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從多元視角對古代詩歌展開研究始終是文學界的熱點。意象作為古代詩歌的重要組成元素,往往承載著作者所要抒發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水意象作為古代詩歌中的一種自然意象,其絕不僅是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與再現,更暗含著作者深邃的思想意境和情感內涵。由朱海風、張艷斌、史月梅聯合編著的《圖說水與文學藝術》一書中提出,水作為自然界中對人類最為重要、又最為基本的元素,已然被深化運用到文學藝術中,并且成為美的象征、情感的媒介以及哲理的載體。本文參考該書對水與文學藝術關系的闡述與思考,以古代詩歌為對象深度探究水意象及其意境營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水文化。
古代詩歌中的水意象。在《圖說水與文學藝術》的“水與詩歌”一章中,作者列舉了大量與水相關的詩歌作品,從淡淡流水到萬古江河,從湖光瀲滟再到大海廣闊,這些古代詩歌或是直接描述水景,或是將水景與人景相融合,但其水意象往往都超越了自然屬性,向讀者傳遞出所承載著的深厚文化內涵和豐富情感??v覽古代詩歌經典作品,本文提取出古代詩歌中的水意象表現,集中為以下5個方面:
(1) 水作為萬物依附的母體。水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物質基礎之一,其對人類的不可替代性使得人們深刻意識到水是生命之源。因此,古代詩人在對水的描述中往往有感而發,體現出對大自然母親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思考。《春江花月夜》一詩中,張若虛將“春江潮水”與“海上明月”相互依附,寫明月似乎從海潮中緩緩升起,描繪出大自然的磅礴。曹操則在《觀滄海》中更勝一籌,從“水何澹澹”中發展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出了大海的宏偉壯麗,也上升到水作為生命本源的哲學高度。張照的《觀?!放c曹操《觀滄海》同氣連枝,用“乾坤浮一氣,今古浸雙丸”,將日、月“浸”于海中??梢钥吹焦糯娙藨T用宏大場景以及日月星來描繪大海意象,仿佛大?!巴掏氯赵?、含孕群星”,正如自然萬物依附的母體一般。
(2) 水作為離人不斷的愁緒。水的物理形態賦予其“剪不斷”的特性,這讓詩人從水中看到了愁緒的流態美,流動不絕的水便成了詩人孤獨、思念等愁緒的象征。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維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優美雨景反襯送別友人的離愁,這里的水意象與“渭城”“陽關”兩個地理意象相融合,更強化了離別之情。這里的雨水實際上成了詩人心中綿長不斷、絲絲不絕的愁思,寄托著詩人對友人的留戀和不舍。歐陽修在《踏莎行》中用“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將離愁直觀地比作春水,巧妙地運用日夜不歇的春水對應無盡的愁緒,也用水勢的跌宕起伏暗喻心緒不寧和愁苦不斷。南唐后主李煜更是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愁苦用東流春水表達,同時用“問君”將個體悲愴愁苦升華為人類共通的命運喟嘆,深刻體現出其對離愁別緒的感悟甚至對命運的思考。
(3) 水作為一去不返的時光。水的自然流動性被文人墨客所關注,并賦予其時光流逝的象征意義。有詩人用水意象表達對過去時光的追憶和不舍,也有詩人用水意象表達對未來時間的無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比藗兂S盟谋剂骱褪湃ハ笳鲿r間的快速消逝,并借此來表達對時光易逝、容顏易老的惋惜,或是借助水意象來探討時間與生命,告誡人們珍惜時間、把握當下。杜甫在《登高》中寫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以滾滾長江直接描繪出了時間的流逝,同時也以“落木”進一步寫出生命的短暫,讓人體會到時間不等人的愁苦。李白在《將進酒》中,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黃河之水的奔流不息與青絲變白發的時光易逝相融合,表達出此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但時光老去、歲月無多的悲苦無奈之情。蔣捷《虞美人·聽雨》中的“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用廣闊江面和江面上的破碎雁叫聲構成空間,借助江面意象和失群孤雁意象的對比映射出對未來命運難以捉摸的無奈之感。
(4) 水作為佳人隔離的天塹。古人擇水而居、臨水而生,水邊除了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古代青年男女相會的重要場地之一。有詩人用水比喻愛意綿綿不絕,但更多時候水被用來象征佳偶被隔離、阻礙于兩地的天塹。描述此情最為經典的作品《秦風蒹葭》,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將青年男女相戀的艱難之處直觀描寫出來,仿佛那伊人始終處于可望而不可即的“水之一方”。李之儀在《卜算子》說“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描繪了有情人不能相依生活卻又各自安好的場景?!豆旁娛攀住ぬ鎏鰻颗P恰分械摹坝凰g,脈脈不得語”,更是將銀河這個意象化作了愛情悲劇的象征符號,此時水作為隔離愛人的天塹更加具象化,也更易讓讀者體會到相思之苦。
(5) 水作為活躍靈動的符號。水是生命的源泉,其在孕育生命的同時,自身也有著靈動性和生命氣息,水的變化無常、奔流不息使詩人常用水來表達生命活力,并借助水景傳遞出對生活的熱情、對自然的喜愛等情緒。比如王維《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用視聽相結合的方式描繪山間一景,石上泉水淙淙流過發出悅耳聲音,仿佛具有生命一般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白居易在《遺愛寺》中用“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將鳥語與泉聲相對照,將泉水這個意象的靈動之感描繪出來,表達出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古代詩人如何營造水意象的意境?從古代詩歌中的水意象描繪和呈現來看,能夠發現水意象的創造往往是詩人通過“觀物”和“取物”的手法將水元素進行符號化,并基于水的物理特性(流動、濕潤、阻隔等)融入人文情感,從而形成獨特意象。古代詩人在創造水意象的同時,還將水這個自然事物轉化成為情感的導體、哲思的載體以及空間的媒介,分別營造出情感意境、哲學意境以及空間意境。
(1) 借助水的多元景色投射情感內涵,營造情感意境。將水作為情感載體的創作范式,實際上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慣用的抒情傳統。詩人們將水的自然流動屬性與人類情感的流動性緊密對應在一起,此時水的狀態實際上就是情感的狀態,水的意境實際上也就是情感意境。比如李白“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的設問將抽象情緒具象化成可以丈量比較長短的江水,直接營造了一個仿佛具有物質形態支撐的情感意境,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了此時詩人的磅礴情感。不同詩人會依據水體不同形態創設不同的情感意境。比如在《山居秋暝》里,王維用“空山新雨”的澄明和清涼干凈的山泉映射出自己此時清明無垢、無拘無束的超然心境。而在《夜雨寄北》里,李商隱用漲滿秋池的“巴山夜雨”營造出了一個晦暗而又濃重的情感意境,讓讀者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將要漫溢出來的思歸之情。此外水域(如湖水、江水、海水)也會經常被詩人用來投射情感,此時這片水域便成了情感意境的影射。
(2) 借助水的物質形態延展哲學思考,營造哲學意境。實際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上,水的哲學意境便已成型且上升到了本體論層面,之后水始終脫不開其哲學意蘊,“上善若水”的水之哲學思想更是深刻影響了后世文化和藝術作品。古代詩人常用水創設哲學意境,基于水的物理形態引發對人生、對自然甚至對宇宙的深層思考。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實現了江與月與人的對話,以江月流轉、人物變遷叩擊時空終極命題并以隱喻的方式引發讀者對時間和生命的思考。在《江上》中,王安石用“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描述了一段江景,也用“疑無路”和“隱映來”構筑了一個富有辯證性的哲學意境。此時王安石正處于變法失利、辭退相位的沒落時期,江水在此時王安石的眼中不只是一個自然景觀,還是思維、視角或認知的象征,在江上看到青山繚繞以為沒有了路,但船轉個彎后又忽然看到無盡江水、千帆逼近,這便代表著視野突然開闊、認知格局忽然打開,也象征著王安石找到了未來方向、看到了希望。
(3) 借助水的動靜相生營造空間氛圍,營造空間意境。文人墨客善用水這個自然景觀構建起多維度的審美空間,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優美之處。比如說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便是從動態視角對水的空間意境進行塑造,讓讀者能夠感受到瀑布奔騰的磅礴有力并在心理層面形成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有詩人從靜態視角刻畫水的空間意境,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兩句便描繪出一幅空曠、寧靜的夜晚江景,“江清”使得月亮可以倒映在江面上從而“月近人”,用江面的反射效應營造了江水、月亮和人和諧相處的靜態空間,讓讀者進入到恬靜而又深邃的詩意空間中。王維《山居秋暝》所創造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經典畫面,則從動靜結合的視角營造了空間意境,其中前句是靜態場景而后句是動態場景,只觀后句的話“清泉”是動態事物而“石”是靜態事物,雙重動靜結合之下形成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空間結構,并編織出一個多維的感知空間,更易將讀者拉入畫面并對大自然心生向往。
古代詩歌慣用水意象的原因。
從古代詩歌中水意象的豐富性可以看出中華水文化在古代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從“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婉約,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放,從“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悱惻依戀到“飛流直下”的豁達灑脫,水意象始終在古代詩歌字里行間流轉。從中國傳統文化視角來看,水意象在古代詩歌中的應用和選擇并非偶發,其背后蘊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審美觀念以及對自然觀、生命觀的智慧發現。水意象本身具有哲學根基,“上善若水”的至善本體哲學意象深刻影響了后世文人觀照世界的范式,后來孔子觀水“九德”等進一步深化了水的哲學內涵和人格象征,因此后來詩人慣用水作為哲學載體,并將其運用到詩歌中以表達詩人對世界的認知。水還直接影響著古代勞動者的農耕生活和地域文化生成,同時也影響著古人的地理記憶,因此詩人在描述江景、海景時實際上也是對地理記憶沉淀的再現。
總之,基于中華特色哲學觀照視野以及東方美學視野,水早已超越了自然物的范疇,成為承載民族性的審美符號,也在古代詩人先后建構的水語匯作用下成為情感表達的載體、哲學思考的載體以及時空營造的載體,向世人彰顯了中國古代詩歌“以水為鏡”的創作審美傳統。當前在提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以古代詩歌為媒介探索中華水文化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水在中華文化體系中的獨特地位,也能夠在對水文化的文化認同中激活更深層次的文化歸屬感。
書評人簡介:
文迪義,男,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