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輪,一種只能前進不能后退的齒輪。“棘輪效應”,原指人的消費習慣具有不可逆性,即容易向上調整而難以向下調整。這一理論是由經濟學家杜森貝利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在收入最高期達到的消費標準很難輕易改變,往往易于隨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費,卻不易于因收入降低而減少消費。
這一基于人們消費習慣和生活標準的“棘輪效應”,實質上恰到好處地印證了司馬光的那句醒世名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大多數人而言,消費習慣也好,生活標準也罷,基本觀念都是“只能升不能降”,一旦形成某種消費習慣、達到自己滿意的生活水平后,再降下來無疑是難乎其難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什么人、具備什么樣的生活條件,都應當遏制奢侈、崇尚儉樸,縱然富可敵國,也不能花錢如流水、揮霍無度。而只要適應了儉樸淡泊的生活,即使遭遇不測而使生活條件陡然變糟,也照樣可以快樂自在地生活下去。
在這方面,不少古人是看得十分清楚的。《韓非子·喻老》載:商朝時,紂王讓人用象牙做了一雙筷子,然后格外開心地使用這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看到后憂心忡忡,對大臣們說:“紂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不再用土制的瓦罐盛湯裝飯,而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飯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難道還會用它來吃粗茶淡飯和豆子煮的湯嗎?大王從此頓頓要吃牦牛、大象、豹崽等珍饈佳肴了;吃的是珍饈佳肴,穿的自然要綾羅錦緞,住的就要富麗堂皇,還要大興土木筑起樓臺亭閣以便取樂了。這樣的后果讓人不寒而栗。”果然,箕子的預言很快得到應驗,商紂王驕奢淫逸、花天酒地,不到5年便斷送了綿延500多年的商朝江山。
其實,何止在消費習慣和生活標準上存在上易下難的“棘輪效應”,在職務升遷、待遇調整、福利變化等方面同樣存在“棘輪效應”現象。譬如,職務只能晉升不能降低,待遇只能變好不能變差,福利只能增加不能減少,曾是困擾干部制度和福利政策落實的一個難題。盡管我們講了多少年干部要能上能下的道理,可至今能夠泰然接受這個道理、欣然服從這項政策的人委實不多。不少干部患得患失、患升患降,在職務調整上總是抱著只能升、不能降的觀念,除非因違法亂紀犯錯誤而被革職、降職,其他情況下很難讓人接受由較高職位調整到較低職位,有的甚至對“平調”也心存不滿、牢騷滿腹。即使能力水平再差,當事者也會對降職決定不服氣。不但本人不服氣,旁人也常常不明白,總以為他犯了什么錯誤而被“貶謫”下去的。事實上,真正不犯錯誤而被降職使用的,屈指可數。
然而,在革命戰爭年代,干部“能上能下”曾是一種經常性普遍性現象。只要稍稍留意一下革命烈士和老一輩革命家的簡歷便可發現,不少人曾經多次上下,一會兒當軍長、師長,一會兒又當團長、營長,職務上下好似“家常便飯”一般。雖然那時職務調整與部隊整編、縮編有關,但也著實反映了當事者不在乎官位高低、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高風亮節,值得今天每一個官員好好學習。其實,工作崗位、事業平臺才是一個人最好的職位、最佳的待遇,有了崗位和平臺,就能一顯身手、大展宏圖,而業績大小與官位高低沒有關系。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人的欲望不能禁止,更不能放縱。如果總是患得患失,整天想著職務“步步高”、待遇“月月漲”、條件“年年好”,就難免陷入“棘輪效應”之中而難以自拔,必然失去人生最寶貴的淡泊、寧靜、儉樸、知足等美德,最終傷害和痛苦的只能是自己。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