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變臉古人”的小視頻不斷刷新人們的感官體驗,也以一種嶄新的方式重構歷史記憶,無論是王羲之、蘇軾、趙孟頫、董其昌,還是吳道子、趙佶、唐伯虎,以及其他各個領域的古人,都不甘寂寞地上演短視頻名場面,更有網友感嘆:“每天都被老祖宗罵一遍。”當“why baby why”的聲音響起,歷史與現實的邊界也被重新書寫。
實際上,“AI變臉古人”現象涉及技術浪潮下文化記憶的重構與沖突,它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奇觀,更昭示著傳統文化基因在現代語境下的自我更新,這一現象也絕非簡單的歷史形象再現,而是技術賦能下文化記憶的轉譯。
文化記憶的轉譯與數字重生。傳統歷史敘事如同青銅器上的銘文,在歷史敘事中已經形成一種范式。這種敘事模式,以線性時間軸為基礎,將歷史事件與人物封存在特定的時空坐標之中。然而,AI技術的介入,正在逐步顛覆這種靜態的文化記憶模式。通過深度對神經網絡的學習與模擬,歷史人物不再僅僅局限于典籍記載的文字描述,而是在數字空間中獲得了多維度的生命形態。這種轉譯過程,更多的是文化記憶的解構與重組,是傳統文化基因在數字語境下的創造性表達。
AI技術作為一種新工具,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文化生產與傳播方式。在AI構建的數字世界里,文化記憶不再被束縛于線性傳承的桎梏之中,而是如同數字生命體一般,在虛擬空間中自由生長、自我更新。這種流動性使得文化記憶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標本,而是成為一種可交互、可演變的動態存在。每一次的人機交互,都是對文化記憶的一次重新詮釋與豐富,都是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新生。
代際對話與文化創新的共振。在代際認知的鴻溝之間,數字藝術搭建起了一座新的文化橋梁。年輕一代運用技術語言轉譯傳統文化,將古老的文化符號轉化為符合現代審美與認知的表達形式;而老一輩則在數字鏡像中重新發現文化的本真與魅力。這種對話與共振,不是簡單的審美妥協,而是認知范式的深度交融。它使得文化傳承不再是單向度的傳遞,而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的過程,是兩代人之間的文化共鳴與共創。
此外,文化傳承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演進過程,涉及不同代際的認知與情感交流。AI技術通過創造新的文化參與模式,使得年輕一代與老一輩能夠在數字空間中共同參與文化的創造與傳播。在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發展進程中,AI變臉技術創造了全新的文化參與模式。用戶不再僅僅是被動接受的文化消費者,而是轉變為主動創作者,參與到文化記憶的建構與重塑之中。這種角色轉換激發了大范圍的文化創新浪潮,讓文化傳承從精英階層的專屬行為轉變為全民參與的公共藝術實踐。這種參與模式不僅增強了文化的傳承效果,還促進了代際的理解與溝通。
文明傳承的范式變革與文化覺醒。當“賽博”空間的數字藝術與歷史長河中的文化形象同頻共振,我們目睹的不僅是技術賦能下的文化奇觀,更是文明傳承范式的深刻變革。AI變臉技術所帶來的,不是虛擬偶像的短暫泡沫,而是文化基因在數字紀元的全面覺醒。這種覺醒促使傳統文化擺脫被供奉的記憶標本命運,轉而成為流動在網絡中的生命密碼,在每一次的交互與創造中完成自我更新與進化。
從文明史的角度來看,每一種文明的傳承與發展都伴隨著技術革新與認知范式的轉變。AI技術作為當代最前沿的技術革新之一,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文化傳承方式。它使得傳統文化不再僅僅依賴于物質載體的保存與傳遞,而是可以通過數字手段實現無限復制與傳播。這種傳播方式不僅提高了文化的傳播效率與廣度,還為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AI技術在激活傳統文化記憶中的當代敘事,這不僅是一場技術變革,更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文化記憶方式、文化傳承方式以及文化創新方式,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作者系《中國美術報》編輯部副主任)