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對于“鄉愁”的感知中,鄉愁并非抽象,而是具體的——有著繁花般燦爛而芬芳的呈現……
鄉愁是有色彩的。
它的色彩,隨時節的更替,有不一樣的呈現。
春天里。故鄉的大地上,百花盛開。望出去,但見紅的,粉的,黃的,紫的……可謂五彩斑斕,美不勝收。
夏天里。故鄉的大地上,樹木蔥蘢,莊稼生長。滿目所見,是一片亮汪汪的綠,生氣勃勃的綠。
秋天里。故鄉的大地上,金黃為主打色彩。那一大片一大片成熟了的稻谷,在秋日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目的金黃。
冬天里。雪花飄灑在故鄉的大地上,遮蓋了一切的荒涼。唯余下一大片一大片銀裝素裹的白。白得清澈,白得純粹,白得回腸蕩氣。
無論哪個時節,故鄉大地的色彩,都是鄉愁呈現出的色彩。
鄉愁是有聲音的。
多少年來,眾多屬于故鄉的聲音,一直活躍在故鄉的每一個角落。
黎明時分,一聲聲雄雞的啼鳴,分外嘹亮而飽含鄉村的精氣神。各個枝頭醒來的鳥兒們,紛紛亮開了喉嚨,唱出婉轉悅耳的歌聲。
在明亮的晝光里,故鄉大地上沸騰一片?;蜻汉雀5穆曇?,或驅趕鴨群的聲音,或割麥收谷的聲音……
傍晚時分。四下竹林里、草叢間,眾蟲一齊演奏出一場音樂盛會,經久不衰,同樣古老而悠遠。夜里,在院落某些角落,不時響起的犬吠聲,散發夢幻而神秘的氣息。
這林林總總的聲音,就是鄉愁的聲音。
鄉愁是有味道的。
這味道,來自父母的飯菜。
每日里,父母下地勞作,回家來又從農夫的角色,轉變為烹飪美食的廚師。他們總能用自己種出的蔬菜和糧食,用自己飼養出的雞鴨等,作為食材,經巧手、匠心與愛心,做出可口的飯菜。
一日三頓,快樂地吃著父母做出的飯菜。那飯菜的味道,多么美好,讓唇齒和心靈,都享受不已。
這味道,還來自故鄉的美食。
那些美食,同樣是采自故鄉大地上鄉親們親手勞作出的食材,經故鄉的廚師們的巧手、匠心與愛心做成的。它們都有著濃郁的本土風味,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吃在嘴里,美在心中。
這些足以讓唇齒與心靈都回味不已的味道,就是鄉愁的味道。
鄉愁是有輪廓的。
故鄉,是坐落于天底下的一個地理空間,是各種地理事物的匯總。
位列高處的,是一座座終年青翠的山嶺。
位列稍低處的,是一座座日日飄起炊煙的院子。
綿延其間的,是一片片生長莊稼的田地。
縱橫于低處的,是一條條連通故鄉各處的道路,以及連通各個池塘沃灌田地的水溝。
如許地理事物匯總而成的輪廓,就是鄉愁的輪廓。
這些故鄉特有的色彩、聲音、味道和輪廓,薈萃成具體的鄉愁,如斯鮮明而雋永——無論時隔多少年,都會深深烙刻于我和其他游子心中,一生一世,無法抹去……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