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蘇省揚州市“如約”印發了“2025年民生幸福工程”文件,這是從2002年開始,揚州市連續24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置頂”群眾關切。
在“2025年民生幸福工程”文件中,揚州市提出補齊民生短板,堅持每年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領域,集中力量實施一批民生幸福工程,化解群眾急難愁盼,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實現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連續24年將群眾關切的民生問題列為市級“一號文件”,揚州市把“百姓小事”當成“民生大事”,探索出一條由“解困民生”“普惠民生”向“幸福民生”轉變的工作路徑。
在揚州市“2025年民生幸福工程”文件中,明確了55件民生實事,包括持續聚焦“一老一小”和弱勢群體、教育就業、衛生健康、城市治理、美麗城鄉建設5個方面,且“含金量”十足。
揚州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臧斌表示,編排的項目基本都是群眾呼聲高、政府辦得到、需要持續推進的項目,且已落實資金來源,能夠在年內全部啟動或完成。
以教育領域為例,今年揚州市的教育實事充分滿足“小”“老”“大”的需求。關注“小”—努力讓每名學生學有優教;關注“老”—新建“家門口的老年大學”60個,新增學位3000個;關注“大”—在全市52所學校、幼兒園建設“候學驛站”,為家長接送學生提供遮陽擋雨避雪場所。揚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邵學云表示,在提高學生“平安系數”的同時提高“健康指數”,對40.1萬名中小學生進行視力監測,對6萬名學生進行脊柱側彎篩查,建立健康檔案,做到問題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翻看近年來揚州市的“民生賬本”:為了讓百姓喝上干凈水,揚州市先后投入近50億元,在江蘇省首批實現城鄉統籌區域供水,做到城鄉居民飲用水“同源同網同質”;為了讓百姓吃上放心菜,揚州市市縣財政累計投入3億元用于蔬菜生產,市區建成“菜籃子”基地1.5萬畝;為了讓百姓呼吸上新鮮空氣,揚州市每年從土地出讓金中拿出5%用于綠化工程;為了讓百姓住得安心,揚州市先后投入170多億元,對一批老小區、老街巷、老莊臺、老宿舍等進行改造。
通過年復一年緊抓民生實事的生動實踐,揚州市先后完成了“清水活水”“健康中國揚州樣本”“頤養之城”“海綿城市示范”等一批百姓交口稱贊的“里子工程”“良心工程”。
既集中力量辦大事,也聚焦群眾身邊“微實事”。“2025年民生幸福工程”更加注重落細落小落實,從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飛線充電”整治、停車位充電樁施劃,到開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培訓、為家長接送學生提供遮陽擋雨避雪場所,再到創新構建“1+6+N”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讓更多家庭“帶娃上班兩不誤”……揚州市民生實事的“切口”越來越小,排憂解難的“領域”卻越擴越寬。
為群眾辦事、請群眾參與、讓群眾評判。2022年起,揚州市人大常委會啟動實施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落實群眾“點單”、代表“定單”、政府“買單”、人大“驗單”為民辦實事全新模式。
2023年,大型融媒體問政節目《政事面對面》《民情直通車》上線,緊扣“民生七有”目標,聚焦群眾關注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水電氣熱、就醫就學就業等熱點話題,揚州市級機關部門(單位)和各縣(市、區)、功能區主要負責同志“向人民報告”,現場解答、現場直播。

問政節目做一期、火一期,推動了一批“老大難”問題得到解決。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表示,揚州市堅持工作閉環和輿論閉環“雙閉環”工作思路,找準問題癥結,形成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措施清單,限期完成整改,更好地回應群眾需求,更好地展示政府效率作風。
“2025年民生幸福工程”實施方案不僅細化項目建設內容、建設點位、總投資及資金來源和推進計劃,更明確了項目責任人,落實持續跟蹤問效,形成“一件實事、一個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工作機制。
連續24年發布落實“一號文件”,揚州市把群眾關心關切的民生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辦,把“年年辦”的民生實事變成老百姓“時時享”的生活美景,群眾越來越多的笑臉與點贊,見證了“好地方”揚州好上加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