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開始,老鋪黃金就在一眾珠寶大牌中脫穎而出,市場業績和影響力呈現出井噴的態勢。特別是在北京SKP店慶期間,老鋪黃金線下門店人頭攢動,甚至很多消費者卡著商場開門的時間來排隊,結果隊伍早已大排長龍。眾所周知,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等因素影響,奢侈品市場近兩年并不景氣,而老鋪黃金卻逆勢上揚,在飾品金價保持800元高位之際,卻令無數消費者樂此不疲,爭相搶購。可以說,老鋪黃金一路走來,躋身為黃金界獨樹一幟的頂流,也成就了品牌從古法黃金先驅到消費文化符號的進階之路。
老鋪黃金花絲金龍金鳳香囊(繩鏈款)
老鋪黃金 金胎琺瑯器牡丹紋執壺套裝
與革新者創立于2009年的老鋪黃金,是我國率先推廣古法黃金概念的品牌。而古法黃金是應用至少兩種及以上中國傳統手工制造制作工藝的足金飾品金器,具備色彩溫潤、外觀精美雅致等特征。老鋪黃金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因為敢于以古法工藝重寫行業規則。早年間,黃金飾品市場仍被標準化、工業化的素金產品主導,而2009年橫空出世的老鋪黃金率先提出“古法手工制金”概念,將花絲鑲嵌、錘揲等傳統宮廷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開創了古法黃金細分賽道。自此,黃金行業“以克計價”的慣性思維被打破,轉而強調工藝價值與文化溢價。而通過復刻明清宮廷金器的啞光質感與紋樣細節,老鋪黃金成功將黃金從單純的貴金屬材料轉化為文化載體,其產品溢價能力達到普通黃金飾品的數倍以上。
隨著品牌影響力的擴大,在技術傳承與生產創新的平衡上,老鋪黃金找到了一條個性化之路。因為在古法黃金制作領域中頂尖匠人本就不多,老鋪黃金采取“核心工藝自控+部分工序外包”的混合模式:在保留掐絲、鏨刻等關鍵手工環節的同時,引入3D建模、激光雕刻等數字化技術提升效率。這種既維持工藝純粹性又突破產能瓶頸的策略,使品牌在2019年到2023年間營收復合增長率達58.6%,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當然,老鋪黃金的火爆出圈,還得益于兩大市場因素:其一,古法黃金的市場規模快速擴張;其二,年輕群體的支持。老鋪黃金招股書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到2022年,我國古法黃金銷售額從30億元增長至97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00.5%,占足金產品銷售比例由1.3%增至24.5%。在賽道擴張的背景下,老鋪黃金作為國內古法黃金的引領者,率先搶占消費者心智,進而在產品定位、設計創新、營銷推廣上步步跟進,最終取得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與此同時,隨著黃金消費群體呈現出年輕化發展趨勢,老鋪黃金也迎來了品牌發展的黃金周期。權威數據顯示,自2022年開始,我國黃金飾品購買者中,55%的消費者年齡處在25歲到34歲區間。正是因為消費者年輕化趨勢形成,消費市場審美潮流也隨之轉變。早年間,中老年作為黃金消費市場的主力,夸張、重工的黃金飾品是他們的最愛。如今,古法黃金“色澤溫潤、華而不炫、貴而不顯”的啞光效果,恰好給年輕消費群體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可以說,在古法黃金的黃金時代,老鋪黃金以一個開創者的身份,開啟了行業新的產品時代。特別是從產品創新到市場培育,老鋪黃金的產品迭代路徑折射出對消費需求的精準把控。在2018年之前,老鋪黃金主打婚慶場景,以龍鳳鐲、牡丹簪等傳統器型打開市場。自2019年開始,品牌開始推出足金鑲嵌鉆石、金胎燒藍等跨界產品,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高凈值人群。自2023年至今,品牌又先后開發可拆卸多戴、IP聯名系列,以滿足日常佩戴與收藏投資雙重需求。
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黃金的盡頭是老鋪”。這是消費者對老鋪黃金的一句贊美之言,也是對其品牌價值給予肯定的一種總結。能夠征服挑剔的消費者,進而讓品牌與消費者產生共鳴,這與老鋪黃金創立之初的定位息息相關。簡單來說,它提供了遠超彼時市面上黃金商品的工藝美學價值與文化鑒賞性。
老鋪黃金的奢侈品屬性構建于三大差異化策略上。首先在文化敘事方面,品牌以佛教七寶、宮廷造辦處傳承為品牌故事內核,門店設計融合禪意空間與博物館展陳理念。而在稀缺性營造上,品牌善于通過限量發售、定制周期等方式進行饑餓營銷,塑造“排隊6小時才能購買”的消費儀式感。此外,在價格錨定上,老鋪黃金的毛利率穩定在40%以上,通過高價強化身份象征意義。
其次,在渠道策略與場景構建方面,老鋪黃金和傳統金店扎堆商圈低樓層的選址邏輯截然不同。目前,老鋪黃金32家自營門店均位于北京SKP、上海恒隆等頂奢商場主入口,與愛馬仕、卡地亞形成區位對標。這種“高端商圈+黃金地段”的組合不僅提升品牌調性,更將黃金消費場景從“保值購置”轉變為“文化體驗”。以2024年數據為參考,老鋪黃金門店客單價達8.6萬元,是行業平均水平的5倍。
最后,在消費群體的結構性突破上,老鋪黃金更是成功打破了黃金飾品是“中老年消費品”的刻板印象。數據顯示,老鋪黃金的核心消費群體中,30歲到45歲消費者占比達68%,其中女性客群貢獻75%銷售額。市場調研顯示,52%購買者出于自我獎賞需求,遠超婚慶(28%)和投資(20%)占比。特別是在文化認同感上,75%消費者認可“佩戴老鋪黃金是中式美學表達”,這種客群結構變遷,標志著黃金飾品從功能性商品向情感性符號的躍遷。基于此,老鋪黃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心打造的高端品牌形象和稀缺性營銷策略,稱之為黃金中的“愛馬仕”,的確是名副其實。
眾所周知,古法黃金有一個文化符號:“華而不炫,貴而不顯”,這背后是中國人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的沉淀。而老鋪黃金如今力壓一眾奢侈品大牌,成為消費者追捧的對象,更是源自中式文化內核的強勢崛起。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與欣賞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隨著文化自信催生“新國貨運動”,在Z世代主導的消費升級浪潮中,老鋪黃金產品中“如意紋”“云雷紋”等傳統紋樣復興,正是呼應了年輕群體對本土文化的再發現,也印證了“傳統工藝+現代設計”路徑的市場穿透力。
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的范式轉移,也體現出了當下黃金市場呈現顯著的結構性分化。2024年,黃金首飾消費量以重量計有所下降,但定價類產品受影響較小。因此,在老鋪黃金40%的毛利率背后,實質是消費者為“文化附加值”支付的溢價。消費者看中的不僅僅是黃金本身,更是工匠精神的時間價值以及歷史文脈的現代表達。老鋪黃金所呈現出的奢侈品本土化的破局樣本,同樣也以獨樹一幟的品牌發展路徑,徹底顛覆了西方奢侈品霸權,讓中式黃金美學再次綻放光芒。
從價值標準層面來說,西方黃金珠寶價值邏輯中一直倡導“品牌溢價>材質成本”的規則,而老鋪黃金給出了“工費>金價”的新答案。在其構建的美學體系中,老鋪黃金的設計師們更是用啞光、厚重的中式質感打破西方珠寶的閃耀視覺語言。在社群運營方面,老鋪黃金也是通過茶道雅集、非遺工坊構建文化圈層,而非單純依賴廣告投放。可以說,這種對于美學價值的創新探索,為本土品牌高端化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也真正體現出“中國版愛馬仕”的市場價值。
從長遠來看,老鋪黃金的火爆,恰似黃金產業的文藝復興啟示錄,其爆紅絕非偶然,而是傳統文化現代化、工藝價值市場化、消費升級審美化的三重奏。消費者對于老鋪黃金的肯定和贊譽,不僅僅標志著商業層面的成功,更是中式生活美學覺醒的里程碑。在黃金產業從“論克賣”走向“論件賣”的進程中,老鋪黃金也用最硬核的市場表現證明:只要內容和細節過硬,最古老的材質,也能講述最當代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