職工、巡護員、保護區周邊學校、林區村社、特殊人群、林區墳主等簽訂森林防火責任書,層層落實防火責任,確保防火工作責任到人、落實到位。
2)野外火源管理。嚴格執行5項100%野外火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強林邊林緣種植戶、林中墳主、特殊人員管理。在重要路口、重點區域、重點地段、重點時節,安排專人加強巡查檢查,確保火源不進山、隱患不入林。
3)宣傳與教育。在保護區內及周邊懸掛橫幅,張貼宣傳標語,發放森林防火宣傳手冊,利用卡口IP音柱每天定時播放森林防火命令,提高群眾的防火意識。在高火險期,充分利用無人機開展森林防火巡護巡查,查找野外火源點,及時消除火災隱患。
4)火災隱患排查。在林下可燃物堆積較多、火災隱患突出區域,組織開展火災隱患排查,及時清除林下的枯枝雜草等可燃物,降低火災風險。嚴格執行非必要禁止入山、入山嚴格掃碼,確保火源管控無死角。
5)應急值守與隊伍建設。嚴格執行防火期值班帶班制度,確保24 h有人值守,隨時應對突發情況。同時,組建了一支80人的森林消防半專業隊伍,購置了高壓水泵、風力火機、油鋸、割灌機、兵工鏟、耙子及防護裝備等,用于應對森林火災緊急情況。每年對半專業撲火隊開展防撲火培訓,包括撲火機具維修保養及使用、撲火實戰演練等,不斷提升半專業撲火隊員的實戰技能。
4.6" 加強病蟲害防治
制定考核檢查制度,明確巡護員職責,包括觀察記錄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發展情況及野生動物異常情況,密切關注重點保護物種的生長變化情況。針對三江口片區內的山核桃樹上有蟲啃食樹葉的情形,經市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觀測檢驗中心鑒別,確定為核桃扁葉甲蟲危害,危害情況處于自然控制失控狀態。烏蒙山管護局在市林業和草原局相關專家的指導下,采取化學防治方式,將核桃葉甲危害的分布區域繪制到影像圖上,形成核桃葉甲危害分布區域圖,用農用無人機帶藥進行噴灑,防止核桃葉甲的發生。
5" 管護成效
5.1" 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1)多種珍稀動物頻繁現身。近年來,烏蒙山保護區內多次拍攝到不同活動狀態下的白鷴,2024年首次拍到白鷴孵蛋的畫面;2020年首次拍攝到紅腹錦雞的影像,并多次記錄到其活動畫面。此外,紅外相機還監測到藏酋猴、四川山鷓鴣、大靈貓、黑熊、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1種。
2)新記錄物種的發現。2021年,烏蒙山保護區內的羅漢壩區域還發現了新紀錄種馬蹄參,目前僅發現10余株,分布和數量較少。這一發現進一步豐富了保護區的植物種類。
3)動物種群數量增長。保護區內的動物種群數量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以黑熊為例,2021年監測到黑熊40頭·次-1,2022年監測到黑熊87頭·次-1。冬季在1 200 m~2 000 m的海拔區域也發現了黑熊的活動蹤跡,多次記錄到雌性黑熊帶著幼崽活動的畫面,表明黑熊的種群在不斷增長。這一成果得益于國家對生態保護的高度重視,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為黑熊等大型獸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和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使得生態系統越來越穩定,食物鏈頂端物種的生存環境得到顯著提升。
4)鳥類棲息地得到更好保護。保護區內的鳥類棲息地得到了更好的保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目前,保護區內已記錄到灰胸藪鹛、紅嘴相思鳥、普通鵟、棕噪鹛、橙翅噪鹛、眼紋噪鹛、紅翅噪鹛、斑背燕尾、灰翅鶇、灰胸竹雞、白喉噪鹛、紫嘯鶇、紅脅藍尾鴝、綠背山雀、虎斑地鶇等多種鳥類。這些鳥類的頻繁現身,不僅為保護區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也反映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為鳥類提供了更加適宜的棲息和繁衍條件。
5.2" 生態系統功能穩定
1)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良好。烏蒙山保護區以保護亞熱帶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目標之一。該生態系統類型完整、結構典型,具有云貴高原的代表性。烏蒙山保護區內的森林植被不僅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豐富的棲息地和充足的食物來源,還在維系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2)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獨特。烏蒙山保護區內的濕地生態系統是以泥炭蘚為優勢的沼澤化草甸,具有獨特的生態功能。這種生態系統不僅具有強大的保水功能,還對水體有凈化和過濾作用。在維護高原生態系統平衡與穩定中,這片濕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扮演著“高山水塔”的角色。它不僅為周邊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還對維護地方生態平衡和長江流域生態安全發揮著極為重要的生態屏障功能。
5.3" 保護管理措施有效
1)加大科研監測力度。通過開展紅外相機監測等科研工作,能夠及時、準確地掌握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分布區域和活動規律等信息[4],為保護區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提供了堅實的依據。例如,通過對黑熊的長期監測,烏蒙山保護區深入了解了其活動范圍和習性變化,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采取保護措施,確保黑熊種群的穩定增長。
2)加強資源保護執法。烏蒙山保護區嚴厲打擊非法獵捕、采集、交易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等違法行為,有效遏制了破壞保護區資源的現象。通過嚴格的執法行動,烏蒙山保護區為野生動植物創造了安全的生存環境,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3)強化宣傳教育工作。烏蒙山保護區高度重視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公眾對自然保護區的認識和保護意識。保護區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活動,讓周邊社區居民和公眾深入了解保護區內的珍稀物種和生態價值,增強了人們的保護責任感。通過這些努力,保護區成功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的良好氛圍,形成了生態保護的強大合力。
4)推進社區共管模式。烏蒙山保護區積極與周邊社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鼓勵社區居民參與保護區的管理和保護工作。通過社區共管模式,保護區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還促進了社區的經濟發展,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的雙贏。
6" 存在的問題
6.1"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烏蒙山保護區在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中面臨諸多挑戰,其中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尤為突出。各片區的國有林場和原省級自然保護區普遍存在辦公和管護設施老舊的問題,難以滿足保護區現代管理的需求。同時,界樁、界碑、宣傳碑(牌)等標識設施尚不完善,這不僅影響了保護區的規范化管理,也給公眾的認知和參與帶來了不便。
此外,護林防火巡護道路的密度較低,部分區域尚未通電,通信網絡覆蓋也存在盲區。這些基礎設施的不足,給森林資源監測、科研宣教、社區共管共建等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諸多困難,嚴重制約了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
6.2" 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
烏蒙山保護區在生態保護與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保護區面積分散但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景觀資源獨特,生態旅游發展勢頭良好,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對進一步發展生態旅游和基礎設施建設有著迫切愿望。然而,基礎設施和道路建設等工程項目與保護區保護管理存在沖突。同時,保護區內及周邊有眾多居民,他們長期依賴保護區內資源,保護區建立后其資源利用受到嚴格限制,經濟收入和生產生活受到影響,導致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6.3" 部分土地權屬爭議亟待解決
烏蒙山保護區在規劃建設過程中,由于歷史原因,部分國有林場與周邊社區界線劃分不明確,存在林權糾紛和爭議。尤其是部分國有林場調整合并申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周邊社區群眾對資源的直接利用受到嚴格限制,土地權屬爭議增多,處理難度增大,對保護區的有效管理產生了不利影響。
6.4" 非法侵占林地等破壞行為仍有發生
盡管烏蒙山保護區已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但毀林種天麻、種竹及蠶食國有林地等違法違規行為仍未完全杜絕,森林資源仍面臨破壞威脅,資源保護工作壓力依然較大。
6.5" 資源監測與科研能力不足
烏蒙山保護區在資源調查與科研監測等基礎性研究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相關工作量大且任務艱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另一方面,專業技術人員的短缺及監測技術的相對落后,使得保護區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森林資源的動態變化情況。此外,保護區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科學評估體系,這導致無法對管理措施的效果進行及時、有效的評估與調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學合理保護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實施。
6.6" 社區參與和宣傳教育不夠
目前,烏蒙山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對保護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參與資源保護的積極性不高。同時,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和廣度不夠,沒有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森林資源的良好氛圍。
7" 對策建議
7.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為切實提升保護區的基礎設施水平,烏蒙山管護局應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進一步加大對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確保有足夠的資金用于改善辦公條件,更新管護設施,完善界樁、界碑、宣傳碑(牌)等標識設施,提高護林防火巡護道路密度,提升保護區內通電和通信網絡的覆蓋率。
同時,科學制定基礎設施建設的中長期規劃,根據保護區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趨勢,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優先解決那些對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影響較大的關鍵問題,如建設現代化的資源監測中心和防火預警系統等。
7.2" 緩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烏蒙山管護局應積極與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在確保保護區生態功能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適度發展生態旅游等項目,探索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雙贏之路。例如,通過合理規劃旅游線路、控制游客數量、加強環境監管等措施[5-7],實現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良性互動。
加大對烏蒙山保護區周邊社區的扶持力度,幫助居民開辟新的生計渠道,減少對保護區資源的依賴。例如,保護區為居民提供技術培訓和資金支持,引導他們發展生態農業、特色養殖種植業及手工藝品制作等綠色產業,讓居民在生態保護中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烏蒙山保護區還應積極鼓勵社區參與生態保護工作,建立社區共管機制,讓居民從保護中受益,從而激發他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形成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的良性循環,攜手共筑綠色家園。
7.3" 解決土地權屬爭議
為妥善解決保護區內的林權糾紛和爭議問題,烏蒙山管護局應組織專業人員對存在爭議的區域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核實。通過深入梳理歷史資料,明確土地權屬的來龍去脈。在此基礎上,積極與周邊社區群眾進行充分溝通和協商,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以期達成共識,化解矛盾。
對于那些難以通過協商解決的復雜爭議,將積極引入司法途徑,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堅決維護保護區的合法權益,確保保護區的正常管理秩序不受干擾。同時,還將加強對土地權屬的動態管理,建立土地權屬檔案,并定期進行更新和復查。通過一系列措施,有效防止新的權屬爭議產生,為保護區的長期穩定發展筑牢根基。
7.4" 強化資源保護執法
加強與森林警察大隊等執法部門的合作,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形成打擊合力。加大對非法侵占林地、毀林種天麻種竹、盜獵野生動物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形成有效威懾。
完善資源保護巡查制度,增加巡查頻率和范圍,確保監管無死角。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無人機巡查、視頻監控等[8-9],提高對保護區內資源的監管能力和執法效率,及時發現和處理違法違規行為。
7.5" 提升資源監測與科研能力
引進和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不斷充實資源監測與科研隊伍。同時,加強對現有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能。通過鼓勵工作人員參與相關的學術交流和科研項目,不斷提升保護區的科研能力,為生態保護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持。
加大對資源監測技術和設備的投入,采用先進的監測手段,如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生物監測技術等,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動態、精準監測。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評估體系,定期對管理措施的效果進行評估和分析,并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管理策略,不斷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確保生態保護工作的持續優化和提升。
7.6" 加強社區參與和宣傳教育
深入保護區周邊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舉辦講座、發放宣傳資料、設立宣傳展板等形式,向社區居民普及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性、相關法律法規及保護森林資源的意義,提高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10-12],讓保護環境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社區居民的自覺行動。
建立完善的社區參與機制,鼓勵周邊社區居民參與保護區的管理決策,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尊重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共同制定符合社區利益和保護區保護目標的管理措施[13-14]。同時,為社區居民提供參與保護區生態保護工作的機會,如招聘社區居民擔任護林員、志愿者等。通過參與保護區的日常管理和保護工作,社區居民將更加直觀地了解保護區的工作,增強對保護區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8" 結語
烏蒙山保護區以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眾多珍稀瀕危物種提供了寶貴的棲息地,是野生天麻、珙桐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及金錢豹、云豹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家園。這片區域不僅對維護生物基因庫的完整性和多樣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森林資源管理帶來了特殊的責任與挑戰[15-17]。針對保護區在森林管護上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部分土地權屬爭議亟待解決、非法侵占林地等破壞行為、資源監測與科研能力不足、社區參與和宣傳教育不夠等問題,烏蒙山保護區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緩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解決土地權屬爭議、強化資源保護執法、提升資源監測與科研能力、加強社區參與和宣傳教育等措施,努力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18],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 鄭天水,劉恩德,高德祥,等.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常見野生植物[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1.
[2] 張德祥.基于紅外相機技術的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獸物種多樣性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3.
[3] 楊順強,楊科,吳銀梅,等. 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食用菌產業發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 [J]. 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1):119-120,154.
[4] 趙永麗,楊科,陳婷,等. 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現狀及發展建議 [J]. 林業科技情報,2023,55(4):152-154.
[5] 劉曉晴,賀榮榮. 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研究[J]. 農村科學實驗,2022(12):45-47.
[6] 張明,范慧慧. 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家科技,2021(5):266.
[7] 王喜宏,張明霞. 六盤山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 現代農業科技,2021(9):147-148.
[8] 張生年. 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管護工作策略 [J]. 南方農業,2022,16(4):132-134.
[9] 郭寶林. 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管護工作方法[J]. 湖北農機化,2020(23):55-56.
[10] 吳美鳳. 西林縣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 [J]. 農村科學實驗,2022(23): 45-47.
[11] 蔣新林. 生態文明視角下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分析 [J]. 南方農業,2021,15(23): 122-123.
[12] 李晶晶. 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 [J]. 廣東蠶業,2020,54(1): 21-22.
[13] 萬勝蕾. 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探析 [J]. 商品與質量,2018(28):144.
[14] 鄭洵. 生態文明下談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對策 [J]. 花卉,2016(6):104-105.
[15] 楊春瑜,黃娟.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探討 [J]. 南方農業,2018,12(36): 70-71.
[16] 徐瑞暉,金作奎. 生態文明視域下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及建議 [J]. 南方農業,2021,15(23):132-133.
[17] 張永泰. 論生態文明下的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策略 [J]. 山西農經,2021(23):136-137.
[18] 黎小梅. 基于生態文明視野下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J]. 河北農機,2021(4):57-58.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4-09-24
作者簡介:雷吉琴(1988—),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自然保護地保護與管理、森林資源保護、森林防火等研究。E-mail:511105381@qq.com。
*為通信作者,E-mail:11529986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