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三角洲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沖積平原,其地理環境復雜、歷史文化悠久。由于人類活動與自然力量的持續作用,長江三角洲海岸帶在過去數千年里經歷了顯著變遷,不僅深刻影響著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由吳俊范等編寫、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長江三角洲海岸帶歷史地理考察研究》一書,以長江三角洲海岸帶為研究對象,通過扎實的史料分析、自然科學理論及田野調查方法的結合,全景式地描繪了該地區歷史地理環境變遷過程。本書不僅為理解長江三角洲海岸帶的環境變化提供了豐富而詳實的資料,還為區域歷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法。
1 長江三角洲海岸帶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術基礎與背景
自唐代以來,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自然環境,長江三角洲地區始終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此地江河交匯、海陸相接,不僅能為農業經濟的穩固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還能依托海洋資源開發、沿海港口建設、對外貿易等方面獲得強大活力和潛力,將支撐該地區長期占據社會經濟重要地位。隨著歷史的推移,長江三角洲海岸帶的歷史地理環境經歷了顯著變遷。這一變化過程,既蘊含著自然演化的力量,也烙印著人類活動的痕跡。吳俊范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盡管學界對長江三角洲海岸帶歷史地理變遷的研究已有一定積累,但整體觀察仍顯不足。具體而言,現有研究在時間連續性上存在斷裂,未能完整呈現海岸帶環境變遷的全貌;在空間全面性上也有所欠缺,未能充分覆蓋長江三角洲海岸帶的各個角落。更為關鍵的是,對于氣候、水文、生態等重要的環境要素,缺乏深入的關聯研究,難以揭示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機制。因此,吳俊范教授的著作旨在通過全面梳理和深入探究,彌補以上的不足,他運用豐富的史料、科學的理論和田野調查的方法,力求厘清長江三角洲海岸帶歷史地理變遷的脈絡,揭示其背后的自然和人為因素。這一研究成果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也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在指導區域規劃、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 河口、海岸線、海塘與濕地地理環境變遷的深入研究
長江三角洲的形成與演化,與長江河口、海岸線和濕地地理環境變遷密切相關。書中詳細分析了這些要素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動態變化,揭示了其背后的自然機制和人類活動影響。作者在自然地理視域下,探討了河口動力與海岸地貌的形成與演化。長江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地區沉積,形成了廣闊的三角洲平原,同時河口動力過程如潮汐、波浪等,也對海岸地貌產生深刻影響。書中提到,長江三角洲的輻射狀沙脊群,便是海底具輻射狀雛形的古長江水下三角洲或長江口向東南方向偏移,以及東中國海潮波系統與東中國海海岸輪廓共同作用的結果。歷史地理視域下,作者則主要聚焦于海岸線與海塘的變遷。海岸線的變化不僅受到自然力量的影響,也深受人類活動的干預,書中詳細分析了不同歷史時期江蘇海岸線的變遷過程,同時海塘的修筑也是人類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重要舉措。海塘不僅保護了沿海地區免受海潮侵襲,也促進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此外,書中還對濕地地理環境變遷進行了深入研究。濕地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生態系統,對區域環境和社會經濟具有重要影響。作者通過分析濕地形成與演化過程,探討了濕地生態系統在環境變化中的響應機制。
3 東部感潮區地理環境變遷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長江三角洲東部感潮區地理環境變遷的研究,是理解整個區域環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潮汐作用的顯著影響,感潮區的地理環境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書中詳細分析了史前時期和歷史時期東部感潮區地理環境變遷的過程。史前時期,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歷了海侵和海退等自然環境變化,形成了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時期,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感潮區地理環境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例如,書中提到,隨著長江口南岸沙嘴的延伸,杭州灣南岸加積,改變了海水的動力條件,引起杭州灣北岸的內坍。同時,作者還關注了感潮區內的水系變遷和聚落演變。水系是感潮區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變化對區域環境和社會經濟具有重要影響。書中通過分析水系的歷史變遷過程,揭示了人類活動對水系結構的影響。此外,聚落作為人類活動的集中區域,其演變也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書中詳細描述了聚落的形成、擴展和演變過程,以及聚落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4 港口地理環境變遷與經濟活動的互動關系
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眾多重要港口,這些港口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地理環境變遷的見證者。書中詳細探討了港口地理環境變遷與經濟活動的互動關系,通過回顧港口史,分析了港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通過對港口地理環境的考察,揭示了港口變遷的自然機制和人類活動影響。書中提到,長江三角洲港口的興衰與海岸線變化、水系變遷等自然條件變遷過程聯系緊密。同時,人類活動如航道疏浚、碼頭建設等也對港口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外,書中還關注了港口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隨著港口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對區域環境的影響也日益顯著。港口建設對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影響、港口運營產生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均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5 氣候變遷與自然災害對海岸帶環境的影響
氣候變遷與自然災害是長江三角洲海岸帶環境變遷的重要驅動因素。書中詳細分析了這些要素對海岸帶環境的影響,揭示了其背后的自然機制和人類活動影響。在氣候變遷方面,作者探討了歷史時期長江三角洲海岸帶氣候變化的特征,以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書中提到,氣候變化對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影響十分顯著,包括植被分布、物種多樣性等多方面。同時,氣候變化還通過影響降水、溫度等氣象要素,對區域環境和社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在自然災害方面,作者關注了歷史時期長江三角洲海岸帶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和影響。海潮、風暴潮等自然災害對海岸帶環境和社會經濟具有顯著影響,不僅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會對區域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長期影響。
6 海島地理環境變遷的獨特性與復雜性
海島作為長江三角洲海岸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理環境變遷具有獨特性和復雜性。書中詳細分析了海島地理環境變遷的歷史過程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回顧海島開發史,探討了海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通過對海島地理環境的考察,揭示了海島變遷的自然機制和人類活動影響。海島的形成與演化受到地殼運動、海平面變化等自然環境變遷過程的影響。同時,如海島開發、漁業生產等人類活動也會對海島地理環境產生深遠影響。此外,書中還關注了海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問題。隨著海島開發活動的不斷加劇,海島生態系統面臨著巨大壓力。因此,加強海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7 長江三角洲海岸帶地理環境變遷的個案研究
書中通過個案研究,深入探討了長江三角洲海岸帶地理環境變遷的微觀過程和機制。這些個案研究不僅豐富了全書內容,也為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長江三角洲海岸帶地理環境變遷的窗口。書中詳細分析了清中期以來舟山群島的聚落生態與地理環境變遷過程。通過分析岙與聚落的形成與演變、聚落向海的擴展過程等方面,揭示了舟山群島地理環境變遷的規律和特點。同時,書中還關注了舟山群島經濟開發與自然災害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對歷史時期長江河口地區水環境演變與常熟福山圍圩造田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分析近代以前長江河口南岸的演變與福山塘的開發、近代澄通河段演變與福山圍圩造田等方面,揭示了人類活動對河口地區水環境演變的重要影響。
8 長江三角洲海岸帶區域環境變遷的綜合考察
書中對長江三角洲海岸帶區域環境變遷進行了綜合考察,揭示了不同區域環境變遷的特點和規律。這些綜合考察不僅有助于讀者理解長江三角洲海岸帶地理環境變遷全貌,也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例如,書中對杭州灣北海岸帶環境變遷進行了詳細考察。通過分析三山岬角的海岸線及地理環境變化、黃灣軍事防御體系的構建和布局等,揭示了杭州灣北海岸帶環境變遷的規律和特點。同時,書中還聚焦于錢塘江潮觀潮體驗、魚鱗大海塘及海塘后的城鎮聚落等文化景觀在區域環境變遷中的反映。書中對常熟低地湖蕩開發與水環境變遷進行了考察。通過分析昆承湖、尚湖、南湖蕩等湖泊的開發與演變過程,揭示了人類活動對低地湖蕩水環境變遷的影響。同時,書中還關注了湖泊生態資源的保護與恢復問題。
9 研究方法的創新性與科學性
本書的研究方法極具創新性與科學性,彰顯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作者通過扎實細致的史料分析、深入淺出的自然科學理論探討以及身臨其境的田野調查方法的巧妙結合,全景式地、生動地描繪了長江三角洲海岸帶歷史地理環境變遷的宏偉畫卷。在史料分析方面,作者通過細致的梳理和分析歷史文獻資料,再現了長江三角洲海岸帶歷史地理環境的變遷過程。這些史料不僅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讀者提供了解長江三角洲海岸帶歷史地理環境的窗口。在自然科學理論方面,作者匠心獨運,將地質學、地貌學、氣象學等多學科知識巧妙融入歷史地理研究中,揭示了長江三角洲海岸帶地理環境變遷背后的自然機制,為這一研究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自然科學理論的應用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歷史地理研究的內容和手段,更為人們深入理解長江三角洲海岸帶地理環境變遷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使人們得以窺見自然與人類活動交織下的歷史地理變遷奧秘。。在田野調查方法方面,作者注重實地考察和現場觀測方法的使用,通過直接觀察和測量,獲取了第一手的研究資料。田野調查數據不僅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也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10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長江三角洲海岸帶歷史地理考察研究》一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不僅增進了相關讀者對長江三角洲地理環境變遷規律的認識,也為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在學術價值方面,本書通過全面梳理和深入探究長江三角洲海岸帶歷史地理變遷的脈絡,為區域歷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同時,本書的研究成果,也豐富和完善了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史等學科的理論體系。在現實意義方面,本書的研究成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了解區域環境變遷的歷史過程和機制,能夠為未來的區域規劃和環境保護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本書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增強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有利于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書評人簡介:
閻書廣,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博物館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