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更加客觀地掌握我國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重點及趨勢,現選取CNKI數據庫中2015—2023年研究老年數字鴻溝的114篇核心文獻作為樣本,利用CiteSpace軟件分別從“研究階段”“作者合作關系”“發文機構”“關鍵詞”“研究前沿和趨勢”五個維度對老年數字鴻溝問題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我國老年數字鴻溝領域的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研究由發軔階段轉變為活躍階段;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呈現出“小群集”的特點;發文機構廣,高產機構少,機構間合作不緊密;關鍵詞出現頻次最多的是“數字鴻溝”“老年人”“老年群體”,其次為“數字包容”“數字反哺”“數字融入”;未來將注重研究無障礙網絡環境的建設,探究數字鴻溝對老年群體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討論提高老年人數字能力的有效措施,使老年人盡快融入數字社會。
[關鍵詞]老年人;數字鴻溝;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63(2025)02-0010-11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5.02.002
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著重強調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同時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實現基本養老服務全覆蓋[2]。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有29697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1.1%,比2022年高出1.3%,其中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高達21676萬人,約占全國老年人口總量的73%[3]。據統計,未來五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我國將正式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4],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互聯網的普及,各種新型數字技術噴涌而出,老齡化與新技術的碰撞,使很多老年人因數字能力有限而被排除在數字紅利之外,產生數字鴻溝。人口老齡化疊加社會數字化轉型,促使老年數字鴻溝問題成為研究熱點,引起了政府、學界、社會層面的廣泛關注。
如今我國老齡化呈現出超大規模、超快速度、超早階段和超穩結構的特征,老齡化程度逐年攀升,而數字經濟發展不斷加速,數字化呈現出的特點是“快”,而老齡化最大的特點是“慢”,這種矛盾加劇了數字應用與老年人數字化能力之間的不適應,使得老年數字鴻溝現象愈演愈烈。在接入端,無論是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比例還是無線網的使用比例,老年群體均要低于非老年群體。截至2023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網民總體的15.6%,約1.7億人。雖然老年網民的普及率已經達到57.4%(根據2023年末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進行估算),但仍有1.3億老年人沒有得到網絡普惠,且老年網民數不及非老年網民群體(84.3%)的1/5[5]。在使用端,由于思想觀念的固化、生理機能退化、文化程度的限制及學習能力下降,老年人的數字技能要低于非老年群體,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用程序的使用與下載及手機系統設置與維護都是老年人在使用層面遇到的障礙。在知識端,數字資源的匱乏與有限的數字技能使老年人的數字素養相對低下,不能準確辨別信息的真偽,容易成為電信詐騙及網絡謠言的受害者。據中國銀聯發布的《2023年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度有77.7%的大齡群體收到過詐騙信息[6]。目前,國內外學者圍繞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內涵界定、影響因素、測度指標及彌合路徑等領域。
第一,圍繞老年數字鴻溝內涵展開的研究。早在上世紀末互聯網出現起就有學者研究數字鴻溝。1990年,托夫勒在其著作《權力的轉移》中首次提到“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一詞[7]。此后,國內外學者開始圍繞數字鴻溝的內涵和外延展開研究。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發布的《在網絡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中率先對數字鴻溝進行定義[8]。還有學者將數字鴻溝的內涵分為三級,第一級代表互聯網接入方面的差距[9-10],即接入溝;第二級是使用相關技術的能力和動機方面的差距[9,11-12],即使用溝;第三級突出了數字資源帶來的個人福祉[11-13],即知識溝。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學者認為年齡結構嚴重影響數字鴻溝的形成[14]。有學者指出作為異質群體的老年人,更容易被數字技術所排斥[15]。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使用數字工具的能力要遠弱于中青年人,并且其數字能力的提升會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16]。鑒于此,學者開始聚焦老年群體視角研究數字鴻溝問題,分別在老年人數字產品的接入、接受和使用的差異[17]、適應和融入數字化生活的困境[18]及老年人對制度與觀念的遲緩[7]等方面,對老年數字鴻溝的概念進行了探究,并建立了老年數字鴻溝理論分析框架[17-19]。
第二,圍繞老年數字鴻溝形成的影響因素展開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主要針對影響老年數字鴻溝形成的技術因素、個體因素及社會文化因素進行探究。技術層面包括終端產品的設計、基礎設施的可及性、技術的實用性及流行度[20]等。個體層面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社會人口學因素(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收入、居住地等)[21]、生理因素(身體狀況)[22]、心理因素[15]、知識結構因素(數字能力)等,個體是否愿意接受新技術是新技術應用的關鍵。社會文化層面包括社會環境對于老年人的包容性和社會各界對于老年人提升數字能力的支持力度[20]。
第三,圍繞老年數字鴻溝的測度標準進行研究。有學者從接入溝、使用溝、知識溝三個層面構建了相應的測度指標體系,對老年數字鴻溝進行了實證測度[23]。其中接入溝是對是否裝有寬帶[24]、是否擁有智能手機、是否“觸網”[25]、是否使用諸如微信之類的數字交往軟件[26]等數字技術的接入情況進行測量。使用溝是對電子產品的使用頻率、使用目的、短視頻應用程序及各種軟件安裝使用的熟練程度[27]等數字技術的使用情況進行測量。知識溝的測量相對于前兩者要更為復雜,學者們利用知溝理論度量老年群體的知識獲取情況和數字化素養[19],主要從能否利用數字技術獲得便利、是否容易輕信網絡謠言與電信詐騙等[17]方面進行度量。此外,還有學者以擁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為測度對象,單獨構建數字化應用能力與數字化素養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其使用溝和知識溝[23]進行測度。
第四,圍繞老年數字鴻溝的彌合路徑進行研究。首先,學者們從三層數字鴻溝出發,針對老年群體在數字融入方面遇到的困境分別從接入、使用和知識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并提出相應措施。在接入方面,重視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老年人對智能設備及互聯網的可及性;在使用方面,建立老年數字教育體系,為老年人提供學習數字技術的機會,提升老年人的數字技能;在知識方面,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知識的宣傳,凈化網絡環境,保障老年人用網安全[17]。其次,從主體角度提出策略,有學者指出家庭是與老年人聯系最為密切的場所,家人是老年群體數字鴻溝治理最直接和最有效地參與主體,家人的支持有助于老年群體快速融入數字生活,可以幫助老年人解決使用數字技術的問題,并提供對數字技術的培訓和指導[22]。與此同時,也有些學者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出發,提出加強老年人數字權利保護、培育老年人專屬“數字騎手”、構建商業生態和完善治理機制等措施[25],助力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
綜上,現有研究成果為老年數字鴻溝問題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支撐,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成果體系。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運用CiteSpace軟件,通過年度發文量的變化趨勢劃分研究階段,并利用各種知識圖譜對老年數字鴻溝核心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闡明我國老年數字鴻溝問題的研究現狀,呈現老年數字鴻溝在我國的研究前沿及趨勢,為幫助全體老年人適應和融入數字生活,促進老年人與數字技術的良性互動提供理論依據。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基于CNKI數據庫中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文獻,以“老年數字鴻溝”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時間范圍設置為2015—2023年(國內對于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起步較晚,2015年之前并沒有與該主題相契合的核心文獻,所以選擇2015年為文獻檢索起點),共篩選出114篇文獻作為研究樣本,對國內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軟件是美國德雷賽爾大學陳超美教授研發的一款可視化軟件,以研究特定學科領域的演變規律及知識拐點,呈現科學發展的新勢頭和新趨向[28]。CiteSpace軟件自誕生至今,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其優勢在于能用知識圖譜從宏觀視角直觀地展示出作者和發文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揭示每年的研究熱點及趨勢,便于閱讀分析。本文選用Excel軟件與CiteSpace軟件相結合的方法,對篩選文獻進行計量分析。首先用Excel軟件統計各年度發文量及部分研究機構發文量,隨后借助CiteSpace6.2.R4版本,繪制“作者合作共現”“發文機構共現”“關鍵詞突現”“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直觀展示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軌跡。
二、研究階段性分析
基于對114篇核心文獻的整理,本文將國內學者對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分為發軔階段和活躍階段。
(一)發軔階段(2015—2019年)
此階段是我國老年數字鴻溝研究的萌芽階段,發文量十分有限。從人口老齡化現狀來看,至201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不僅在數量上超過老齡化底線,而且在增速上也逐年加快。從互聯網的使用與覆蓋率來看,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在全國人口中的普及率達47.9%[29],網民數量居世界第一,普及率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網民年齡結構上呈現右偏分布,60歲及以上老年人比重僅占2.4%[30]。學者對老年人互聯網使用率偏低產生興趣,2015年便成了發表該議題核心文章的開局之年,但由于沒有相關政策支持,從2015年到2017年該議題一直不溫不火。直至2018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開展了關于人口老齡化現狀的國情教育相關會議,提出截至2017年我國老齡化速度加快,造成了中國老齡化漸趨變老但中國媒體形態卻日新月異的矛盾[20],使得該議題的發文量有小幅度提升,但在2019年又很快回落。
該階段研究重點在于探究老年數字鴻溝的內涵,剖析老年人與中青年人在使用數字設備上的差異,并從經濟導向、媒體素養、老年人的身心狀況等多個方面討論老年人在新媒體接入和使用過程中數字鴻溝形成的路徑[20],進而探討老年數字鴻溝對其他方面的影響,如從金融層面說明了老年數字鴻溝造成了“金融排斥”[31],為后續對于老年數字鴻溝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二)活躍階段(2020—2023年)
2020年新年伊始,我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自封城到復工復產長達6周時間。為了防止復工后的二次傳染,很多城市開始實行健康碼通行,此后全國所有省區逐漸實現健康碼全覆蓋,這給數字資源匱乏、數字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帶來諸多不便,因老年人沒有智能手機或不會操作未能出示健康碼而被趕下公交車的例子屢見不鮮。為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問題,提高老年人數字能力,國家出臺了大量相關政策。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中明確指出要有效處理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建設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并對關鍵內容和實施措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為響應聯合國提出的“不讓一個人掉隊”(Leave no one behind)倡議,要加速推進《方案》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有關規定的實施,設計滿足老年人需求的數字包容型政策和機制,提供符合老年人特點的數字技術,建設智慧養老服務體系,促進相關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實施筑牢根基[32]。2021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再次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的通知》[33],提出聚集社會各界力量,讓老年人平等享受數字生活的便捷。此外,在第14個“敬老月”來臨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下文簡稱《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于2023年9月1日開始施行[34],該法律不僅在硬件設施方面保障老年人的便利生活,還新增了國家信息無障礙標準及無障礙網站的設計規范,幫助老年人樂享智慧生活。基于問題的嚴峻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引導,在此階段我國對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核心文獻發文數量成倍激增。在內容方面的研究也更為深刻,開始從老年數字鴻溝形成路徑的一般性探究深入到對其影響因素、測度標準及各種彌合策略的深層次探討,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體系,產生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整個研究呈現出空前活躍的景象。2022年達到8年內的發文量最高峰。這種態勢一方面順應了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另一方面也響應了國家為幫助老年人順利跨越數字鴻溝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到2022年底,全國疫情放開,出行不再使用健康碼,老年人對于數字技術的需求逐漸下降,與該議題相關的核心文獻的發文量也呈現回落趨勢。
三、可視化結果分析
(一)作者分析
在CiteSpace軟件中,將時間范圍設置為“2015—2023”,時間切片設置為“1”、“Node Types”設置為“Author”,生成作者合作關系共現圖譜如圖1所示。節點及字號越大說明學術貢獻越大,作者間的連線越豐富表明合作越密切,色彩越鮮明表明發表文章越新。圖1共有學者190人,學者間合作關系連線152條,合作密度為0.0085。匡亞林發文數量最多為4篇,文章主要以貧困地區老年人為研究對象,調查和梳理其不易融入數字社會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建議,實現從“阻老”到“助老”的轉變,切實提高貧困地區老年人在數字社會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35]。其次是王晶、宋曄琴、杜鵬、劉入豪、蔣俏蕾、陸杰華、孫靜等11名學者,均發表相關文獻2篇,除此之外,其他學者發文數量均為1篇。學者之間的合作主要以3人的“小群集”形式為主,3人以上的合作關系只有4組。學者們的研究側重于挖掘老年人排斥互聯網的原因、探究當前縮小老年數字鴻溝面臨的困境,并提出各種彌合策略,以求能夠找到問題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加強數字時代老年人的數字權利,為實現積極老齡化與數字時代的共贏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
(二)發文機構分析
在CiteSpace中將時間范圍設定為“2015—2023”,時間切片設定為“1”,“Nodetype”選擇“institution”,可以看出國內老年數字鴻溝主要研究機構的發文數量和合作關系。發文數量在2篇及以上的機構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知,發文數量最多的機構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均為5篇,其次是中國人民大學老年研究所,發文數量為3篇,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部等6個機構均發文2篇。如圖2所示,發文機構共87個,各個研究機構基于不同視角進行研究,這表明老年數字鴻溝問題不再是單一問題,已經引起了諸如新聞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廣泛關注。機構間的連線有35條,網絡密度為0.0094,說明機構間的合作并不緊密,多是兩兩合作或者獨立發文,3個機構及以上的合作關系較少。中國人民大學的發文機構,重視對影響老年人適應數字生活的心理因素和媒介因素的研究,從數字互動的新視角出發,進一步研究老年數字鴻溝在互動媒介、互動關系、互動場域中的表現,以求打破數字隔閡、彌合數字鴻溝,使所有老年人都主動尋求融入數字生活的路徑[36]。南京大學的發文機構主要關注老年數字鴻溝的彌合策略,以數字反哺為切入視角,聚焦年長世代,探討其使用數字技術時存在的“精神接入”困境[37],發揮數字反哺的效用,提升老年人數字化社會融入程度。
(三)關鍵詞共現與聚類分析
在CiteSpace軟件中選擇“Keywords”,時間跨度選擇“2015—2023”,生成老年數字鴻溝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即圖3。關鍵詞的節點圈層越大說明學術界關注度越高,中心性越強。節點間的連線越粗,說明關鍵詞間的聯系越緊密。通過關鍵詞共現得到133個關鍵詞,關鍵詞間有連線264條,聯系密度為0.0301。由圖3可以看出關鍵詞“數字鴻溝”的節點圈層最大,并與其他關鍵詞保持較強的聯系,其次受關注度較高的是“老年群體”和“老年人”。近年來,對“數字融入”“數字包容”“數字反哺”等關鍵詞的重視度逐步提高,表明研究重點向老年數字鴻溝的彌合策略傾斜,希望通過各種形式的數字反哺,增強老年人學習數字技術的意愿與能力,提高數字社會的包容度,使老年人更加自然地融入數字社會。
基于關鍵詞共現圖譜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采用對數似然比LLR算法,在關鍵詞中提取關注度高的名詞性術語得到聚類圖譜如圖4所示。圖中的#0等代表聚類序號,序號越小說明關注度越高,聚類的規模越大。由圖4知,國內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領域中,高頻關鍵詞聚類共分為7種,分別是#0數字鴻溝、#1老年人、#2老年群體、#3老齡化、#4數字包容、#5健康管理、#6數字生活、#7數字融入,聚類模塊值Q=0.56gt;0.3,表明生成的聚類結構是具有代表性的,聚類平均輪廓值S=0.8684gt;0.5,認為聚類是符合客觀要求的。圖5為關鍵詞突現,可以了解該領域的研究方向。
(四)研究前沿和趨勢
CiteSpace軟件具有關鍵詞突現的功能,能夠直觀清晰地展現關鍵詞的科學前沿和發展進程。通過對老年數字鴻溝領域前沿熱點的分析,可以更精準地了解該領域今后的研究動向。如圖5所示,共有25個關鍵詞突現。其中,2015—2019年,在研究的發軔階段,研究重點聚焦于老年數字鴻溝的一般性影響因素及其對“普惠融資”的影響、老年人在數字時代的“社會參與度”及老年人對“新媒體”的看法等。在研究的活躍階段,即2020—2023年,側重對“數字媒介素養”“數字融入”“彌合”“適老化”等方面的研究,注重提高老年人的數字能力,改善社會環境,激發老年人數字利用的內在動力[38],充分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尋求各種彌合策略,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對構建平等、包容、和諧的老年友好數字型社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四、總結與展望
(一)總結
本文篩選CNKI數據庫中2015—2023年收錄的以“老年數字鴻溝”為主題詞的核心期刊和CSSCI文獻作為樣本數據,通過CiteSpace軟件對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熱點、研究前沿及趨勢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從發文數量及發文時間來看,國內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大致分為發軔和活躍兩個階段,目前正處于活躍階段。發軔階段注重原因和影響因素的一般研究,活躍階段則在發軔階段的基礎上,深入鉆研其影響因素和測度標準并探討各種彌合策略。雖然兩個階段在研究內容方面有些許差異,但研究目的均是在政策法規的指導下,使老年人共享互聯網大國的“數字紅利”,為建設數字包容型社會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從研究機構和發文作者來看,目前研究機構分布廣泛,但機構間的聯系不緊密,有顯著成果的機構包括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等。發文作者間合作較為密切,呈現出3人“小群集”的特征,以匡亞林、王晶、宋曄琴、杜鵬等學者為代表。研究重點在于探究縮小老年數字鴻溝的路徑,提高老年群體的數字化生活質量,豐富其晚年生活。
第三,從關鍵詞圖譜的角度來看,“數字鴻溝”“老年人”“老年群體”的研究熱度最高,其次是“數字包容”“數字融入”“數字反哺”等,說明研究趨勢已經開始向彌合老年數字鴻溝的方向演變,一方面響應了政府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相關政策法規,另一方面也符合建設老年友好型數字化社會的要求。
(二)展望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老年數字鴻溝形成的機理和彌合路徑,形成了較豐碩的研究成果。文獻梳理的結果表明,國內相關研究仍存在可提升的空間:首先,彌合老年數字鴻溝、打造適合老年人的無障礙數字環境、提升老年人的數字化能力,需要社會各主體協同努力,目前關于治理主體研究的文獻有待充實,尚未形成較完整的數字鴻溝治理體系。其次,老年數字鴻溝的形成使老年人被隔離在數字紅利之外,影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進而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影響,當前圍繞數字鴻溝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展開研究的文獻數量不多。鑒于此,本文認為學術界對于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存在以下趨勢:
第一,圍繞如何打造老年人無障礙數字環境展開探討。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指引下打造老年友好型數字化社會,創建全鏈條老年數字鴻溝治理體系,構造“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眾融入”的治理新格局,打通各主體協同治理的渠道,推進多主體協同的制度化建設,打造適合老年人的無障礙數字環境。首先,政府要重視老年人的數字化需求,并給予老年群體相應的數字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其積極融入數字社會,同時保證網絡環境的安全可靠,嚴厲打擊網絡詐騙行為,使老年人能安心上網;其次,企業要設計符合老年人使用特點的數字產品,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減少成本投入,降低價格,減輕老年群體使用數字產品和服務的經濟負擔,秉持“老人優先”原則,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的數字產品和服務;最后,在社會方面要合理利用公共政策資源,城市社區要逐漸普及“一鍵式叫車”、無障礙導航、“一鍵接入人工客服”等新技術,打造智能社區。在農村要優先解決“接入溝”問題,使老年人有機會接觸數字產品,進而鼓勵親友、村委會成員幫助老年人解決在使用數字產品時遇到的困難,為數字技術惠及農村老年人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圍繞如何提升老年人數字化能力展開探討。在鼓勵老年人積極融入數字時代的過程中,家庭是最重要、最方便的提升老年人數字素養的場所。因此要注重子女反哺,引導晚輩積極幫助老年人提高其數字應用能力。同時,還要加強老年人之間的同儕互哺,使“先會”帶動“后會”,互幫互助共同跨越數字鴻溝。社區及村委會要開展老年人數字產品使用培訓班,保證擁有數字設備的老年人有人教,提高老年人智能化產品的操作技能。新聞媒體也要響應號召積極宣傳、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幫助老年人擁抱便利的數字時代。
第三,圍繞數字鴻溝對老年群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展開討論。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應用豐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學會了線上交友、線上聊天、線上直播帶貨,減少了老年人的孤寂感,極大地改善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質,降低了老年抑郁的風險,有益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數字鴻溝的存在,會妨礙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面對陌生的技術,會增加老年人的自卑感,進而不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因此,助力全體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不僅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應有之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政府網.積極性對人口老齡化[EB/OL].(2016-04-08)[2023-11-26].https://www.gov.cn/guowuyuan/vom/2016-04/08/content_5062279.htm.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11-2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 國家統計局.2023年國民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EB/OL].(2024-01-17)[2024-02-26].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1/t20240117_1946624.html.
[4] 國家衛健委.近十年我國老齡工作取得顯著成效.[EB/OL].(2022-09-21)[2023-11-26].https://www.gov.cn/xinwen/2022-09/21/content_5710849.htm.
[5]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03-22)[2024-05-15].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6] 中國銀聯.2023年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報告[EB/OL].(2024-02-05)[2024-05-15].https://www.cup.com.cn/upowhtml/cn/templates/newInfo-nosub/7885004da382485e8bde5a0ba000fdd3/20240205152732.html.
[7] 楊一帆,潘君豪.老年數字鴻溝治理的一個分析框架[J].老齡科學研究,2019,7(10):58-67.
[8]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33.
[9] Massimo R ,Laura M R ,Felice A .The self-reinforcing effect of digital and social exclusion:The inequality loop[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22,72.
[10] Congbin G ,Boshen W .The digital divide in online learning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Technology in Society,2022,71.
[11] Scheerder A ,Deursen V A ,Dijk V J .Determinants of Internet skills,uses and outcom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econd - and third-level digital divide[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7,34(8).
[12] Deursen V J A ,Dijk V A J .The digital divide shifts to differences in usage[J].New Media Society,2014,16(3).
[13] A.J.Van Deursen,E.J.HelsperThe Third-Level Digital Divide:Who Benefits Most from Being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nual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15).
[14] 程瀛.老年人與數字鴻溝:背景、現狀與影響——對“老年人與互聯網”的新聞報道內容的分析[J].新媒體與社會,2012(3):218-237.
[15] Deursen V J A ,Helsper J E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Internet use and non-use among the elderly[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5,30(2):171-187.
[16] Klimova B,Poulova P,Simonova I,et al.Internet Use by the Older Adults in the Czech Republic [J].E amp; M Ekonomie a Management,2018(3):220-232.
[17] 黃晨熹.老年數字鴻溝的現狀、挑戰及對策[J].人民論壇,2020(29):126-128.
[18] 王宇龍,張莉.淺析數字時代老年數字鴻溝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采寫編,2021(9):126-128.
[19] 陸杰華,韋曉丹.老年數字鴻溝治理的分析框架、理念及其路徑選擇——基于數字鴻溝與知溝理論視角[J].人口研究,2021,45(3):17-30.
[20] 潘曙雅,邱月玲.“銀色數字鴻溝”的形成及彌合——基于2001—2019年的文獻梳理和理論透視[J].新聞春秋,2021(1):27-33.
[21] 李梅,陳友華.關于數字鴻溝問題的若干思考[J].人口與社會,2022,38(1):9-17.
[22] 趙娜,鄺木子.新媒體時代老年人數字融入機制研究[J].傳媒,2018(22):91-94.
[23] 韋艷,楊麗紅,郭歆宇.養老資本、內生動力與老年數字鴻溝[J].西北人口,2024,45(1):59-73.
[24] 徐越.老年人數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徑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21.
[25] 楊一帆,潘君豪.老年群體的數字融入困境及應對路徑[J].新聞與寫作,2021(3):22-29.
[26] 陳雅雪.數字鴻溝視角下老年群體微信的采納與使用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2017.
[27] 靳永愛,劉雯莉,趙夢晗,等.短視頻應用平臺的使用與中老年人生活——基于專項調查的探索性研究[J].人口研究,2021,45(3):31-45.
[28]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29]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5-02-03)[2024-05-15]. https://www.cnnic.cn/n4/2022/0401/c142-5001.html.
[30] 王艷平.代際數字鴻溝對老年教育的影響[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3(4):41-46.
[31] 赫國勝,柳如眉.人口老齡化、數字鴻溝與金融互聯網[J].南方金融,2015(11):11-18+37.
[3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1-24) [2023-11-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11/24/content_5563804.htm.
[33]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的通知[EB/OL].(2012-02-10)[2023-11-26].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2/10/content_5586574.htm.
[34]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EB/OL].(2023-06-28)[2024-2-20].https://author.baidu.com/home?from=bjh_articleamp;app_id=1537195104256385.
[35] 匡亞林,蔣子恒,張帆.從“阻老”到“助老”:老年群體數字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3):70-84.
[36] 涂凌波,王子薇.數字區隔與交往鴻溝:數字交往視野中的數字鴻溝現象[J].青年記者,2022(22):12-16.
[37] 陳友華,宗昊.數字反哺:年長世代的“精神接入”何以可能?[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3(3):98-109.
[38] 楊菊華,劉軼鋒.數字時代的長壽紅利:老年人數字生活中的可行能力與內生動力[J].行政管理改革,2022(1):26-36.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the Elderly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Abstract:For the proper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research priorities and trends of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the elderly in China, this study selected 114 core literature on the elderly digital divide from the CNKI database spanning from 2015 to 2023 as samples.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elderly digital divide was conducted at five dimensions. “research stage,” “author cooperation,”“publishing institutions,” “keywords,” and “research frontiers and trends.”" Conclusions were drawn as follows: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the sphere of elderly digital divide in China is rising, revealing that related researches has shifted from the initial stage to an active phase. Cooperation among researchers exhibi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mall clusters.” Numerou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re identified, but only a few of them are highly productive, implying insufficient inter-institution cooperation. The hot words include “digital divide,” “elderly people,” and “elderly groups,” followed by “digital inclusion,” “digital feedback,” and “digital integration.” Future researches are likely to focus on stud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ccessible network environment,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divid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elderly groups, discussing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the elderly, and enabling them to integrate into the digital society as soon as possible.
Keywords:the elderly; digital divide;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mental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