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買了一輛心儀已久的車,五次三番地打電話邀請我去“鑒定、指導一下”。說是“指導”,其實更多的是想讓我“知道”一下。可我每日騎車出行,平時就沒留心過那款車型,說白了壓根兒就不懂,于是以加班、家里有事等理由婉言推托。被他冷嘲熱諷一番后,我不得不去了。
不出所料,他聽了我的“鑒定”,很受用,興致很高,非要載我去兜風。我心想著“既來之則安之”,讓他如愿以償,但沒想到,一路上,他的情緒也影響了我。
當綠燈和車少人稀時,他盡興狂飆,風馳電掣一般,一邊享受著駕馭的快感,一邊聽著我的嘖嘖稱贊,他甚為得意。可一旦遇到紅燈,或者小堵一會兒,他懷才不遇一般,成了無用武之地的“憤青”,牢騷不斷,猛按汽笛。勸了幾次,收效甚微,他仍對路況有“恨鐵不成鋼”的抱怨,我跟著變得郁悶、無語——他以前騎車出行時,遇到堵車還能耐心等待,現在怎么有了更舒適的座駕,反而連等一會兒紅燈都變得迫不及待呢?
之后,在買新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朋友時不時地向我訴苦,說現在車的質量真差,已經去維修了三次,還大呼上了銷售員的當,根本沒當初承諾得那樣好。除了安慰他的失意失望,我想起了有十年駕齡的張哥的“心得”。
張哥閑暇時喜歡自駕,游山玩水,到處溜達,長途短途跑了無數次,從沒有出過交通事故,車也沒有大修大換過。他有一套很實用的駕車心得:開車上路,除了保持專注之外,心情還不能被別物、別人左右——紅燈就等一等,寧堵一會兒車不賭一口氣,知道小心翼翼地往前擠那一兩步也過不去,萬一再跟別的車“親密接觸”了,后果更麻煩;途中,一出現黃燈便停車等待,不再心急火燎地闖過去,因為闖過去很容易闖出事故——他更鐘情駕車的自由穩當。
對于常見的超車現象,張哥感同身受,有一說一:當他被人超車時,一開始心里也有短暫的不舒服不平衡感覺,本來走得好好的,你憑什么超我,氣不忿兒,就想著無論如何得“超過來”,方解心頭之恨。后來想開了,別人之所以超自己,說不定有什么急事,跑到后面咱也不損失什么,畢竟車身是鐵、人身是肉,安全第一,用不著時時、事事較真兒。一個人若帶著不良情緒、賭氣心態去做事,就容易忽視原則、規則,偏離既定的目標,逞一時之能,泄一時之憤,圖一時之快,結果往往得不償失,這對自己、對他人都無裨益。
對于一個人的出行而言,車的確是便捷的代步工具,一旦上路,都想暢通無阻、迅速到達,但礙于道路寬度、車有先來后到以及交通規則,不能逾越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遇到堵車,你再怎么吐槽交通堵塞、行人素質都無濟于事,與其憤憤不平,不如放下一路飛馳的念頭,給繃緊的神經以片刻輕松。其實,無論是開車還是乘車,都需要保持平穩心態,享受車內的愉悅和舒適,不要因偶然出現的路況而把享受變成難受。
面對生活目標和人生理想,也是如此。一個人身心浮躁或跌宕起伏的生活狀態,不是世界本質的律動,只是自己不安分、不知足、不成熟的表現,過于執著會造成目光短淺、認知障礙,對人生追求產生誤解。所以,既然不能速成、一步到位,我們不妨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享受成長的過程;不再一味地糾結于某種身份、角色、位置、關系、得失中的自己,而是不失時機地聽聽自己的真實心聲或訴求——畢竟,人生行穩致遠,勝于曇花一現。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