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我出生于江西吉安。高中畢業時,國家提出:我們將要建設一個工業化的國家,最缺的是礦產資源和能源。國家號召:“年輕的學子們,你們要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我就是被這一句話深深打動,決心報考地質學專業,去找礦,為祖國的工業化添磚加瓦!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雖然我最喜歡的是天文學和化學,但仍下定決心報考地質專業。我是家中獨子,長期的戰亂環境和顛沛流離的生活,使父母都希望我學醫,傳承家業,當一名醫生,過一個安穩的小康生活。我違背了他們的意愿,但他們還是尊重和支持了我的理想。
1952年,我參加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被錄取在剛剛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金屬與非金屬礦產勘探系。通過四年學習,對于找礦勘探和地球科學打下了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畢業之后,學校動員我參加全國第一次副博士研究生統考,我被錄取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礦床學專業,隨后留在地質所做研究工作。我初步實現自己的理想,從一個醫藥世家傳人變身為一個“地質人”,成為一個“挖地球”的專業人士。
當時,我主要從事長江中下游鐵、銅礦床成因與找礦方向研究。我孤身一人跑遍長江沿岸的各種礦井。每天清早,帶一壺水、兩個饅頭上路,下到深深淺淺的礦井坑道里,觀察礦脈,描述巖層,采集樣品。每次還要帶相機下去拍照。當時沒有閃光燈,用的是鎂光燈,照一張得炸掉一個燈泡。我每次拍照前都反復選擇角度,以求每炸掉一個燈泡,都能換回一張有科研價值的照片。天天跋山涉水,確實又苦又累,但回想起來,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有意義的。
1957年,正當我在坑道里奔忙的時候,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帶給我極大震撼。我們找礦探礦,就像一只螞蟻,在地球上爬來爬去,效率太低。如果用人造衛星找礦,很快就能調查得比較清楚。人造衛星對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那個時候,美國和蘇聯開展月球探測,拉開一場激烈的經濟、科技和軍事競爭。當時我們的新中國成立不到十年,百廢待興,一窮二白。但我堅信,中國一定會走進空間時代。當時我就想,我們年輕人能不能為迎接中國空間時代的到來,做一些科學上的準備,讓中國的空間時代來得更快一些、更順一些?
自2004年中國宣布將開展月球探測,各階層公眾由于不了解中國進行月球探測的重大意義,提出很多質疑。我深感我有責任和義務向廣大公眾作探月知識的普及。每次做完科普講座,公眾都熱情地支持中國的探月工程,很多青少年表示將來要做一個科學家,探索浩瀚的宇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科學研究是我的職責,提高廣大公眾的科學素質是我義不容辭的使命。根據2008年至2018年的系統記錄:11年中,我一共進行對各類型公眾的科普報告617場,現場聽眾35萬多人……有些科普報告與新媒體相結合,聽眾數量就會成倍增加。這些年我一共撰寫和主編的科普書籍有12部,撰寫和媒體采訪的科普文章有300多篇。
成長在新中國,我感到十分幸運。是國家的需要,引導和培育我成長,塑造了我的人生,我的內心充滿感恩的情懷,感謝偉大的祖國!我雖已84歲,但還會繼續努力,為建設科技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榜樣:科學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