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個視頻,機遇號火星探測車拍下的火星日落。當太陽滑落的時候,右上方有個小小的亮點,那是我們的地球。那一刻,有一種亦真亦幻的感受,只不過幾億公里的距離,卻將我們浩大的世界變成一粒閃光的塵。那么,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所有的紛爭、勞碌與是非,全淹沒于一粒塵中,竟然有些萬念俱灰。
以前看過一本書,是美國一個退役的宇航員寫的。書中描寫了很多空間站的生活,我對他在高空俯瞰地球的感受卻記憶深刻。他同樣有著一種復雜的感受,在三百多公里的高度,他覺得地球是如此巨大與渺小。巨大是看到覆蓋視野的球面,渺小是曾經的一望無際卻變成此刻的盡收眼底。萬丈紅塵在眼底,他無法想象在那些微小之處,竟然會有著那么多的糾纏與爭斗。他說那樣的時刻,有著巨大的孤獨,像是唯一的清醒者,看著一個巨大的夢在上演。
我努力想象那個畫面,超凡出塵,地球在腳下緩緩旋轉,凡塵如夢。如果真有高高在上的仙神,看著下面的滄海桑田,久而久之,也肯定是心里波瀾不驚了。在仙神的眼中,世界是如此虛幻,他們追求的,也許就是一種永恒的真實。可宇宙浩瀚,真有的永恒的真實嗎?愛因斯坦曾說,所謂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如果是那樣,就真的是一場夢了,真的會有清醒的人嗎?而夢醒后的世界,又會是什么樣子的?
而現在有著一種猜測,說宇宙萬物其實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類似于高等文明的一個游戲程序,而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過是數據而已。而且一些人還找出了一些這個世界和宇宙的漏洞以及不能解釋之處,來佐證這一觀點。其實我可以接受因時空的遼遠而產生的孤獨甚至消極,卻無法接受我們都是虛擬的數據。就像我可以在艱難的境遇里真實地掙扎,卻不愿在一個無法醒來的夢里拼搏。
空間的遼遠,總是伴隨著空曠的荒涼。旅行者1號是目前飛得最遠的探測器,它傳回的最后一張照片是在1990年,那時它已經遠在60億公里之外。在那張照片中,地球只是一個極難分辨的小光點,于64萬像素的圖片中只占0.12個像素。這是人類從最遠的角度來看地球了,可是很多人看了卻沉默了。沉默是那個時刻唯一的語言,卻訴說著太多的震驚與無奈。一粒微塵懸浮于茫茫宇宙里,你在意的人和事都在那里,你所奮斗的掙扎的都在那里,你眷戀的糾纏的也都在那里,這一刻,還有什么放不下的?
想想看,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小行星,太陽系是獵戶座旋臂上微不足道的小恒星,獵戶座旋臂是銀河系的極小部分,銀河系相對于所屬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來說,也只是塵中之塵。那么,我們的地球呢?地球上的我們呢?我們的那些自覺無法擺脫的煩惱呢?
其實相比于空間,時間更讓人震撼吧?我們看歷史,那些壯烈在光陰的磨盤里被碾碎成塵,雖說百年人世看似漫長,卻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一個人終其一生,輝煌也好,平凡也罷,最終也只落得煙消云散。而從宇宙的角度來看時間,也許更絕望,我們人類的歷史連一滴水都算不上,那么,我們的一生呢?我們一生為之奮斗掙扎的種種呢?我們那些自覺無法擺脫的煩惱呢?
所以,站在空間之外,站在時間之外,看我們的地球,看我們自己,也許才能真正看清一些東西。說到歷史和時間,其實和空間有很大的關系。我們看遙遠處的星體是在看它們的過去,就像我們看到的太陽,是八分鐘之前的太陽;我們看天狼星,是看八年多以前的天狼星。所以,如果我們此刻身處2240多光年外看地球,會看到秦始皇登基,由此想到,當我們的一生結束了,可是在宇宙處觀望,也許在遙遠的目光中,我們依然正活得年輕,活得激情。
在時間里,在空間里,我們都是遙遠的孤獨者。雖然地球若微塵,雖然我們更是塵中塵,雖然我們只是剎那的一生,雖然我們依然被各種煩惱纏繞,可我們并不絕望,我們依然有著生生不息的夢想。所以地球雖遙遠成一個光點,那份微弱的光里,也有我們的一縷微芒。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