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好一天是一天,不去看遠方,只專注當下。
朱錦沁87歲了,獨居,很忙。忙著錄視頻,講述自己一生的故事,從鵝毛大雪天的出生到一家人散落四方,從在京求學到回青海攻關鼠疫防治30多年,以及回到上海的老年生活……
在短視頻平臺,朱錦沁大方地分享自己“如何處理身后事”:“我一旦病重或者有意外的話,不要搶救。”“一切都要從簡,骨灰盒買最簡單的。”視頻火了,網友們評論這位每天講故事的奶奶“豁達通透”“生命豐富”,很多年輕人被圈粉,親切地將朱錦沁稱為“清醒奶奶”。
鼠疫專家,獨居達人
1938年,朱錦沁出生于上海松江。從事石油工作的父親被安排去支援大西北,1955年,朱錦沁患了肺結核沒有參加高考,這年11月,她身體康復后就帶著弟弟妹妹和媽媽一起,到青海與父親團聚,她自己也隨之進入青海省委宣傳部工作。
同事們對這個“上海來的姑娘”照顧有加,鼓勵她繼續報考大學。1957年,朱錦沁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畢業后,老師們都希望成績優秀的朱錦沁留在北京,但她毅然回到條件艱苦的青海,計劃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為當地的鼠疫防治出一份力。
所謂的青海省鼠疫防治研究所,不過是幾間矮小的平房,連自來水都沒有,做實驗用的水,全靠朱錦沁和同事們去很遠的地方挑。下鄉開展工作時,朱錦沁學會了騎馬,帳房和行軍床都是自己帶,自己搭,有時還要睡地窩子。
30多年間,朱錦沁從普通的研究員到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長,編寫過多部專業書籍,參與制定了3個與鼠疫診斷處理相關的國家標準。那個年代,鼠疫防治工作屬于國家保密工作,連丈夫都不知道她具體在做啥。
忙碌半生,退休后的朱錦沁和老伴一起回到上海,住在上海市區的一所大房子里,老兩口互相陪伴照顧,日子過得溫馨自得,就這樣慢慢步入耄耋之年。
2020年秋天,朱錦沁的老伴突然離世。住在舊房里睹物思人,朱錦沁將近1年都走不出老伴去世的陰影。兒女都想把她接過去同住,她也想過去住養老院,結果一打聽,立即打消了這個念頭。原來她有個老友剛住進高級養老院,光押金就要100多萬元,這筆錢她可給不起。她于是選擇居家養老,獨自搬到女兒位于上海遠郊的一棟花園別墅,過上了另一種清凈悠閑的晚年生活。
為盡可能保證老媽居住的安全度和舒適性,女兒給房內不僅安裝了電梯,加入了不少適老化設計,還在房子里安裝了20多個攝像頭。這些攝像頭連接著女兒的手機,女兒只要一有空就看監控。朱錦沁自己也可以通過監控看到地下室、院里院外的情況。
偌大的房子里,每天只有朱錦沁一個人上上下下的身影,女兒總怕她太孤獨,太落寞。朱錦沁寬慰女兒:“我身體還硬朗,完全能自己照顧好自己,你不用擔心。”在她看來,每天要做的事情可太多了,打理花草,買菜做飯,網上沖浪,邀約老友……
即便80多歲,朱錦沁的興趣依然廣泛。多肉植物流行時,她買了100多盆,加上院子里的月季、牡丹、美人蕉、繡球、茶花、仙人掌……光是澆水,每天就得提十來桶;年輕時,她是乒乓球能手,現在大多數同齡人都玩不動了,她依然自己跟自己打,拍上500個來回一點問題都沒有;家里的書架亦是她的藏寶處,各種小玩意擺得到處都是;喜歡集郵的她,閑來無事翻翻一本本郵冊,樂趣無窮;她是個網絡活躍分子,在各個網絡平臺都有賬號,心直口快的她喜歡評論;為了大腦不退化,她還在平板上下了個App,專門做數獨……
老友偶爾上門拜訪,朱錦沁便招呼大家一起坐在花園里敘敘舊,聊聊天,度過平平淡淡卻其樂融融的一天。
分享生活,受到追捧
雖然身體硬朗,但朱錦沁也患有不少老年病,高血壓、糖尿病等。4年前,她的身上曾檢查出一個胰腺腫塊,醫生懷疑是胰腺癌,建議她做穿刺,確診一下是良性還是惡性。朱錦沁知道,胰腺癌若是惡性的,基本沒救;若是良性的,也就不用治療。想清楚后,心里反而清爽了,她對醫生說:“穿刺就不做了,以后的每一天,我就假裝沒有這個腫瘤,該怎么過還是怎么過。”
與病痛共處的日子里,朱錦沁的生活一如往常,忙碌,開心。兒女擔心時,她就反過來開導他們:“人啊,愁眉苦臉地生活是一天,開開心心地生活也是一天,我還是選擇開心點過。我已經80多歲,有些不好做的決定,就交給老天爺吧。”
當身邊的人逐漸離去,朱錦沁越發珍惜剩下的朋友。她的一天,從每天早上醒來后躺在床上群發早安問候開始。每天發早安,除了問候,還表示“我健在”。要是偶爾忙得抽不開身,她很快便會接到很多關心的電話,“今天咋沒發圖?身體還好不好?”為了不讓老朋友擔心,朱錦沁把早安問候視為一天中頂重要的事兒。
群發完真摯的問候之后,朱錦沁會爬起來稱體重,測血糖,記錄觀察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然后制作簡單營養的早餐,接著去自家的花園里轉一圈,看看花花草草。
午飯朱錦沁會多做點,土豆排骨湯下面條,配白菜辣椒炒肉絲,晚上就吃剩下的。每天下午,她有時到花園里打掃落葉,松土,澆花;有時教老同學們用電腦,用手機,排查網絡問題;有時跟老同事們嘮嘮嗑,天南地北有聊不完的話題。她每天在小區里兜圈子走路,步數保持在4000步以上,常和微信運動的朋友們點贊互動,看老伙伴們都走了多少。
朱錦沁偶爾去超市采購,來回半個多小時,牛排、春卷、南瓜、面包和牛奶是她常買的食材。每天晚上,她都會玩一會兒數獨,這是女兒介紹給她玩的游戲,她已經堅持了十幾年。以前是買書,在書上玩,現在她用平板,一路升級,跨入了“大師”級別。
朱錦沁每晚12點才睡覺,她形容自己“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都說熬夜是年輕人的專屬,那她熬夜干嗎呢?看球。朱錦沁是40年的女排迷,只要有國家隊的比賽,她再晚都要看。除了排球,她還是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的忠實粉絲,特別重要的比賽,她連對手和比分都記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讀醫學院時的班長勸朱錦沁寫本自傳,聊聊當年鼠疫防治的事。朱錦沁說:“我這么大年紀了,筆頭‘懶’,沒心思寫。”女兒靈機一動,鼓勵她做視頻:“我們都想聽您講一講那段故事,反正說說也不費勁,干脆您就對著手機說。”朱錦沁覺得這個辦法簡單,可以試一下,給子孫后代留些回憶。
最開始上網取昵稱時,朱錦沁本來想起“不老松”,但是重名了,于是她在前面加了“多肉”兩個字,這里面包含了兩種她喜歡的植物,她覺得,這表示一種越活越年輕的積極心態。
2022年7月,在女兒的幫助下,朱錦沁在短視頻平臺開通賬號,用視頻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獨居生活以及一些人生感悟,以每天發布一個視頻的速度更新。
視頻錄完,朱錦沁自己用手機剪輯好后發送給女兒,由女兒為她加上字幕。之后她再自己上傳到抖音、西瓜視頻、嗶哩嗶哩等平臺。
流暢的敘事剪輯、簡明扼要的標題、俏皮可愛的花字,半年時間內,朱錦沁從零開始自學起步,熟練玩轉了在很多年輕人看來都算新潮的短視頻平臺。因為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朱錦沁不需要草稿,常常是對著鏡頭就直接開講。高光的、驚險的、黯淡的、平實的,一幕幕娓娓道來。再后來,話題逐漸展開,朱錦沁開始聊老年人如何防騙,談年輕人的婚戀……她的視頻內容豐富,涉及題材廣泛。每條評論,她都認真瀏覽,有時還要回復一些網友的提問,一不小心就忙到深夜。
“多肉不老松”成了朱錦沁被廣大網友熟知的名字,他們說通過朱奶奶的故事,了解了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不愿講的歷史,增加了對父輩的理解。
從容老去,人間清醒
當初胰腺腫塊被檢查出來后,朱錦沁就開始思考自己的身后事:如果有一天自己走了,孩子們應該怎么辦?她寫了一份“死后指南”,在指南里對財產做了清晰的安排:房子賣掉,錢款子女平分。她不想要墓地,太貴,怎么便宜怎么來。她叮囑兒女:“骨灰盒要買最簡單的,不要買講究的,能裝就行了。”她還提前交代女兒在必要時將“死后指南”拿出來看,再三跟家人強調:“我一旦病重,千萬不要搶救。人生就這一趟,何必要讓自己遭受痛苦呢,不行就不行了唄。”
2023年2月13日,女兒催更。工作的往事、學生的趣事、同事的友誼,都講得差不多了,講什么好呢?朱錦沁想了想,講一講自己的后事安排吧。視頻里,她戴著金絲邊眼鏡,銀白色的頭發扎在腦后,用跟家人聊天的語氣講述自己的身后事如何處理。“不要過度搶救”“不要追悼會”“一切從簡”“要最便宜的骨灰盒”……話語睿智而通透。
這則視頻發布后頓時登上熱搜,獲得百萬網友點贊,網友們說她是一位人間清醒的“寶藏奶奶”,讓大家看到了一位獨居老人面對死亡的豁達與從容。
在網上走紅后,有個已經病故的同事的女兒聯系上朱錦沁,在母親節這天,專程來看望朱錦沁。雖然朱錦沁為老同事走了感到難過,但是看到他的女兒這么有成就,也很欣慰,兩人約定經常見面。還有一些過去失聯的老同學、老同事,也輾轉聯系上她。這份意外的驚喜讓她發視頻的興頭更足了。
好多網友羨慕朱錦沁記性好,她說:“主要是經歷多,可以講的多,并不是我把所有的事都記住了。在我的生活里,一天到晚都在找東西。”她經常丟三落四,準備上樓拿東西,到了樓上卻不知道要拿什么,又空著手下去;有時話到嘴邊,卻記不住對方的名字;她有時戴眼鏡有時不戴,常常不記得把眼鏡放到哪個角落去了……她對網友們說:“這是老年人的常態,短暫的失憶癥不用擔心,和老年癡呆完全不同。”
她還說自己器官功能在變,性格也隨之改變,喜好也發生改變,以前從不吃肥肉,現在就愛吃豬肉的肥肉。老了以后,她有點話癆,一件事要說無數遍,生怕別人做錯。孫女就說:“奶奶,您說的我知道了,您干嗎一次一次地說。”朱錦沁以自己為例告訴網友,啰嗦、健忘是老年人的通病,請他們多多理解自己的父母。
每年重陽節,老同學們都會組織爬山,2024年,朱錦沁爬不動了,就讓年輕的學生給她拍些素材,她想發個視頻,通過網絡也算參與了。她說:“路也走得差不多了,快到終點了,過好一天是一天,不去看遠方,只專注當下。”
朱錦沁把一個人的日子過得熱氣騰騰,豐富得令人羨慕,網友們從她身上看到了一種充滿力量、豐盈且自洽的晚年生活,感嘆原來“變老”這件事可以如此通透、如此優雅、如此從容,他們真誠地為朱奶奶送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